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師及道場心態問題探討之三

精進心

人生在世,生命是有限的,不可以浪費,要提起精神努力去追求,不要給自己找懈怠的機會、要精進,也就是佛教所講的精進心。這些思想如果糾正過來後,像這次燒護摩時,有人從來未曾當過助手,尤其是燒護摩時。所以,下座的第一個感想是:「心跟著燒了七個小時」,啊!七個小時嗎?怎麼一下子就過去了,為什麼?師父跟他說:「因為你緊張,以致於沒有時間打妄念」,已經緊張到沒有時間打妄念,而且步驟是一個接一個,根本沒有時間可以想。其實人生在世,生活的步調,就是一步接一步未曾逗留,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直在流逝,你抓住多少、又多少時間從你手上流失、浪費掉?希望你往後的歲月,都像這樣「沒有時間去想,只能勇往直前,不加思索」。

人生永遠有未完成的任務、追求的目標

如果你還在思前顧後,這表示你的生活還不夠努力,太善待自己了。人生永遠有未完成的任務、追求的目標。因為當了助手,才了解助手不是那麼好當,內心的甘苦五味雜陳,許許多多異想不到的事,因為當了助手才體會到。為何每一個動作,事先師父就一直重複講解譬如:「維護爐火的人,絕不可以走開。等到事情發生時,才要去拿東西,已經來不及了。」一般人會覺得剛好沒有東西,我進去拿個東西,一下就好了。可是很多事情,往往就是那麼湊巧,剛好在那個時候發生了;師父事先都講了,你也聽了,事情還是發生了,你認為沒有關係,一下子而已,這個叫做用頭腦想像。

很多事情你都用想像的,事實上當你置身其中,就知道裏面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像日本文化、很多東西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可是要把它做好,「不簡單」。有一大堆的學問。譬如日本人他們對於自己的職業,即使是磨菜刀的,也有一套理論。又插花是不是很簡單?「簡單啊」!去到菜市場,跟老闆說:「兩束花,明天要拜拜的」,錢給了,拿回家插上去,就好了。插花不簡單嘛!拿起來插下去就好了。這麼簡單的動作,日本人就是很講究:「有安達流、草月流、小原柳…等」而且它的學問,不見得比真言宗的文獻資料來的少。所以看似簡單的東西,事實上當你置身其中時,就會發現不簡單。

掌握「每一個可以學習的機會」

任何東西你要得到它的真髓,必須要付出、要投入你的心,然後去體受。所以,師父跟各位講:「你來道場做任何一切的工作,如果你有投入你的心,你將會在做的當中,體會到很多、得到很多。而不是做愈多被埋怨愈多,也不是做愈多之後,這些就變成你的工作,這種理念是世間人的觀念,不是學佛者該有的。一個學佛者不應該有這種思想,應該努力掌握「每一個可以學習的機會」。四無量心講:「法門無量誓願學」,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都要儘量去學習;但也不要去勉強,沒有人會去勉強你做任何事。在道場做事都要發歡喜心,來完成每一件事。如果你有能力、有時間、願意多付出、多奉獻,在道場來講:「你是付出、是奉獻」,但對你來講:「應該是我在做我內心喜歡、應該做的事」。立場不同,看法就不同。所以,請各位把這些觀念糾正過來。

「佛法」要往內心求

師父要南下高雄之前跟求法人,談了一些初皈依、初入門的基本心態,因為這些心態各位如果沒有修正,將會是一個大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一個正確的學佛態度,「只因為我們都是世間人」,你就會把世間的習氣,帶到這個團體」。一個團體的每個人都有個性、意見上的不同。如果大家不是站在個人修養上,而是每一個人都儘情的發揮自己的特性和個性,那只要五個人進來,這個道場就亂了。這五個人不見得每個人都錯、都對;這五個人就好像火把,譬如淨土宗、禪宗、真言宗,拜拜的、禮佛的、朝山的、唸咒語的,你說他們錯嗎?每個人都對!可是如果湊在一起就亂了,各持己見。還好!佛教講佛法,是要往內心求。一切不離自心,不違背自性才稱之為佛。

在團體之中要犧牲個人,成全團體

大家要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在共同的理念之下一起做事。在團體之中要犧牲個人成全團體,待團體完成之後再成就個人,這就是破除我執。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破除我執、我見,把個人我破除掉;破除小我,完成大我;把大我破除,完成無我,再破無我,進入空性;在一個團體之內,大家共同珍惜當下。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特性,如果每一個人都儘情表現,就會產生不協調,此時如果談修養的話,就是要以團體為重,犧牲個人。這並不是表示你不對。而是有時很多事,並不是你不對,而是大家都忽略了團體性,太講究個人了。

「初學者」還是要先選擇一下、接觸一下

進入一個團體,譬如:「你皈依一個師父」,當然你要找一個你喜歡的師父、道場。初學者還是要先選擇一下、接觸一下,了解這個師父,你喜歡嗎?這個道場的行事風格,你喜歡嗎?接觸以後,你覺得OK了,再投入。投入之後,你要知道你來道場,是要來被改造的。然而現在的學佛者,卻是要找一個適合他習慣的、習性的道場。「耶!這個道場不適合我」,你常常會聽到這句話,這個道場不適合我,這是搞不清楚。你要去皈依一個師父時,他的理念、行事風格,是你覺得不錯,足以做為你的精神導師的。所以,當你投入以後,就是你自己有問題嘛!因為有問題,你才來道場請師父、佛菩薩,幫忙調教,改變個人的習氣毛病;因此,來道場是要被改造的。

現在的人,將滿身的習氣帶在身上,不懂得修身養性,來道場就覺得這個道場不適合我;要適合我的道場,才是好道場。若是這樣,我想最合適你、是你自己的家,要不然就自己蓋一間廟,最合適了。現在很多出家眾,動輒自己去外面找個房子,自己當住持,這是不是應了這句話?你的佛法修到那裡去了?你難道不是認為自己的陋習、無明很重?所以,要藉著佛法,把自己洗滌乾淨嗎?可是你為什麼一方面講要學習佛法,一方面又抱著滿身的習氣不放,然後用自己的我執,去檢驗自己所看到的人、事、物;這個如果是合理的話稱之為社會,已經沒有佛法。而最適合你的就是你家,要不然就是自己蓋一間廟。

未能依佛法的「正知正見」行事,是弘揚佛法的一大障礙很多人因為這種個性不改,而在師兄弟之間,被指責。師父要跟各位講:「當你們在談論事情時,是否依照佛法的正知正見」?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你的談論將在不知不覺中,變成談論是是非非,變成談社會上的人情事故。譬如:「道場內有時會有一些人,因為因緣不合或沒有辦法接受師父的調教而離開。離開之後,當然只要是人,都有可能心生埋怨;埋怨之餘,最常聽見的就是:「我在這個道場,奉獻多少、付出多少?」師父要強調的是:「不是你在這個道場,付出多少、奉獻多少?你不須要忍受,愈忍埋怨就愈嚴重」。事實上你是在用這個道場資源,用了這麼久,而不是,你在這個道場付出多少。你要感謝道場,這叫「正知正見」。一般人不會這樣想,甚至有的住持,還要看信眾喜歡不喜歡、高興不高興?未能依佛法的正知正見而行事,這是弘揚佛法的一大障礙。

正知正見不夠,譬如「師父自認為對你們的照顧以及教導,應該是很盡心盡力了」,可是今天若有師兄弟對師父、道場,產生抱怨、有了種種的意見,請問你們如何處理?舉個例子「有一次研習會時,師父不讓某些人上課,結果師兄弟就有人講:「師父怎麼這樣呢?他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做的要死、要活的,結果不能參加研習會;反觀某些剛進門的弟子就可以上課,天理何在?」你們聽了覺得怎麼樣?

這就牽涉到正知正見:

第一你自認為是師父的弟子,你知道師父為什麼這樣做嗎?
師父這樣做的苦心、用意何在?
你不了解而妄下斷語,你算是師父的弟子嗎?你不應該慚愧嗎?

第二不能上課的理由何在?如果連他們都不知道,那他們就要更加慚愧了。
師父對每一個人的教化,用意、用心,你看不懂就算了。旁邊的人這樣講時,你還附和著。如果你信任這個師父的話,只要有師兄弟講話詆毀師父、道場,不要說是犯密宗的戒律,以我們做人的常理來講:「師父就像自己的長輩,道場就像自己的家」;如果有人污辱你的長輩、你的家庭,你受得了嗎?你會跟他一起笑你的家、你的孩子、你的長輩嗎?「不會」。而且你要知道,在整個修法的過程中,師父是你的精神指標。他講話詆毀時,你沒有辦法糾正他的過失,你本身已經跟他差不多了,如果你再附和著,那你跟師父之間,到底還有沒有資格稱師徒?

師徒應該是這麼當的嗎?我常跟某些人講:「你不要修上師相應法,你修上師相應法有什麼用呢?私下談論師父及道場—-,修法時確是要上師相應,這樣妳自己不覺矛盾嗎?莫非修法時的上師,跟活生生的上師是不同兩人嗎?」有些師兄弟私下講很多,是是而非的世間論調,例如:「唉呀!沒功勞也有苦勞,怎樣…」然而你們有沒有反向思考,體會到、想到「從以前到現在師父付出了多少苦心」?你們回報些什麼—了?乃至於師父現在對他們做的懲罰,苦心何在?當弟子的不了解,還口出埋怨,真的是連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莫怪你修不好,像這樣的人離開的話,師父也不會覺得難過,因為師徒間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