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心態與修行認知

如果終日唸誦咒語修觀修氣,個人之無明煩惱習氣思想上卻沒有超脫解脫,那是一個不完整的修行,而佛法的解脫是沒有壓力、自然自在的智慧解脫,但因每人都有各自
的習氣,尤其年紀愈大,很多想法生活習慣,各方面習氣都已養成,想要超越突破改變,更屬不易,常常還是會被習氣牽著走,很多情況明知該怎麼做才好,卻不一定做得
來,畢竟也不是道理懂了,就可以把它克服過去,針對這些現象,師父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靜坐的方法。

靜坐中若從思想上去思考「自己錯在哪裡?」無異入海算沙,念上起念,念念修行,等同在妄念上修行,最後終究滿腦子混亂,那應如何?應如禪宗之修行方式~儘管打
坐,身心放下,甭管種種紛紛擾擾,亦不必去找自己有哪些問題,這些靜坐技巧,將會在往後課堂上或一日禪修班中漸次介紹及實修指導。

「靜坐法」的推行,緣起於今年六龜的閉關方式14天中有7天的時間都在靜坐,沒有方法的靜坐,有如一杯混濁的水,把它擺在那邊,擺個7天不要去動它,讓身心自然的清淨下來,發現此種方式,對大家在密法的修學上助益良多相當受用。

修行第一要件是身心寂靜。念頭太多追求太多,只會讓身心慌亂,得不到寂靜。應以一顆很單純很喜悅的心去修行,而不是一上座,就想要得到什麼、要進入什麼狀況,這些複雜心思徒增困擾,終究得不到清淨。

閉關方式有好幾種,其一是入關讓自己靜下來,這是最基本初淺的方式,讓平日受限於工作或環境種種因由者,得以有較長的一段時間,去面對自己的心靈狀態,去體察自己深層的內心。尤其現今資訊發達,聲光娛樂充斥,人人忙於吸收新知識新技術,忙於不斷地追求創新突破,有太多太多的追求,導致身心總是處於奔跑狀態,人生在此階段,不妨讓生命暫時停下腳步,了解一下自己到底在幹什麼?為什麼奔跑,而閉關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一者入關後不能跟外界聯絡,二者活動範圍固定,環境單純,因此不論是久被塵勞關鎖或多麼慌亂的身心,一切都讓時間來沉澱,有些人初次閉關後,才發現自己的修行有多糟糕,平常原自以為可如何如何,進去以後才了解自身是多麼毛躁,也才開始真正認清內心中的很多現象,如此面對真實的內心狀態,然後藉著環境時間,慢慢讓自己自然而然的沉澱下來。

這種修行方式是,當你把一切的思緒、混濁的心,讓它一層一層自然地剝落,把一切不管要緊不要緊的、好或不好的,隨順因緣讓它自然剝落,慢慢會發現愈來愈無牽掛,身心越來越安穩,此時就能體會般若心經講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通常有罣礙就會有擔心,擔心乃因慾望的追求而起,以致產生了患得患失的恐怖之心;反之若能無有恐怖,身心安頓,自然能夠究竟涅槃。這些思想理論方法,並不是嘴巴講講,它必須是一個紮實真實的修行,也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隨順各自不同的背景環境、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去修煉各位的心,環境不同,此心相同,唯有從環境裡面修煉出來,你的內心才會有一份真實的力道。

佛教講「生死自在」,禪宗也常問道:無常來時,害怕否?真修行者,身心已得自在,生老病死、禍福榮衰、喜怒哀樂,只當是一個過程一個現象,不足以動搖其內心的安穩與清淨 亦即內心有東西足以抵擋,而這東西怎麼來?不從外來,不是依靠佛陀接引,不是求佛菩薩加持而成佛,佛法從來不假他人之手,正統佛法是開示你的本心、諸佛本源心要,開示你自心本自清淨的法性,當你了悟自性清淨,自然離開一切妄念,達到身心安頓,而不再有其他的慾求貪妄。當已獲得內心的清淨、開悟證得本性,內心自然滿足,不復他求,既無所求,自然一切滿足,一塊錢對不需要一切東西的人而言,仍是太多仍是累贅,因為內心已滿足,不復他求。這些觀念很重要,修行的一切基楚要從這個心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