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唱誦要領

  • 前言:

在唱誦的時候,依法修行,時間愈久,效果愈好,可是不依法修行,修行的無論多久,都沒有功效。何謂依法修行?要有「基本姿勢」及「基本心態」。

 

  • 基本姿勢
    • 氣沈丹田,中心軸現前,自然唱誦。
    • 下盤寬鬆、安穩,大腿放鬆,臀部放鬆放下,腰桿自然挺直,如實坐在坐墊上。
    • 胸部打開、頭不往上抬、脊椎挺直、精神鬆馳,氣就會下沈。
    • 氣從丹田而出,不要從喉嚨發音,不要邊唱邊想,要直心而唱。真正由丹田發的音,會產生共振。
    • 修行人的基本素養:中心軸現前,若在此基礎上用功,每多用功半個小時,就有半個小時的效果,若不在這個基礎上,即無有作用。
    • 心要鬆開、心氣下放,腦袋放空,不要想方法,盡情的唱誦。不要邊唱誦邊注意自己的聲音,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聲音,太在意自己的聲音,會造成該斷不斷、該停不停,這樣的咒語聽起來彆扭、不自然。
    • 聲音不要故意提氣往上拉,也不要含在嘴巴裡面,心要完全打開,心、聲音、氣都要完全地沒有顧慮的出來。聲音不能完全地出來,表示心氣不完全。聲音完全,心完全,氣才會完全出來。唱咒但求其放心、順心而已。
    • 聲音是表達你的心境,心中要有聲音的曲線。身心完全放鬆的唱誦,把你的內心完全的表達出來。聲音很順,自然、不矯情、不作做,放心的唱誦,越唱心氣會越鬆開、下沈,你會覺得它是寂靜的,這樣的唱誦對你的身心才有幫助。
    • 順著自己的聲音、順著自己的氣,讓聲音緩緩的出來。心氣盡了,該停就停,沒有說每一句咒音要多長,或是每一句要一樣長,這樣的唱誦不代表穩定,心的自在,才是穩定。不要為了念誦咒語而念誦,不要為了唱誦而唱誦。
  • 基本心態:
    • 我們唱誦咒語是要跟本尊相應,也就是說我們藉著手印、咒語、觀想,然後慢慢的體受、契入本尊性德,咒語是用來表達你的內心,唱誦時「用你的心唱誦」。
    • 唱誦時心中要有一個聲音的軌道(意境),也就是佛教講的「住心」。咒語唱誦如同音樂是在表達人的心,合乎人心的聲音,是能打動、打開人的內心,聲音一出來,即能把所有人的心都攝受住。
    • 本尊咒在你還沒唱誦之前,對於本尊性德的認識,或來自經典、儀軌,或是 上師種種善巧開示、個人生活當中對於本尊的了解體受,故唱誦之前在你心中就有本尊的感覺,順著你心中這份感覺,直心唱誦。
    • 順著心中本尊的感覺,耳朵聽自己的聲音,直心唱誦,儘情的唱誦,讓咒音變成你內心的表達。越唱心中本尊覺受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入、越來越開展,唱到最後」渾然忘我」,整個身心融入在裡面。這樣唱誦完之後,整個人會非常舒服,就好像作過心靈SPA一樣。
    • 一般我們剛開始初修,對一尊本尊的了解,是藉助文字上的描述,或是形相上的一些描述而已,剛接觸對這些描述還是很陌生,但是根據密法的修持方法──如念誦時怎麼觀想?唱誦時咒音如何放開、乃至結手印會刺激身體的氣機種種──,藉由三密修持方式,讓你的身體跟心靈結合、融入,整個進入到本尊的覺受裡面唱誦。在唱誦當中,整個人慢慢會進入,如同佛菩薩的覺受,本尊的性德就會慢慢的體受出來。以宗教素養來說,「自性本尊性德」就會慢慢湧現出來。
    • 放開一切思緒分別、放開對身體及對境界的執著,有感覺也好,沒感覺也好,隨性的唱誦。突破思想的思維、身體的障礙、和外界的隔閡,讓身體跟外界完全打開,悠遊於自心本尊的覺受之中,此時你的心就是本尊的心,本尊六隻手功德,皆在你唱誦之中展現出來,就這樣一直唱誦下去!(突破、摧伏一切的執著、分別,就是「如意輪手」,唱誦當中住入的境界,就是「妙思惟手」… )
    • 安住前面心境,對著心裡本尊形像(覺受)唱誦,當你覺得身體緊的時候,或感覺身心不平衡時,搖動調整一下你的身體(中心軸),讓你的肉體、精神在最自然寬鬆下,盡情的去唱誦,把你的寂靜心、歡喜心,寬鬆的心,隨順的心唱誦出來,把心裡的聲音唱誦出來,悠遊其中。
    • 心氣不可上揚(肩膀往上抬),心不放在上面,要往下觀照,讓氣往上出去,換氣不趕,中間的休息要夠,也不可以拖太久。給自己一點迴轉空間,足夠的喘氣空間,不要一直趕,煩躁的聲音不是咒語。
    • 唱誦要如行雲流水一般,一句接一句,中間的音都是很順、很自然、不作意,若作意,聲音會卡死。聲音是順著自己的心氣唱出來,讓自己的氣遊刃有餘,這樣的聲音會很自在、很寬鬆、很沈穩,別人聽了也會有這種感覺。最重要是這樣的唱誦,才會越誦越沈穩,越修越寂靜,才能進入如如不動的禪定,這樣的修行才有用,這樣的念誦咒語才能受益。
    • 佛教講:最後的解脫,是智慧的解脫,不是神通的解脫。唱誦這門法門很深、很重要的,從聲音裡面可以聽出你的修行程度和運氣情況、是有生命還是沒生命的、和對這個咒語體受的深淺。如果你唱誦,都沒辦法越唱誦越寂靜,那唱誦咒語對你身心了脫有何幫助?對於契入本尊又有何助益?又怎能和本尊相應?如果只是追求神通感應,那與解脫又有何干連?
  • 結論:

修行是在修心,唱誦是一種心靈的享受和悠遊,故唱誦的過程當中,心要越來越寬鬆,身體越來越柔軟,心氣越來越下沈,下盤越來越安穩,腦筋越來越放鬆,這樣才是在修行。

 

正確的唱誦,唱起來身心會很舒服、舒暢,很寬鬆、很自在,這樣的唱誦才是跟本尊心靈的約會,從內心自然流露對本尊的歌詠、讚歎。如果不是這樣修行,就是在浪費時間、生命,做沒有意義的事。這些觀念、要求很重要,一定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