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之基本態度<一>

〔一〕佛法總在恭敬中求

勿以隨手可得而忽視之。每見諸人以方便中受得佛法便輕視之,如此必不能起珍重心而時習之,遂致於法無法受用。

〔二〕勿求速成及功能

一般初學者為求殊勝及利益,會有持此咒,而望彼咒之殊勝垢病。如此修行之人,於己持之咒,必難生完全之信心,也必難有所相應,終至於所求不得而退心。提醒大眾信為道源功德母,唯信而能入。此狂心不歇,於外相追求,徒增內心紛亂,不如淨心專一而持一咒。

又解脫雖仗佛慧加被,而佛慧加被旨在淨化遠離無知,由此看來,無一法不依本尊性德之力,漸令吾心淨化,遂得如此功德力。故法所需基礎是相同的,初學宜專依一法而建立起其他諸法之基礎,若於心法基礎未建立,貪修諸法,最後仍是原地踏步也。此如盲人於密室中,摸壁遊走四面,雖云有進步,實則仍處斗室中也

〔三〕 勿求師意、順己之意

一般學佛者,皆因己有迷故,而上求明師指導。往往漏習不改,以己一知半解之認知,判斷上師之好壞?若如此之人,何需上師?最合己意者即是自己,自己當自己之上師即可。雖云擇師之重要,但上述之弊病,也非注意不可。又有些人皈依以後,仍以自身喜好及不正確之佛法去檢擇師言。

此人雖受師教,但亦出離無門。歸依前宜慎思觀察上師,是對的。但一經決定即需將己見放下,依師之正見如法修行,於法上不可私下變更,有所改變需上稟上師,經允許方可為之。每見修法之人,己見不放,每於法上自己道聽途說,胡自變更,終於上師所授之法而無法攝受。此種之人對法只挑合己意者,只聽合己意之言。上師所傳之法,

只不過是他內心參考之資料罷了!說穿了仍是以自己為上師,如此己見我執甚重,何能有所法益呢?習氣之所以為習氣,乃是不違吾我所執也。若欲了脫,自與自心所好有所相背矣!故勿求師意、順己之意,將自己完全交於上師,乃於法上最速成就之途。又與上師交待之修持,不可片刻離之,宜全力行之,方不負師之慈悲教授。有些人今日師交付之修法,過些時日一問,不是順己之意修他法,就是已全忘了。如此之人,於法無心,枉費師意,雖是明師亦難出高徒。

〔四〕從最基礎處下手

每見諸人未能於一切基礎上用功,總是好高騖遠。以為如此簡單之方法,我一聽就會了。其實不然,基礎是將來成就之起點,若忽略基礎,將來之成就必有限。例如:靜坐乃一切基礎,可分為調身及調心兩大部份。一般人以為雙腿一盤即成,其實大錯特錯。調身之正確與否?實關健康及氣機之引動。

身若調不好,心何以放下呢?故吾常云:「如實坐在坐墊上,是極為不簡單」但十之八、九的修行人,卻連調身也調不好。更遑論及放鬆,進入內心之世界呢?持咒又有何殊境呢?但此等之人,卻急於入定,實為椽木求魚,腳跟不著地,終至跌倒。況一切之基礎修行,看似簡單昜懂,但箇中功夫卻深得很,但很少人肯花功夫去紮實,縱有亦淺嚐即止,至為可惜。

於師所交付之修法,切不可須臾忘失,於二六時中如護眼目,隨時隨地練習,並隨時請上師指導或証之。

〔五〕受法之初宜先行用功,將所受之法熟悉融通,確實如法修持不可自作增減

行者受法之初,應先將整套儀軌中,包括手印、咒語、觀想步驟及注意事項、本尊理趣諸事〈種字、尊形、功德本誓等〉,及整個法的脈絡次第研究清楚。然後向 上師報告心得,此過程可能需來回多次,直至 上師認可,行者於此法己正確掌握要領,方可開始依法如實修之。許多人忽略上述,只是聽過一次講解,看過幾遍法本,翻查一下相關資料,就以為自己都會了,以自己不完整的認知,隨緣作意的修,這就是為何許多人,第一座法與第一百座法一樣毫無進境的原因。若是如此的心態及學習方式,無論修任何法結果都將一樣,無法受持。初修時或許因為新鮮,感覺有些不同滋味,但只要新鮮感消退,終究會因為越修越沒味道,無功而退。這非關根器好不好,而是學習方法不對。加上又不肯在基礎上多用功,總是急著要趕快上路,如此彷彿無根的蘭花,終必枯萎。正確掌握方法非常重要,若不認清此點,名為修持密法,實則於妄想中糊塗過日,有修等於沒修,樣樣皆不能成就。…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