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之基本態度<二>

〔六〕不要心急想要修出些什麼。或是剛上座就想著何時能下座。
如果是這樣,代表內心還很毛躁,必須先把心寂靜下來。否則就算花費二、三個小時修法,也根本得不到任何利益。凡夫眾生,多數時候內心都會存有那種莫名的衝動,不管做任何事,總想要追求些什麼,得到些什麼。這種念頭可能很微細,有時連自己都不清楚,察覺不到。如果真的有事情要處理,必須控制時間,此處建議,不妨使用鬧鐘設定,把提醒時間的責任交給鬧鐘,不要掛在自己心上。讓自己可以專心的修。
有人會問:「如果修不完,怎麼辦呢?」
實在沒有辦法的話,就算了。修到那裡就那裡,為什麼?因為修行只求兩個字,「安心」或者說是「放心」。修行是一種內心的開展,而不是在貪求功德的多少。而修儀軌的好處是很實在的,只要開始修,就是開始在安心、在進步。只要處處安心,半個小時有半個小時的修法,一個小時有一個小時的修法,也可以專修儀軌的部分。甚至五分鐘、十分鐘坐下來讓心靜一靜,讓自己的精神放鬆也能有所獲益。
不過能夠把整個儀軌修完當然是最好的。所以要修整座儀軌的時候,希望能安排一個比較能完全掌控、無後顧之憂的時間。安心的依儀軌步驟,悠遊其中,唸唸咒語、觀觀本尊,讓內心產生無量歡喜。修行的時間,其實並沒有限制,重點只在處處安心。
安穩就能夠大自在,能大自在,身處當下,即是極樂淨土。不要抱著做功課的緊張心情修法。要放鬆,自然,拋掉壓力及煩惱,要心情愉快。修法有如與本尊約會,時間到了,放下擾擾塵世中的一切爭逐,讓心自然敞開,無所保留的放開自己,回到最初,感覺自心如同嬰兒般清淨無染,感到安穩,寧靜。把心靜下來,慢慢的持咒,不要思惟自己唱得好不好聽,咒語發音正不正確。這個世界只屬於你,和你的自心本尊。不妨忘情陶醉的唱,聽自己的咒音,彷彿胎兒聽著母親的心跳,感到深沉的,強大的暖流,流貫身心。隨著咒音進入本尊淨土。
不要把修法變成是下班後的加班。要把修法當成是在一整天的忙碌後,給自己最佳的犒賞,最有益身心的活動。學佛,只是為喜歡那一份無憂,那一份清淨、那一份灑脫。修法若是對境界有所執著,憧憬能得神通,希望有所成就,那樣修法很容易會變成壓力,一切皆變得不輕鬆,不快樂也不自在。何況學佛首先就是要去我執,心有所求即是一執。所以放下你的期待,無憂無求,保持一份單純歡喜的心來修持吧。
〔七〕不要追求神通感應,只要常保歡喜心
自我修行的衡量,宜以自心之開顯為目標,以輕鬆的態度學佛,達到自然的解脫。這種解脫,不是用壓迫式的、填鴨式的思想教育來強迫自己轉化過來。
一般人每當發心於菩提道上精進修持時,總會生起分別心,開始注意:我現在如何如何,有沒有比較進步了?請問諸位:進步與否,是以什麼來衡量?如果以為:以前觀不出本尊,現在能觀出本尊,所以我比較進步!或者以前我什麼都不會,現在會幫人加持咒水治病,消災解厄,這又更進步了。或以前不知過去未來,現在可以預知其過去未來,那又更進步了。亦或身心不存在了,已經成佛了,我的身體就是佛身,金光閃閃,霞光萬道,瑞氣千條,此時已成佛了。甚者更進一步:我說法時,天女散花,龍天及諸佛菩薩皆前來聞法。如此境界若是為真,則看來此人已非人類,沒有活在世上的必要,一笑!
其實一般人,多會如此自我衡量。甚至以此衡量師父行不行,高不高明…等等。請問各位:用這些標準來衡量修行得好不好,行不行?難道這些就是佛法,追求這些就可以滿足幸福嗎?就算可給人帶來滿足感,那又要繼續問:這與用追求金錢,用以滿足物慾需求,心態上又有何區別?
我想沒有兩樣。
學佛其實是很單純的事。只要是讓我們能放下一切外境外緣,不依靠任何人事物即能安心自在。隨時往任何地方一擺,心念都是穩如泰山,離一切染著,入真如自性。所以修行有無進境?不妨如此檢視:修學佛法後,在待人處事上,以前會很在意的,會很憤怒的事情,現在是否已能泰然處之了?更深一層,外相不表現,內心是否也真的能毫不在意呢?應該要連此在意之心也沒有,如無此事發生、三業是否清淨?身心是否常處光明中?是否念念正思惟,智慧漸有增長?如此方為衡量自己有否進步之道。
你說有看到本尊,我說我沒有看到,難道佛法就在爭論有與沒有之間嗎?這就是佛法的價值嗎?我想不是。讓你當下安樂自在,放下一切、身心輕安、光明清淨,這才是佛法的價值。而不是在於有沒有看到本尊。
以上幾種情況,是一個學佛者很容易遇到的現象。在菩提道上修行,基本心態要先弄消楚。觀念純正,思想正確,具足正知正見,往後在菩提道上用功,才會有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