靜坐指導與觀念導正

這個課程是從暑假在六龜14天的閉關中,師父覺得這些人每年暑假都有去閉關,而他們大部分都在台北,所以每個禮拜二也都有到道場去上個別的十八道課程教導。不過修密有個重點,就是要時常動腦筋,就是要觀想,那大家到底是在觀想,還是在打妄想?基於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覺得有必要再做進一步的探討。

所謂觀想,是在身心完全放鬆之下,把心識安住於任何一個「念」上,而在那個念上就是全部,於是所有三密的力量,就會在那個「點」上產生力量。可是前提是如何把注意力放在那個點上?這必須要有一個極為專注的專注力才有辦法,而專注力不是死盯著它叫做專注力。而要有這高超的專注力,則必須要心無旁騖心無雜念、內心清澈沒有其他念頭,然後把心篤定、很自然而然地把心放在那個點上,這功夫在最近的課程中常常都有講到,也讓各位練習過,把心隨意擺在腦中心那個點或心輪那個點,都是用到這個技巧。

你必須沒有妄念,然後這一念,比如說要定在一朵花上,就把心定在這朵花,其它念頭都沒有,要能做到這一點。專注並不是ㄍㄧㄥ著去盯住那朵花,而是要整個身心皆空,所有的念頭都沒有,就只有剩下那朵花。但一般都會用腦力用注意力,繃緊地去鎖定、撐住那朵花,那是錯誤的。

所以要自然而然安住在那個點上,而這個功夫必須先身心清淨,首先你要練習到可以無念而住,然後應念而生,三密具足。真言宗祖師常講:舉手投足都是手印,開口發聲都是真言,心之所起 (起心動念),妙觀自成,這個基本功夫就在這個地方。所以說如果你要修行,就必須先把身心寂靜下來,只有身心寂靜,念頭放開,才能夠以清澈的心,體悟天地之間的真理,才能夠了悟佛法見性成佛。

很多人在靜坐上坐不好,師父講過,入門的第一功夫,一定要會靜坐,一定要具足般若空性的思想和般若空觀,而不是執著的靜坐。

上次課程不管怎麼講,就當作是一個基本介紹,今天就正式的教各位靜坐。至於該怎麼把姿勢坐好,以便在身心肉體上得到一個最佳姿勢最佳的平衡點,讓你在靜坐之中得以氣機運轉,藉由姿勢正確而使生理機能得到一個健康的回報。這些在以前教靜坐的時候,都已經跟各位講過很多,就不再重覆。

所謂中心軸現前,各位都應該很清楚,人除了肉體之外還有心靈,而心靈上的好跟壞,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活得快樂或不快樂,這些個思緒感受都來自內心對於週遭事物的一種反射反應。簡單講,若依照我的個性(個人的習氣),這件事情我覺得NO,那件事情YES,不管師父或各位,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那各位有無去思考到,這些終極的反應,是來自於內心的投射,所以今天在娑婆世界,在六道輪迴滾滾紅塵,不修行所為何來?因為這顆心被很多很多的投射所環繞,比如物件的投射、環境的投射、因緣產生的投射,就好像群魔亂舞圍繞在你這顆清靜的心靈四周,但有些人卻很愚痴地認為它們是個困擾,其實它們只是在外面跳,猶如當初釋迦摩尼佛在菩提樹下,當他安坐下來,天魔現前擾亂,做出種種恐怖種種誘惑,可是佛陀終不為所動,因為他知道外境就是內心的投影,只要把內心篤定,一切外緣自然清靜。

而現今常常有人會去追逐外緣的解決,來讓內心清淨,這是一個非常錯誤、反其道而行的事情,叫做妄失本心。忘掉了自己的內心,娑婆世界的一切紛紛擾擾,縈繞在四周圍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可是無論什麼樣的困擾,它干擾不了、進不了清淨的自性。

所以不要再為凡塵瑣事而煩惱不已,應該將一切塵緣放下,猶如漫天煙霧任由它散去,自然會還你清淨的風光,不須再如何如何,如果要修行,這個思想是很重要的。種種內心的覺受,皆因內心跟外境起了聯繫投射,讓我們覺得紛擾不已,事實上,與清淨的自性,完全沒有罣礙沒有干擾。

各位打從出娘胎到現在,經歷多少事,有時候每長一歲,身上的塵垢就多加了一些,內心的陰影又多了一些,癡長了五歲光陰,陰影又更是一大片,內心有喜怒哀樂,有悔恨有高興,酸甜苦辣都有,這些內心的陰影隨著歲月,點點滴滴就會留下一些烙印,但是這些跟清淨的本性沒有關係,它是群魔亂舞,騷擾不了你的「把心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