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情緒畢竟是情緒,因緣生因緣滅,所以神光找了半晌找不著自己的心,最後發現所有的不安心都是他的情緒作用,並無任何的一顆心,正當遍尋諸心不可得時,達摩祖師見機不可失,即言道: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神光一聽,頓時恍然大悟,哪有真心可得?恰恰無心恰恰有心…。
當你現在可以談起往昔總總一切的事情,代表你已經走過來了,當你可以很安穩的聽這堂課,也很恭喜事情已經過去了,既已經脫離出離了這個網子,為何還要把自己的心留在過去,受以前的陰影所影響,為何不能甩脫過去,讓自己活在亮麗的當下。過去總總於今已無意義,此刻最重要的是,還擁有什麼?可做什麼?而不是去回想慨嘆過去如何如何…
禪宗講:照顧好眼前這一步,照顧好你的腳下。沒叫你看前,也沒叫你看後,金剛經也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凡所有的心都是妄念,捨諸妄念才能離開這一切的紛紛擾擾。
有些人長久以來被善惡、解脫、佛法…漲滿了整個腦子,雖名為學佛求佛法,事實上未蒙其利反受其害,乃肇因於知見認知的錯誤!故而修行首要先把心靜下來,白居易問鳥巢禪師:〔什麼是佛法?〕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法。〕可說是一個很經典的說明。佛陀也講:〔我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儘管打坐…
有些人為過去所做所為而無限的懊悔、悲傷,沉浸在傷痛中走不出來,懊悔罪惡感永遠掛在心上。之前講過,不要背著十字架走路,解脫跟善惡無關,與業力無關,解脫是思想上的解脫,把執著參破,把自己參破,證得空性,證得佛心、清淨心。這與個人業力無關,一個穿著破舊、三餐難繼的人,有可能就是一個解脫者,而過得像國王般優渥生活的人,也可能是一個解脫者,因此解脫不在外相外表,乃在你的內心。
縱使過去是個十惡不赦的人,亦不妨礙到你的解脫,各位只要當下能夠清楚,當下心空體空,放下一切執念、直取佛心,則當下解脫。
那有人說:過去做了這麼多的錯事,就好像是欠債一樣,債務不清,因果難了。的確有因必有果,因果不滅,因果是不會消失的,但這與當下解脫是沒有矛盾的,孔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解脫不在事相上的解脫,而是心靈上的解脫,當你體證到佛心時,還會在乎境遇是好還是壞?是微風?是颱風?還是一個颶風?
像瑞芳道場或其它有些地方,每年都要來幾個颱風,還不是過了,你會為颱風而煩惱嗎?心態不同,一切的事故,畢竟會成空。人在因緣流轉中,喜怒哀樂…種種感官的、心靈的世界都會有,然因內心有所依據,凡事即能淡然以對。如同袁了凡一樣,內心有所憑藉,而我們的憑藉是:了知諸法本空,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一切皆因緣生因緣滅,所以我說即是空。
今之言若聽懂,即可明白佛法的可貴在這個地方,前面講過,事情的好跟壞,端看你的態度,態度決定了你的一切是順境還是逆境。
一個經歷過千山萬水的人,有時來看人世間諸多爭端紛擾,來看任何事情常會覺得一笑置之,反之很多苦惱執妄之人,卻會為了芝麻綠豆的瑣事怒目相向,爭吵不休。其實不論是執著的或是一笑置之的,沒有對沒有錯,因為每個人都如實忠實地表達了自己。
但這個世界也不是渾沌善惡不分的,雖然在佛性上言每人都如實在表達他心中的覺受…以開悟者的眼光是可以看到此一層次面,但那爭吵的雙方,卻是陷入兩人自我的衝撞裡面,演出一場生死纏鬥,故以覺悟者來看,兩個人都如實地在表達各自心中的想法感受,於是事情就有了對跟錯、善與惡。
所以任何人的言語舉止人格都是有因有緣,由一段因緣慢慢這樣演進過來的。若去看每個人的初始,其實都是良善的,都想要止惡向善,只是往往後續因緣不好,此乃往昔所種的因,再加上其它的變數,結果就慢慢走上一條不歸路,時光無法倒流,若去分析我們每個人何以走到今天這地步,其實會發現都是情有可原的。
以法性上來講,每人都是在因緣之中,不管善還是惡,最後因果循環業報現前,一切因緣也就了脫。換言之,縱使情有可原,但做的事情總是有對跟錯,還是要如實受報。
各位若聽懂了,當即萬念放下,離開一切念、離開對跟錯、離開善跟惡,直取清淨的佛心。
有時天大地大的事情,歸根結底,也僅源於內心的那一點執著,那一熬不過的點而已。所以要修行就先參透自己的習氣、參透自己的心,而參透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前面講的靜坐方式,得以讓你的心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