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一路放鬆到底的方法與要領
一路放鬆到底的原則是很重要的。思想會干擾氣。氣一亂,思想就越亂。所以,心風一動,氣就動;氣一動,心就更亂。是故,一路放到底很重要,一直放……放到最後,仍要讓思緒一直放,放到底。在此過程不要管有沒有意念,有沒有念頭。有念頭也好,沒念頭也好。只要一直放鬆下來。不要想去排斥念頭,亦不要思維應該如何處置,只要一心一意地放鬆,放鬆下來。因為,無念也是個念,有念並不代表真的有念。亦不要有所覺受。所謂的沒有覺受。即不要執著於眼、耳、鼻、舌、身、意,亦不要為其所困擾。也不要揣測入空或入定的狀況,應該無念或是無覺受。其實入禪定時有念有覺受,歷歷分明,清清楚楚。只是不執著念來念去。隨緣不住,不在任一念上,加以取捨。也就是六祖壇經所講的,「不思善,不思惡」。不管此刻你內心湧現的是什麼思緒,那個就是原始的你,要盡量地放下,讓它過去,不要去取捨。
有時,我們會犯下錯誤。當放鬆到底限時,初步會感覺到內心好像有個無形的心體____黑黑的影子。或當身心不見時,感覺到有個意識的我______一個似有若無的人形黑影。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禪修者,再這似有若無的心與黑影子裡面,開始做功夫。做什麼工夫?開始放鬆、放空,開始把它定在那兒不要動,不要有念頭,不要有覺受,然後,還希望發光.,這只是在自己的意識裡打轉嘛!換湯不換藥,仍是執著。所以,千萬不要在這上面下工夫。所謂的放鬆,就是連這個也捨去。有些人在放鬆過程,很自然會起思維,思維怎樣鬆下去?我要把心擺在哪裡?這是人類的習氣,要有大魄力,該放就放,一切皆放,一路放到底,一直放、放、放、放到無所放時,仍然是一個放。此時心之內外分別、空間、思緒與我之分別,統統沒有了。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到擺脫了肉體的束縛與心靈上的認知,而覺非常輕鬆,然後進入一種混沌未開之境,此時,體內的氣機就會發動,全身的氣就像汽水冒泡般全部活現。這個時候你只要盡情地享受,仍然是放,再放,一路放到底。不要想用任何方法只是一路放到底而已。
二、進入禪定的關鍵一一禪姿與住心
禪姿很重要。打坐的姿勢必須調整好,因為,生理與心理是相互影響的。若生理沒調好,心理就會有問題,不能達到平衡的狀態。例如感冒的時候打坐,因風血的氣聚集在腦部,所以,可以看到那個人「讚嘆諸佛」猛點頭,唯唯諾諾。這就證明了生理會影響心理。所以,一個禪修者首先要把坐姿調好。要調好坐姿,就須先讓腰自然挺直,當然你不必挺到讓你覺得腰部很用力,臀部很用力,甚至,雙腿很用力。這腰要挺直是因為腰與腎臟有關連。腎氣對人體是很重要的。講到腎氣就需提及五臟的五行之氣,腎、肺、脾、肝、心,屬於金、木、水、火、土。依中醫而言,人若五臟照顧的好,就不會有病。譬如,胃口開,心臟強壯,肺活量足,肝臟解毒功能佳,腎水充足,這個人身體就強壯健康。這五臟皆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相生相剋,而且腎為其根本。所以,人體要健康腎氣要足,腰桿就必須自然地挺直,帶動腎氣上升。很多人為了要將腰挺直而用力把腰往前挺,這是錯誤的。另外,有人為了貪圖舒服而彎腰駝背,如此,即使靠思緒的放鬆,把身體忘掉了,體內氣機依然帶動不了。在知見上的見地,可能很殊勝,但是在證量上妳沒有辦法達到很圓滿的境界。因為,身心是一體的,只有身心搭配諧調,才能將你的修持推上真正的高峰。
其次是肺部要打開,及胸部要打開。很多修行的人,雖然勤苦修行但臉氣色仍不好,為什麼?因為禪坐時彎腰駝背,腎氣被塞住了,肺經之氣不能上達舒展開來。還有彎腰駝背時,頭部下勾,致使上達之氣,無法通過玉枕穴,不能上達腦部。如是腦不能清明。渾渾噩噩,怎能產生智慧呢!靜坐時要清清楚楚,不為外境所動,進入身心不可分別狀態時,才會產生智慧。所以,禪坐時腰桿要自然地挺直,胸部微微外張,舌尖頂住上顎,眼觀鼻,鼻觀心地把心神往下關照。心氣自然會往下降,然後依一路放到底的修持要領將全身放鬆。當氣聚到極端時,自然會由下而上升。它的原理在於氣息一呼一吸間,帶動我們的心神往下降,腎氣往上揚。這個就是道家所講初步的「龍虎抽砍填離」醫家所講「心腎相交」的現象。所以,胸部微開,腰桿自然挺直時。脾胃的氣能自然上達,肺部可以舒展開來,整個精神會很旺盛,如是才能夠進入正知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