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禪定基礎
長久以來,一直要求各位的禪定修持,因修密過程當中,一切的基礎都建立在禪定之中。禪定的時候,如果你沒有辦法身心放鬆,思緒放下,你就沒有辦法把心寂靜在一個念頭下,甚至無念。密教的觀想是要把心集中在一個念頭中,深入、釋放,如果各位長久以來的修行都是一種信仰性的修行,認為只要念誦咒語就會得到加持,得到佛菩薩的功德、功德不可思議,以為這樣就可以得到庇佑,若如此認知則稱為信仰式的修行。作為一個修密行者來說,乃至於最低的限度,在我們往生的那一刻,我們自己有把握、心不再徬徨,甚至現世可以證得法喜,有小成就。若要這樣的人,就必須要在禪定上下功夫。所以為何禪定基礎這麼重要?因為心若不清淨,修不來,修的只是善男信女的人間福報,也得不到密法真正的法喜及成就。各位打坐時候,下盤要放鬆,腰桿要自然挺直,脊椎要自然伸直,胸部打開、兩肩打開、脖子擺正,身心了無牽掛,自然心無雜念,支架一擺正,一股清涼之氣由下而上,穿透胸部、腦部,直接就感覺內外之氣是相通的,就不會悶在自己的身見上,這是以前一直跟各位教授的禪定方法。
在打坐時,不要用額頭、眼睛去感覺你的身體,不要去引導你的身體,不要一邊修一邊去感覺,你們都犯了這樣的錯誤,為了防止這個錯誤發生:所以「不要用眼睛」、「不要用額頭」、「不要往下」,「不要往裡面去看你的身體」,用全部的潛在意識,由身體裡面向外面鬆閘,向上放去,打破身執打破內外之執,混然一心攝受無內外之分。如果還不行,從背後的沿脊椎骨到後腦勺,打開身體。將整個身體、腦袋打開,整個釋放出來,隨著氣的上升,念頭也向上一放,沒了。念頭沒了之後,並不是還要再做什麼,越沒有念頭,人越輕鬆,身體越舒服、越自在、越放下,「放下」是一個心靈狀態,而不是一個方法,煩惱在哪?拿出來看看!看不見的,這是長久以來教導各位禪修的一個過程。
各位亦須自我反省,是否有按照師父所言在用功?平日大份人都會落在依自己的習慣性修,並無按師父所教之方法去用功,這樣的修習,只是增見一些見地而已,修行上不會有大進展。不依法修行,這是各位長期以來不能進步的原因。世間的繁瑣之事太多,心混濁、腦袋裝太多東西、心不清淨,若能保持內心安穩,已是阿彌陀佛,這是何以各位修習這麼好的佛法,仍舊是修不來的原因。事實上自己要檢討自己修行的心態及是否依教奉行?
支架弄正、四平八穩,心自然就正,心一正,氣自然集中。氣不是用想的,如此依前要領久而久之,氣自然充足,氣自然現前。反之用腦袋不停搜尋、找氣、即是墮入煩惱,是以「煩惱心」在修。任何境界都是自然現前的,你只要找個起修的開頭,如同師父言:把坐姿弄好,坐下不管思緒、不管清淨與否,光明或是黑暗,把心擺定,不作對治、接受它,不起分別,不用額頭、眼睛往身體裡看,不用額頭一直去感覺,把你的身體及心打開,整個肋骨、脊椎、後腦勺打開,把所有身體濁氣、內心的思緒全部釋放。放得下放空,才能得大自在。若不敢放,老是計較「我空了沒有?」,此人成不了大器。聽聞佛法,是要依照佛法去實踐,不該只是「聽」,而修又不照實修,直心打開,先把自己搞定,再來談其他修行。這是師父在講彌陀法前再一次重點提示。一切的修行密法,都在這裡開始起修。
中脈、中心軸,死了之後,是沿中心軸出脫的,從頂輪上去。所以在有生之年,要能生死自在,必須要把心沉靜下來,心不亂動,意識集中,如此中心軸才能現前,心識才能完全凝聚在心中。這是一個基本。為何教授多年,你們仍不肯行之,天天嘴上言求解脫、想學佛,你們卻從來不肯照實行之,又覺痛苦,又覺要追尋佛法,人格上有所錯亂。如此矛盾至極,師父已教授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了。
二、無邊業識
在此基礙上要教授彌陀修法。人一輩子,何以會成如今這樣,何以發生這麼多事?這叫業力,學佛者都知,累劫業力藏在八識田中,萬般皆帶不走,唯有業隨身,隨著一世一世輪迴,累世以來業力,所有牽扯如千絲萬縷一般,和深層意識糾結在一起,以現在心理學來論,有很多潛在人格,每個人都有不同傾向,所以價值觀即有所不同,思想亦就不同,即就遭遇不一樣的人生,發生不一樣事,這也就是各位不一樣的一輩子。
佛教言「因緣法」「因果關係」,有因,亦要有「緣」,累劫以來所有的業識種子,都在八識田中,都在深層的內心。從小所受到的打擊、創傷,一路走來種種坎,都烙印在內心深處。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以為只是走過,但每一點一滴,都在影響你的人格、人生、思維,甚而掌握你個人的喜怒哀樂,這些俱烙印、深藏在你內心,當「因」要產生作用,外在也要有「緣」這環境,因緣聚合即現一段因果。當幼時因家境不好、成績不好,學習跟不上,而被瞧不起,內心自卑,當成長之後,身邊朋友俱是出色,出色之中總有高低,朋友無形之中幾句話傷到你的自心,再好的朋友,從此也不聯繫。這是內心的陰影,遇到因緣成熟就示現,小時候總被說愚笨,久而久之以為自己如此,甚而新資訊還未學習,就認為自己學不會,現在心理學上是如此說,但佛教言「因」,「因」是種子,外在環境剛好配合就因緣示現,接受果報。
有時內心沮喪,低沉、煩惱、或者去做莫名其妙的事情,點滴都來自內心往昔所種下的因在妄動,如果一個人可以將無始以來的因素淨化,內心就沒有煩惱。生活即可快樂,就是極樂世界。所以念佛求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是錯解彌陀思想,當下即是極樂淨土,當下即是極樂世界。若是信仰彌陀,就要做到如此。而不是一個逃離的思想,這世界不好,所以要去另一世界,那世界很快樂。但此刻你在這個世界,要如禪宗所言:「照顧好眼前」,顧好當下,你還在此,要正視這個「當下」的問題。將無始以來的因素淨化,內心就沒有煩惱。生活即可快樂,就是極樂世界。
無邊煩惱,即是思緒要解開,思緒一解,當下即覺人生有意義、很快樂。回家為孫子、兒子煮頓飯、做件事,覺得吃飽喝足、事情解決,內心會覺得安慰、滿足。因為擔心、煩惱都解決了。人要長住極樂世界並不難,參透自己的心,參透自己煩惱,即可得到極樂。
有人常活於過去,常云:「從以前回憶到現在,如今這把年紀,十八灘頭誰給誰聽?」佛法不是要你回憶過往種種一切,活在陰暗面,而是淨諸業識。有人錯解佛法說:「因我有罪所以我懺悔」,如此拜懺,懺法越拜越大部,拜越大部愈能滅罪嗎?懺得了你的心嗎?拜完懺,懺得內心清淨了嗎?內心平穩了嗎?內心無罪了嗎?天主教中跟神父告解,如同拜懺一樣。有些人告解以後,將罪丟給上帝,不管上帝答應與否,覺得己身已得赦免、宣判無罪,你是否覺拜懺也是這樣一切罪丟給佛。學佛者應該從心上下手,此生有無意義及價值,都來自於內心的認知。如果只是將罪丟給上帝、佛菩薩這樣即無罪,但你的內心仍舊沉重如是。不是去想有何罪過、要如何懺悔、如何告解,不須這麼麻煩,契入空性釋放陰暗面,常住光明即是。
三、釋放陰暗面
一切眾生佛性本來清淨,離開一切染著、善惡,本自清淨、無瑕無穢無塵垢,話雖如此,但道理能對治內心嗎?要將此理論細聽,所有彌陀思想是將內心陰暗面完全釋放,不只是陰暗面,連光明面也要釋放,善惡都是業報,跟心性解脫無關,但和個人因緣法相關,造惡業,自有惡因緣,須以報還報;但心性解脫是直下,是你的價值觀,你的想法,「你覺得你快樂嗎?」母親在惡劣環境下拉拔一群孩子成長,讓每個小孩都能成就各自光明前程,拉拔過程中是辛苦的,但母親仍舊帶著微笑,因其覺得「值得」。心態決定一切,不靠外在示緣而决定。故今天學習一切佛法,也要在心中覺得「值得、安心、自在、安樂」,而不是我會不會中樂透大獎,抽獎中轎車快樂,老闆要我加班不快樂,不是從現象去衡量,亦非用錢財去衡量,是要問己心「快樂」嗎?往內心求就是佛道,往心外求就是外道,不得見如來。不能見到佛陀的真正教義。我們要先能理解所有煩惱痛苦是這樣來的。
了解了個人的痛苦煩惱是這樣來,但是我們講你有什麼煩惱,你也講不出來。你現在高興嗎?你學佛這麼多年來有法喜嗎?好像沒有。因為我一直都修不上來,那什麼叫做修得上來?因為你所有的事情都落在對待,從來沒有直心去修行。沒有目標、沒有比較,就是為了修行而修行, 很單純的心去修行,修行這麼久,你都很痛苦,因為你一直追求成就,其實什麼叫修成你也搞不清楚。因為你的思想知見裡面根本認知就是錯誤的,認為看到佛菩薩就是修成了!認為可以念咒語幫人消災解厄我就修成了!認為我自己修行的時候看到自己發光就修成了!你看到菩薩現前,又怎麼樣?你內心怎麼樣,一陣激動嗎?覺得很高興嗎?有什麼好高興的?因為別人都看不到而我看到,所以我很高興嗎?你的內心的菩薩性德現前了沒有?你看到的佛是不是假象呀?是不是意識製造出來的?就算祂真的來了有什麼好高興?你的心還是凡夫,你還是不解脫,還是落在對待。要這幹什麼?這個不會讓你快樂。各位要分辨自己的心,我看很多修行人嘴巴說要修行,要追求佛法,要證得菩提,要證得法喜、常住安樂,但是落在追求,落在分別之中,滿腦子的思索就是不肯死心蹋地的學佛。學佛只有一個重點:老實學佛。一步一腳印,不要問為什麼。就是喜歡打坐、修法這樣而已。單純的心就會完全的相應,像各位的心這麼複雜,要求這麼多,就像一面破碎的鏡子,照到你裡面的影像全部都破碎,雜亂不堪,不成人形。這些都是你們生活寫照。
不論禪宗或世間所講的一切事情,人生在世只求一個安心。把自己的心擺平,求得安心。佛法可以讓你安心、抹平你的心、放下追求的心。不修整不對治、不起分別。佛法只有一個,沒有分哪宗哪派,這一條路一定是這樣子。萬般皆不用,安心坐著就好。不要連坐著、吃飯、睡覺都起煩惱心。各位俱有年紀,當回顧從年輕到現在,你可以改變、掌握多少事情?當正在高興的時,過不久,一件不幸的因緣發生。當覺人生放棄、絕望之際,又見人生希望。人即是如此,沒有希望,一點點打擊、消沉、墮落下去,放棄直到不再困獸之鬥,最後沉浮在命運安排之下,一絲反抗能力俱無,人生絕滅,沒有希望及明天,但有時以為一切都沒有,就死了心。死心反而好,從前千般抵抗只因不甘願,掙扎努力,最後放棄掙扎,倒不如討個安心。心裡反而坦然。類似如此經驗多數人都有過,師父也經歷無數。
本以為從此之後,心安定下來,領悟人生無常,人生即一場空。可是,人走到絕望、希望破滅再破滅,徹底絕望之後,又看到一線曙光。本絕望的事情,開始有轉機、有希望。有時要一個人,到最後放棄掙扎、努力,要接受惡劣的狀態,是非常的困難。放棄的過程中,最後接受時,心中釋然。覺得似乎領悟了生命,當事情轉機,心卻也跟著動了,開始追求起來。這些即是眾生的煩惱心。一有希望,就又開始躁動。我常對得癌症的人講道,當被宣判之時,彷彿這世界是被毀滅的,完全沒希望,如冷灶了無生機;當放下之後,只求一個小小的心願,希冀不要再惡化即可。忽而因緣轉變,癌症治好。當時一個卑微的希望,單純想要癌症病癒,平安維持現狀就好,不敢再奢求。但菩薩示現很多很好的事,整個心又開始蠕動。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妄心不歇所致。
當無希望之際,心可安份,對人生只要「這樣就好」,反而許多事亦可放下。吃也簡單,生活也規律,一切循規蹈矩,希望維持身體健康。但一有希望,治癒之後,以前生活又恢復,不多時癌症又復發,這就是眾生。《地藏經》云:「出此羅網,又入彼羅網。」修行只在了解己心,參透自己習氣無明,無須去了解他人的心。是否真的可以「性定」?是否可以心安穩?要把心參透,要把自己欲求參透,看清自己價值觀。
各位都有心修行,師父此刻幫助各位檢討,為何各位修不上來的原因。你們從來沒問過自己要什麼。沒有定下心依法修行。三世解脫懺法裡面《釋然讚》提到:「此一回又一回,無邊心塵恨悠悠」,內心釋然,你能做自己的主人否?要解脫,先做自己的主人。先把自己掌控好,不要隨順自己習氣。今日師父所言就希望挑起各位面對自己的深層意識的翻騰。
四、彌陀思想
彌陀法很簡單,彌陀思想不是讓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死了才去。彌陀世界是極樂世界,指的是阿彌陀佛,祂以蓮花作為代表,九品蓮花分上、中、下三品,是我們身口意、貪瞋痴所製造出來,一一三密中又有身口意三密,三三為九,在眾生來論即是九識,轉九識成就佛果,九品蓮花就是九識清淨,清淨就會快樂。猶如《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所以彌陀思想就是一清淨,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表清淨。內心中無煩惱、擔憂之事,常處快樂之中,內心無比滿足。此為極樂世界。
一亡者何以死後會墮入惡道須人超度?如何超度,是念菩薩經典還是無敵咒語?依佛神力赦免亡者之罪,但問佛菩薩憑何可赦免此罪?誰使佛菩薩、上帝有此權力能行此事?我們都要如小狗乞憐般,企求上帝、佛陀照顧,若如此佛陀得向何人企求照顧?佛到底具何神力可以加持我們?這些問題是否都一一想過?
在我個人的超度經驗而言,直接佛經的開示,修法者注入本尊三摩地、彌陀思想。一切眾生將內心糾結的部份打開,將無邊煩惱放下,如此惡業皆空,定業亦空。瞬息之間即可超度往生。這是真實不虛之言。
彌陀思想,其實是轉九識成就清淨,成就佛果,蓮臺的高底其實是八識清淨到何種狀態,清淨到如何程度,亦可得至同樣的法喜。彌陀思想,最重要就是極樂世界思想。人生中最重要的修法,是此刻你快樂嗎?你滿足嗎?這才是彌陀思想、本尊三昧。
彌陀思想是清淨、放下所有思緒,得到究竟安樂。蓮花開敷就如心之放開放下,現世即可得安樂。只要從思緒之中解脫,當下即是極樂世界。從自己思緒中去參透個人的無明煩惱,先言前行,明日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