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言乃諸佛真實之語,遍法界一草一木,皆為如來妙體,亦即如來有應之道場。有情、無情一切眾生,盡入毘盧遮那一真法海,一切聲音,皆為如來圓頓之法音,故云真言宗。平常心即是道,離此別無佛可成。在生活中,有行、住、坐、臥,四大威儀,處處皆為用心之處。生活即佛法,佛法即生 活。正如袓師所云:「開口發聲皆為真言,舉手投足悉是印契(手印)」,此道盡真言宗之特色與精神。密教行者,最重要著眼處,在於將自己完全拋棄,完全投入生活中。生活所展現的一切現象,即是諸佛有應秘密莊嚴曼荼羅。
清淨慈門之宗義,在於引導眾生頓悟本有清淨之面目,以慈悲為萬行之根本。以本有清淨之心,洞徹一切恰如明鏡能顯萬物。由此了知,一切法皆空。如此住入真如實際,開展眾生本有無盡秘密莊嚴藏。又如佛日能照破眾生之無明,慈輝能攝一切。法法本爾,有如一道清泉。從古至今,恒是一法味,脈脈相聯,燈燈相續。
「清淨」即以清淨心修行。語云:「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如何修行方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呢?即以清凈心行。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載云:「六度 萬行 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以此六種涵養功夫,作為日常生活之修持,故稱六度萬行。金剛經云:「菩薩不住相布施。」若住相布施福德則有限,不住相布施即是清淨行,以清淨心,行忍辱行,即能住於法忍,破一切執著、一切空相。金剛經提到佛告須菩提云:若我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則往昔我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時,應生瞋恨……」,吾人若能做到無人、我、眾生、 壽相者,即有清凈心之心態,無自我之存在,譬言以拳揮向虛空、因無所受者而不起作用。吾人若能忘掉自我,必能與虛空合為一體體證真如。一切苦之覺受,皆因思想未明,我執未破,以學佛者而言,應打通此一思想,破除我執,坦然接受事實,但不可以勉強方式行之,需不斷尋求事理上之疏導,以求得解脫之途,故言以清 淨心,持清淨戒,得清凈之智慧。
「慈門」者,乃本大乘菩薩之精神,行菩薩道,語云:「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出離」吾人應以無我之精神,行無畏施,此乃本門名稱之含意,亦是本門之宗旨,拔眾生苦,予眾生樂。拔苦即大悲之精神,予樂即大慈之精神,一切為眾生為之。
本門以聖如意輪觀音法為一切之基礎法初學者受學灌頂即修習此法,此法依方便次第又分為極略、略、十八印契、廣大修持儀軌等四種。本門的修業細則如下:
1、 凡修持四度加行者,必須在一年內完成一度加行之修業 (自灌頂日算起),此一年之中須另加本尊咒卅萬遍,此三十萬遍
以 坐禪方式完成其他在日常生活中所持之雜數不計。念誦法(另在口傳 )。
2、 開白與結願均須在道場舉行。
3、 修完一O八座者須經 上師鑑定,始得再次灌頂其他法,鑑定未 通過者,仍續修持該法。
4、修業次第:
(一) 修十八道時需修一○八座不包括大師明神,其中有三次鑑定及三次灌頂。
(二) 修金剛界儀軌時每三座後加修大師、明神二者 合計至六十座時,經 上師鑑定認可,作第二次 灌頂。
(三) 修胎藏界儀軌時,亦如金剛界。
(四) 胎藏界修畢後須將前三度循環修持,即十八契 印一座,金剛界一座,胎藏界一座,三種循環至一○八座(包括大師,明神)。
(五)修護摩之弟子須至道場閉關七天修滿廿一座(包 括早、晚佛前課誦)。以上四度加行修畢業修畢經 上師鑑定通過後再「灌頂阿闍梨」。
本門全名為「真言宗金剛院派清淨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