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好未必是好,壞也未必是壞,就像有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也有人因幼年命苦,而策勵他日後努力造就了一番豐功偉業,正是吉中藏凶,凶中藏吉,禍福相依,好壞不一定。
更何況你認為好的,對我可不見得,好跟壞純屬個人主觀的感受意見。既是主觀即屬個人習氣,習氣上較喜這般,即認定這般是好的,習氣上不喜那樣,就認為那樣是壞的,好壞全繫於一個人主觀的意見。好跟壞其實就是你的心在作用,此事對應汝心所產生的境界,若是令你感覺歡喜、光明,就歸為是好事,若讓你產生憂傷,則認為是壞事臨頭,所以好壞乃全取決於你的心。
可是做人哪一天沒有事?天天都有事情,有事就有好跟壞,於是心情上就忽高忽低的不穩定,有人說這樣高潮迭起,人生才精彩才不會無聊!那前提也要你能放下這一顆心,才能享受一切的個中之味啊!
事實上無論是好的境遇壞的境遇,都是境界,都是一般事故,都將成為茶餘飯後笑談之中的事情。今日的好跟壞,在未來的某年某日某一頓茶飯間談起,則盡付笑談中,不過是一段趣談而已。此時事過境遷,就無關好壞,由此可見一切畢竟空。
試想哪一天沒事?每天都有事,難道要任這些事兒,把你的心一下子捧上天,一下子摔下來,讓自己如此的不平衡不平穩嗎?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因為要體證空性!各位若能了解前面所講的這些道理,就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是一顆心在作怪。若能離一切相,離開這些善惡好壞事相的分別,即能究竟涅槃。佛教講『緣起性空,因緣生因緣滅,我說即是空…』,豈不正說明了任何事情於N年之後也只是茶餘飯後的一段笑談而已。
不過此處有一相當重要的觀念︰吾人在因緣中流轉,不能離開因緣,因此當下必須要如實的體受,如實的受用,例如雨點雪花打在身上,就知道下雨下雪了,天氣冷了,就知道要添衣服了,該高興的時候就高興,該哭的時候就哭,把人性百分之百的表現出來,這才是人,這才是佛性,當下如實受用,又當下一切皆空。其安住之理為萬法本空,了知一切事情因緣生因緣滅,任一因緣待解開之後,也僅是一段茶餘飯後的笑談而已,而其在事情進行的當下,卻又是如實的…
故有人言︰既來人間一趟,何妨如實的遊戲人間,享受人生,正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春花水月各有各的美,縱然最終也是夢幻一場。所以對往昔諸事,對現今諸事,皆應如實觀之,如之前講的:人從花叢過,不沾半點香,意即雖享受一切,但不會被綁住。
如果境來磨人,即是業障,縱使是好的也是業障,善報既是報,就是業障,惡報也是業障,只不過一般人較喜善報不喜惡報,如此而已。
反之,人來賞境,心中若有一份明白,即能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即是人從花叢過,不沾半點香,亦即竹密不礙水流過,於不動之中心懷太虛,內心清澈。
內心的清澈從何而來?從放下一切念、放下一切執著而來,也就是各位目前儘管打坐的方式…坐到內心清澈、坐到黃河澄清,此時心裹太虛,法界悠然,一切如是如是復如是。
所以修行跟現實生活是一體的,如何好好地活在現實生活之中,於現實中如何自處?如何去安頓自己?
很多人學佛只為求好求善,其實偏執於善,也是一種執著,本質上就是一個貪,貪什麼?例如︰行種種善行可蒙加持成佛!(此非真言宗加持成佛之義理),然一般人卻常誤以為加持成佛就是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佛或是聖靈,只要找到祂這個源頭,這個宇宙的主宰者就可以給我們一切,尤其有些土著宗教主張天地之間有一個主宰者,這是一個根本教義上的錯誤思想。
有些人對佛教不了解,也把佛當成一個主宰者,認為只要能找到祂,靠著祂就可以蒙受加持而得成就,不再受苦,不再…,這是傻了還是?是貪!
那貪求成佛,難道不對?試想那跟貪求世間的慾望有何兩樣?凡所有念皆是妄念,又在念上起念,從此就在妄念之中過日子,永無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