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極略軌課程

《意密》:

如何觀想?
觀想是否就是「想」,如果是,何以「觀想」前面有「觀」字?觀想—觀照也!根據體驗分析,觀想有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藉意顯相」
剛開始學習觀想者,都要有一點「假借」的覺受。譬如要感覺清淨,而怎樣的狀態才是清淨?各人的體受不同。您可以注視著一朵白色的菊花或蓮花,來感覺內心有如花的白皙、剔透且舒展開來,此舒展開的覺受有放開的感覺,剔透讓人覺受無憂不執著。總之,只要能引動內心那份清淨的感覺,都可以借用您曾經擁有過的經驗。譬如以後會教授淨三業,修淨三業時,要觀一朵白色蓮花,如何觀?結手印後不要觀蓮花先藉相起意,使內心的意識印象逐漸昇起清淨感覺,此時仍不要執着有無影像?當內心充滿清淨覺受,思緒會慢慢鬆掉,整體身心進入寧靜狀態,由於此份寧靜,清淨的感覺會愈來愈擴張,此時內心會有一點點的清涼意,生起遠離世間一切的怨懟、糾葛,一切染垢,觀照一切本自清淨,即是真言宗所講的「阿字本不生」義。

第二步「藉相顯心」
內心感受清涼意後,陶醉在此中,此清涼意的覺受會無限擴散,將這份清涼感受由內心向肉身發動並從整體中發揮出來,然後身心整體溶入清淨三昧,這是真言宗手印加持的道理,因為手印加持是讓這股靈能法流(內心清淨、清涼覺受)從整個身體擴散、發揮出來,以轉凡夫之身成為智慧之身。以上所述對於初學者,如果聽不懂可以把它當成知識即可。

觀想到內心有一股清淨之氣,那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清涼能量及法流,此時繼續投入清涼感受且逐漸擴散,會越來越清淨、清涼,此股氣感、覺受持續擴張,最後擴散成一團清淨的月輪,當整體遍滿清淨清涼,這就是蓮花。為什麼這就是蓮花?要表現清涼意的方式有很多,佛教以蓮花來表示,因為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清淨,象徵每個人本有的清淨自在,全身遍滿清涼氣,此時的念頭是想蓮花,蓮花就現前,當蓮花現前時的此股清涼氣就是蓮花。在初修觀的經驗上,可能會遇到「有意無形相」的這個階段,即是可以清楚意識到蓮花內涵妙義,而不用腦力刻意想,雖意識到蓮花內涵妙義但卻觀不出蓮花的形狀。

在藉意顯相階段,最初有意無形相,不要強逼要把形相顯現出來,而是更深入意境,此時形相不重要,因為形相是心意的表現。修觀最後整個身心契入蓮花性海,陶醉在清涼意境中,不起一念,而能將内心所觀照之妙義,借蓮花自然呈現之,此為內心妙覺之無限開展,此時「一味一心」無分別,一味即清淨、一心即清淨!若蓮花外形未能呈現,而此時所契入之妙受,即是蓮花矣,又何必着相矣!

所以開始觀想是用想的,並假借一些情況進入觀想,最後無分別心及無起心動念,整個身心完全進入無分別狀態的整體覺受,雖然蓮花無顯現出來,但是整個蓮花的意識覺受己經充滿,此時的心境就是蓮花,那究竟要到什麼階段,蓮花才會現前,只有真正完全投入、不起分別、住不分別際、一味一心的真心投入,則蓮花現前。所以至少要修到有意無形且完全感覺都有,進而心及相一如,非心非相是心是相,能所雙泯這就是觀想。

所以觀想並不困難,不要被觀想二字弄迷糊,以為有「想」是執著,起心動念是執著,所以一定要不起心動念的觀想才是觀想,那就被騙了。剛開始觀想,都要稍微藉意識起一點作用,讓身體那份感覺昇起,等到內心有感覺後會更加陶醉深入,所以不要急著去觀想,讓內心中感覺慢慢擴散出來,當感覺到那份覺受充滿整個心靈,再開始藉蓮花的印象「或藉著想要觀想的東西」來表達這無限的意識,唯有如此才能把心帶出來,所以觀想蓮花的目的,就是要把心完全帶出來。

所以對於所要觀想的東西,只不過是賦予生命感,像佛教賦予蓮花生命一樣,觀蓮花是為了要內心的覺受完全帶出來。如果沒有內心的覺受,那此觀想是無意義的,譬如修淨三業,就觀一朵蓮花想它很清淨、發光,然後代表您的三業清淨了?如此是不對的!各位為什麼修不好?就是觀想完全錯誤,如此下來,修一輩子個性不會改、煩惱習氣不會斷,因一直在假相上轉。師父以前和現在所講的是相同的,但你缺乏前面的那一段,而此段最重要。

學佛的目地是讓內心舒服、輕鬆,要達到此目標則要從自己的意識覺受上下功夫,即轉識成智。所以不要急著要觀想、念多少咒語、修多少法,這樣是無意義的。觀想時,了知蓮花所代表的意義、為什麼要觀想蓮花、是否注入蓮花的三昧?怎樣才是注入三昧?以上這些是最基本的。務必內心有覺受再擴張、深入後,才來觀蓮花,觀蓮花的目的,是要把心帶出來。而蓮花觀不出來並不重要。當完全掌握整個內心,內心的整體就是蓮花,如此觀想、修持,則會越修越快樂,反之則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