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不正確,猶如種子的基因不好…
修行的大概過程,師父已經跟各位講過了,接下來要跟各位談「修密時弟子與上師間的關係及各位來道場的心態問題」。當你了解了修行次第的運行後,接著就要開始進入修行;修行時就會開始投入你的心在法上,如果你的心態不正確,就猶如種子的基因不好,將來長大後可能會有瑕疵,比如:「台灣農地上因為有「鎘」,種出來的稻米就不能吃」,這是因地不良、不正確。如佛教所講:「因與果」。「因」是你初發心時的動機和發心。在歷史上很有名的例子就是:「梁武帝跟達摩祖師,梁武帝建造很多寺廟,渡很多人出家,甚至以國王的身份,頒佈天下奉行佛法…等種種,可是遇到達摩祖師,達摩祖師跟他講:「你這樣了無功德」,一點功德也沒有。
「功德」者可以了生脫死;而「福報「卻能得一善果
何謂功德?何謂福報?『福報、功德』又有何不同?「功德」者可以了生脫死;而「福報「卻能得一善果。大家來修行為的是求一個智慧明瞭、入佛知見、了生脫死,得解脫地。所以,此時你就必須了解梁武帝跟達摩祖師所講的:『福報、功德』的差別在那裏?「功德」若你有看過六祖壇經,就知道「功德」就是你做的事與你的自性相呼應。「福報」是有所目的而做的;譬如時下流行我業障深重,發願誦百部或千部的地藏經來抵消業障,這個叫做「有目的」。又如各位發心修行之後,來道場走動,走動之後難免會參與整個道場的運作,而整個運作中,像今天的佈壇,你多多少少會發心幫忙。而參與工作的人,有人做的是「功德」,有人做的卻是「福報」。
所謂的「福報」就是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已經參與了這份工作,而這份工作的結果,是可以利益他人、成就他人的稱之為福報。
又有些人在做的同時,沒有去想這些,甚至在做的當下,譬如油燈用心排的整整齊齊、米倒的圓圓滿滿、牌位如七星九曜二十八宿,排的人很用心,把祂排的整整齊齊,光是你把祂排整齊的這份心,你的心已經注入,此時佛菩薩根本不用請自會降臨。因為每個人來看,都會覺得排的人很正經、不馬虎、心很收攝、莊嚴。如果你不用心的話,排上去整體看起來,怎麼看就是亂亂的,覺得祂祇是一張紙,不像神聖佛菩薩的代表。
只有「歡喜心」才會跟你的自性相呼應
各位如果去過台北,剛開始台北廟地,都是蘆葦、地是淤陷的、荒蕪一片。經過三、四年,四、五年的時間,慢慢的有一些人,自動自發的投入整理。現在如果各位去時,看到的是蠻清幽的一個環境。
事實上,師父跟那些整理花園、苗圃的人講過一句話:「在道場工作,並沒有人要求你來。因此,希望這些都是發自於你的內心」。唯有發自於你的內心,才能跟你的自心相呼應。大家都是在同一理念上修行。所以,我相信只要你有時間,撥的出來,都會自己發心,來做一些事情,道場的理念向來也都是這樣。我們不會去勸請或勉強,你來做什麼?希望在師父的理念引導之下,大家都是這樣。如果你沒有辦法出來,我想你有你的考量。但是希望你如果來道場,所發心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發自於歡喜心;因為只有歡喜心才會跟你的自性相呼應,從你內心高興的做,如是功德就不可思議。
「發心」應該是清淨的、歡喜的
道場本來就是凝聚十方信眾的發心,而這個發心應該是清淨的、歡喜的,而不是一種利益或者是勉強的交換。所以,道場的行事風格,是依照佛陀的精神在實踐。看到有一些人,每天下午來整理花草、蒔花、澆水、施肥、除草。師父跟他們講:「事實上你們就好像在建立「自己內心秘密莊嚴自性國土」,莊嚴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當你把環境整理的舒舒服服,非常清淨時,你已得到一個清淨心。在工作當中就會有所體受,你的心境、你的內心,都會如實的受用,這就是功德跟自性相呼應。相信你們只是發自於內心,並不是想要去幫助別人。但是因為你們整理,很多人來到道場,看到這份清淨,無形中你們就是用一顆清淨的心,在供養大家。
當他人感覺清淨、清幽時,你們就是用清淨的心,在供養大家。用一種不著痕跡的方式,自然產生彼此間的供養,以及互相之間的行為,這個叫做功德。為什麼講這些?因為投入了道場的生活,從剛開始的懵懵懂懂到熟悉道場。熟悉一個環境後,難免會投入整個運作,運作當中有人會抱怨,每做一件事後,就變成自己的工作,到最後越做越多。
「修行」不只是在修法本
這個跟在上班一樣,「不要加班,加班又沒有加班費,幹麼那麼辛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你來道場工作,是發自於你內心;相同的,在工作當中,如果能發心依佛法修行的話,工作當中,你會得到應有的自性功德。記得很久以前,在暖暖道場時我跟陳老師及大眾開示:「你在道場工作,每一件事都要發自於內心、以歡喜心去做。而在做的當中,你要認知「所謂修行不只是在修法本,而應該是在整個實際行動中,去實踐你的精神,然後把你所了解的做出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