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昨天講到:『不思善不思惡當下即是』,這是六祖惠能大師提出來的見地,那神秀大師也講: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自古以來很多人在論,甚麼是頓悟?漸悟?其實頓中有漸,漸中有頓,整個心是延續下來的,此時的頓,可能是以前無數的漸悟而來。當然今日不是要討論這個,而是要來了解惠能跟神秀兩位大師的主張,對我們修行人有什麼樣的幫助?
如果以六祖惠能的主張來講,(不思善不思…),(…本來無一物,何處…),這叫本據之理,就是一個根本依據的道理,那神秀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一個日常用功的方法,其實兩者缺一不可。
很多人學佛 聽聞佛法後,知道了一些般若空性的話語,然後就喜歡唱高調打高空,例如萬法皆空、一切清淨本來佛,所以怎樣怎樣…很多的論調,可是常常說黃花著黃花,口中講了很多般若的思想語言,話倒沒講錯,只是講的人了解了?明白了?有如法修行出來?恐是大有問題啊!
因此反倒不如時時勤拂拭,時常觀照自己,去除自己的無明,使內心越來越清淨,執著越來越少,從自心執著的參透過程中,自然就能體證般若、就會產生智慧。
為何要提這個觀念?因為昨日雖講過:儘管打坐,在打坐之中所有的念頭任其隨之而散…可是畢竟現實的生活環境中有太多的逆境現前,乃至於往昔以來內心也累積隱藏了很多的陰影,這些難免會在因緣成熟時,偶而就從內心閃爍出來,嚴重者就會影響吾等之人格行為。
所以說修行第一件事就是要參透自己,當你在參自己的內心時,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心是無定性的,此處所指的心,並不是真如本性的心,而是由一些思想所形成的假心,假名為心,用執著的心,你會發現這顆執著的心,是沒有定性的,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點,你的標準是不一的,它是隨個人的習氣因時因地在變化的。
而當你在參透自己的內心時,也就會了解到人的心情是無定性的,例如︰聽到喜歡值得高興的事兒,鬱悶的心情頓時變成充滿了希望,整個生命都亮起來了,反之聽到非常擔心的事情終於來臨須面對,瞬時間又從一個光明的心境,掉進了陰暗的層次面。云何此心這般的無定性?若能常去觀照思維、如實去參自己的習氣,那就是時時勤拂拭。
『鏡子』是本據(具)之理,鏡面的灰塵,若不把它擦去,則無法清澈全然的映現萬物,所映照出來的萬物也會是扭曲的,這種扭曲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可說比比皆是…其隨著個人內心陰暗面思想習氣的不同,以致對任何事情的看法無法很清晰客觀,總是主觀的以個人角度去想去看,常常就會扭曲了事實。
所以要參透自己的習氣,參透自己的心,心空一切空,心空即心不執著,方能直心映澈萬物、能窺其全貌,而非帶著個人的習氣偏好去思考去取捨萬物。
凡事去論對與錯,即落入對待分別之心,就不是直心,為何非得要論出一個對、一個錯來形成對立?其實對不必然是對,錯不必然是錯,凡事只講︰如何圓滿?有時去論對跟錯,並無實質意義。當某件事情發生後,事實已經造成,此時若各執一詞去論對與錯,那必然是個人的偏執之見,當下該思考的應是:如何才能圓滿解決?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消災解厄,趨吉避凶,迎喜納福…而前面也講過,心空一切空,罪由心起將心懺,心亡罪滅兩俱空,若能把心懺掉,那就無所謂的業報。
一般來講『因果→緣起→業報』當中,有因必有果,這是破不了的因果不滅,而此因何時會呈現此果?等待緣起就會慢慢形成果!通常種下的因不代表馬上果會呈現出來,要等待緣起,時節因緣到了成熟了,該發生即發生,所發生的事情對當事人而言,就形成了好跟壞的不同結果和感受(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