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如來的精神與內涵

佛經有個典故記載:佛陀講經說法時,有很多天人散花供養佛。花掉到佛陀身上就消失了,撞到菩薩身上也一樣,唯獨落在阿羅漢身上,則黏住了,怎麼揮,也揮之不去。於是阿羅漢問釋尊,何以花掉落到妳們身上就不見了,而落在吾等身上就黏住了呢?

這個故事使我們瞭解「羅漢著相」,著於功德相。菩薩則已、人、我法空。羅漢修行求自了,尚有個我,不像菩薩一樣已達大我、無我的境界。所以,花掉下去他都如實受用,故愈積愈多。佛與菩薩三輪體空,一切無住,常住性空,故落花不著痕。

再看目前我們的社會,學佛的人已經有點變樣了。學佛都是繞著「我」在修。諸如:「我要求智慧」、「我要求福德」、「聽說誦那一部經可以消災解厄,就去誦經」、「聽說拜那尊佛有大福德,就去拜那尊佛」、「聽說參加消災可以息災解厄,就去參加」、「聽說唸阿彌陀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就唸彌陀聖號」,無形中已經繞著「我」在修,已經不是在學佛了。求福德、智慧固然是好,但不要忘失本心,捨本逐末。如果做每件事的當下,背後仍有個「為我的心」存在,那就太沒智慧〈已經著相〉。如此,如何能出離呢?再怎麼修都繞著一個「我」在修,縱使投注一輩子亦徒然。如是學佛只是放下世間名利之追逐,換個環境而已!美其名是在學佛,但所做之一切都是為了「我」在修,如此換湯不換藥,縱其一生能解脫自在嗎?〈一味追求機緣及福報,不知往自性求。〉

佛陀云:福德是契入空性以後,自然就具足的,不假外求,人人本俱。好比佛性人人本有,不假外求。如何從內心深處,透過肉體,把它開展發揮,體露於行住坐臥上,這就要智慧了。所以,在此勸請各位要有智慧,不要每件事都著在「功德利益」上。佛經常云:「……有功德利益。」但是,不契入自性何來的功德利益呢?

譬如:大悲咒持誦須知記載:「唸誦大悲咒,所有魍魎鬼神、猛獸,都會退避三舍,不擾行人。」但偏偏有人唸到神經錯亂〈中魔〉,不禁令人對佛經起懷疑心。其實,這無關乎佛經,佛經所述之理絕對正確,只是我們用邪心來修持,執著的心來用功,則一切必偏離正道。佛是那麼地慈悲,一定會救度苦厄的眾生,或許,妳會懷疑,佛陀為何不讓眾生皆疾速成佛,佛陀法力不是無邊嗎?何以眾生的無明、煩惱、業力,佛無法為其承擔,令一切眾生即刻成佛呢?其實,佛陀只能明示解脫之道,解脫終究還是要靠自已去行持。佛經常記載,如何做,會有功德利益,但也常提示:「不誠不信之人無效。」試問,什麼叫做「誠」?譬如,若唸大悲咒為求神通;為求咒水加持用來收驚治病……等。如此著相修持,心已偏邪,還算是誠心嗎?何謂「正意」?魔由心生,心已偏邪,當然會著相。這實無關佛經啊!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有大智慧,像文殊菩薩一樣,有大智慧能夠洞悉一切。自然會生起大信心,契入空性行事,如是就能合乎佛法,自然會有無邊的功德。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所以,六祖壇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總之,福與慧都很重要。吾人能遇明師、正法、善知識或修行時行、住、坐、臥一切資糧所需都能完整無缺,這全是「福報」的緣故啊!像大陸有很多修行人福報不夠,紅衛兵一造亂,死的死,逃的逃,還俗的還俗……等。很多人想修都沒辦法修,連肚子都吃不飽,除非很有心,否則是無法修行。所以,福報很重要啊!

次「蘇悉地院」的蘇悉地是成就的意思,成就就是一切圓滿,即六度萬行自利利他事業皆圓滿。譬如:家裏環境不乾淨,而你發心把它清潔了。如此,不僅利他,而且也自利呢;但重要的不在這事相上分別,而是在心性上的收穫。當妳把家裏整理乾淨時,當下除了家人受惠外,同時內心亦會感覺到清爽、舒適,這份乾淨的感覺,不就是你發心為家人整理環境所得到的那種覺受嗎?這份清爽、乾淨的感覺與煩惱、無明習性清除時的覺受又有什麼兩樣呢?這不僅是事相上的收穫,更重要的是無形中習性的轉化。因此,實在難以分別是自利或利他啊!

很多人到廟寺發心奉獻與服務,常誤以為所做的事情與俗家一樣,無形中就把俗家的習氣帶到廟寺。若如此,縱使做一輩子亦枉然,一點功德都沒有。就如同梁武帝問達摩:「我度生無數,蓋廟亦無數,你看我的功德大否?」達摩說:「了無功德」一般。有無功德?全看做事當下的心與佛性相契合否?到廟寺發心奉獻,最重要的是落實佛法。佛法之實踐不僅要講理,而且事相亦要圓滿。故真言宗強調「理事不二」。所以,內心感受到清淨時,很自然地就會表現在週遭環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