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四 唯蘊無我住心第四 初大意者。夫尺蠖申而還屈。車輪仰而亦低。非想八萬上射空下墮。外道三昧欲盡有還沒。雖願出欲之術。未得斷縛之劍不解人我之空。何覺法空之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涅槃。大覺愍其如是說解脫道。遮生空於唯蘊。譬我倒於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習身心善。告時則三生六十。示果則四向四果。說識唯六種。攝法則五位。四諦四念瑩其觀。六通八解得其證。厭怖生死灰滅身智。欣仰湛寂等同虛空。是則聲聞自利之行果。羊車出欲之方便。大體如此。 二攝教者。大日尊告祕密主言。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謂如是解了唯蘊無我。釋云。諸外道等計有我我所。因如是妄執不出生死。雖生非想非非想處還復墮落。故佛為求聲聞者說人空法有之理。所謂人則人我等。法則五蘊等法。此唯蘊無我一句中。攝一切小乘法盡。故今聲聞乘名唯蘊無我住心。 三明三昧者。大日經云。復次祕密主。聲聞眾住有緣地。識生滅除二邊。極觀察智得不隨順修行因。是名聲聞三昧道者。如阿毘曇明。九想八念背捨勝處一切入三三昧等皆名住有緣地。依此等三昧為方便故。令其心恬然而靜。得正觀察覺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有因有緣。世間以集為因以苦為果。出世間以道為因以滅為果。毘尼中舉要言之。所謂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也。以知因緣生滅故。滅有無見遠離斷常二邊。得真諦智生故名極觀察智。以能極觀察故不倒不謬。故名為諦也。從無明至老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乃至輪迴無際。若隨此而輪轉。名之為順。既見四真諦已。背生死流隨行聖道。乃至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是名不隨順。如是種種不隨順行。要三昧為因故。曰得不隨順修行因。聲聞三昧。雖復諸部異說種種不同。但合如是法印者即名正行。若無如是印者是名邪行也。 四釋名者。華嚴經云。上品十善修自利行。以智慧狹劣怖三界闕大悲。從他聲聞而得解了。故名聲聞。 五地位者。大乘同性經云。聲聞有十地。一者受三歸地。二者信地。三者信法地。四者內凡夫地。五者學信戒地。六者八人地。七者須陀洹地。八者斯陀含地。九者阿那含地。十者阿羅漢地。是名十種聲聞之地。瑜伽論聲聞地與俱舍論廣略為異。速即三生遲六十劫。前七方便從淺至深。斷見修惑立四沙門果。五停心四念處四聖諦。七支別解脫戒是其學處也。五傍心觀者。多貪眾生修不淨觀。乃至多尋思眾生修持息觀。初不淨觀有二。一別二通。別治四貪者。論云。修不淨觀正為治貪。然貪差別略有四種。一治顯色貪緣青瘀等修不淨觀。二治形色貪。緣被食等修不淨觀。三治妙觸貪。緣蟲蛆等修不淨觀。四治承奉貪。緣屍不動修不淨觀。 通治四貪者。若緣骨鎖修不淨觀。通能對治如是四貪。治多尋伺言息念者。阿那阿波那。謂持息入謂持息出。別相念住者。依已修成滿勝止觀修四念住。如何修習四念住耶。觀身念住以自共相。謂觀於身皆不淨性。觀受念住以自共相。一切有漏皆是苦性。觀心念住以自共相。一切有為皆無常性。觀法念住以自共相。及一切法空無我性。總相念住者。彼觀行者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四行相。居緣總雜法念住中觀身受心法總修無常觀。居緣總雜法念住中觀身受心法總修苦觀。居緣總雜法念住中觀身受心法總修空觀。居緣總雜法念住中觀身受心法總修無我觀。暖善根者。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觀集聖諦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觀滅聖諦修四行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觀道聖諦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頂善根者。如山頂故。此亦如煖此轉勝故更立頂名。 忍善根者。於四諦理此最勝故無退墮故。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品忍者。謂具觀察四聖諦境。修十六行具緣三界。中品忍者。欲色無色聖諦行相。漸減漸略乃至二念欲苦諦境。上品忍者。從中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剎那名上品忍。世第一法。如上品忍欲苦一行唯一剎那。離同類因引聖道生。故名最勝。四沙門法者。諸無漏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曰沙門。以能勤勞息煩惱故。須陀洹者。謂緣欲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攝法智忍生。乃至道類智名預流果。斯陀含者。謂欲修惑斷一至六。一往天上一來人間。而般涅槃名一來果。阿那含者。斷欲九品。此類有七。行色有五。行無色四。必不還來名不還果。阿羅漢者。謂從初定一品為初。至斷有頂第九無間金剛喻定。至盡智生成阿羅漢。不受生故。 聲聞藏法門并修證位次略有八門。第一明二十部異執。第二明所立法門。第三明進修位。第四明斷惑依地。第五明所斷惑。第六明斷惑得果。第七明定不定性。第八明理無大小。 摩訶僧祇部 分別出有七 具釋如餘。然此二十部攝為六宗。一我法俱有宗。此宗所計我之與法二種皆有(此有六部。犢子賢正量密林山冑經量法上部)二有法無我宗。此宗所執法則實有我則為無(此有四部。一切有多聞雪山飲光部)三法無去來宗。此宗所執現法是有去來為無(此有七部大眾雞胤制多山西山北山化地法藏部)四現通假實宗。此宗計世出世法皆通假名及以真實(此有一部即說假說)五俗妄真實宗。世法顛倒但有假名。出世非倒法是真實(此有一部即。說出世部)六諸法但名宗。此宗所計若世間若出世法。但有假名而無實體(此有一部即一說部) 第二明所立法門者。准俱舍等論。總有七十五法攝一切法盡。總束此法以為五位。作頌曰。 色十一心一 心所四十六 色十一者。五根五境無表色也。五根者。俱舍頌曰。 彼識依淨色 名眼等五根 五境者。俱舍頌曰。 色二或二十 聲唯有八種 無表色者。不可見無體色。心王一者。俱舍第四云。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王者集起三業得自在故。心所四十六者。此有六位。 受想思觸欲 慧念與作意 二大善地法有十。俱舍頌曰。 信及不放逸 輕安捨慚愧 三大煩惱地法有六。頌曰。 癡放逸懈怠 不信惛沈掉 四大不善地法有二。頌曰。 無慚及無愧 唯遍不善心 五小煩惱地法有十。頌曰。 忿覆慳嫉惱 害恨諂誑憍 六不定地法有八。頌曰。 尋伺及悔眠 貪瞋與慢疑 不相應十四者。頌曰。 得非得同分 無想二滅定 無為法三種者。頌曰。虛空及二滅。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第三明進修位者。總有五位。一順解脫分位(亦名資糧位)二順決擇分位(亦名加行位)三見道位。四修道位。五無學位。初順解脫分者。解脫即涅槃。體離諸縛故。此位順彼故得是名。如何種殖解脫分善。謂諸有情生在人中。或施一食或持一戒。深樂解脫願力所持便名種殖解脫分善。正理云。初修行者。當於解脫具深意樂。觀涅槃德背生死過。先近善友為眾行本。俱舍二十三云。諸有創殖順解脫分。極速三生方得解脫分。謂初生起順解脫分。第二生起順決擇分。於第三生便入聖乃至得解脫。譬如下種苗成結實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就解脫三位亦爾。此言三生據極速者說。若極遲者即六十劫。非遲非速中間可知。二明順決擇分。於中分二。初明進修加行。二正明順決擇分。初加行有三。一住清淨戒修習三慧。二修持身器。三入修要門。俱舍二十二云。諸有發心將趣見諦。應先安住清淨尸羅。然後勤修聞所成等(等思修所成也)。 世親釋此三慧相言。謂修行者依聞至教。所生勝慧名聞所成。依思正理所生勝慧名思所成。依修等持所生勝慧名修所成。二修持身器者。論云。身器清淨略由三因。何等為三。一身心遠離。二喜足小欲。三住四聖種。身遠離者離相雜住。心遠離者離不善尋二喜足小欲者。言喜足者。無不喜足。言小欲者謂無大欲。無貪善根以之為性。三住四聖種者。一於衣服喜足聖種二於飲食喜足聖種。三於臥具喜足聖種。四於有無有樂斷煩惱樂修聖道。皆以無貪喜足為體。論云。為顯何義立四聖種。為求解脫歸佛出家(云云)三入修要門者。見道前有七方便。此七方便遊踐聖諦。能超生死證涅槃果。一五停心觀。二別想念處。三總想念處。四暖。五頂。六忍。七世第一法。五停心觀者。一多貪者修不淨觀。二多瞋者修慈悲觀。三多癡者修緣起觀。四多著我者修界分別觀。五多尋伺者修數息觀。以此五種停息其心名五停心。雖有此五入修之要唯有二門。一不淨觀二持息念。故俱舍頌曰。 入修要二門 不淨觀息念 貪尋增上者 如次第應修(云云) 婆沙云。不淨觀持息念。於佛法中為涅槃甘露門(云云)。此不淨觀體是無貪。緣不淨境對治貪心。從境為名名不淨觀。此觀能治四種境貪。謂緣青瘀修不淨觀治顯色貪。緣被食等修不淨觀治形色貪緣蟲蛆等修不淨觀治妙觸貪。緣屍不動修不淨觀治供奉貪。若緣骨瑣修不淨觀。通能對治如是四貪。所依地者通依十地。謂四靜慮四近分中間欲界。其所緣者。唯緣欲界所見顯形。由此故知是人趣中三洲除北。若是生法能緣自世。若不生法通緣三世。既與勝解作意相應唯是有漏。有離染得及加行得。若尋增者修持息念。論云。言持息念者。即契經中所說阿那波那念。言阿那者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義。此觀以慧而為體性。言持息念者。慧由念力觀此為境故為名也。此相圓滿總有六位。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轉六淨。 廣如婆沙等說。別相念處觀者。七方便中第二方便。此別相念住體有三種。一自性念住。以聞思修三慧為性。故俱舍云。自性念住以慧為體。此有三種謂聞等所成。二相雜念住。以慧所餘俱有相應法為體。三所緣念住。以慧所緣七十五法為體。前說不淨持息是聞思慧。即入修慧之方便門。由此二門心便得定。修舍摩他毘缽舍那舍摩他此云止。毘缽舍那此云觀。即是修習定慧二行。以自相共相觀身受心法。此身受心法各別自相名為自相。一切苦集有為皆無常性。一切苦集有漏皆是苦性。一切有為之法定空非我性名為共相。身自性者大種造色。受心自性如自名顯。法自性者七十五法中除身受心餘六十二法。是即別相法念住境。念住。於境令心不散故名念住。 總相念者。即七方便中第三方便。以慧為性。彼觀行者。居緣總雜法念住中。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謂無常苦空無我。故名總相念住。此順解脫分善根。遇佛出世唯人三洲方能種之。 廣如論說。暖法者。是七方便中第四方便。謂修習總緣共相法念住。漸次成就至上上品。從此念住上上品。後有順決擇分善根生名為暖。以慧為性。此法初起譬如鑽火暖為前相。真智亦爾。義喻相似故立暖名。是法能燒煩惱惑薪。道前相義如火前相。從相立名故名為暖法。此暖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聖諦境。乃至具修十六行相。觀於苦諦有四行相。謂非常苦空非我。觀於集諦有四行相。謂因集生緣。觀滅聖諦有四行相。謂滅靜妙離。觀道聖諦有四行相。謂道如行出。是為十六。具如俱舍。 頂法者。是七方便中第五方便。此前暖善根有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第三品成滿之時。有善根生名為頂法。此法說以慧為自性。此轉勝暖更立異名。前二種善根中此法最勝。故名頂法。或由此是進退兩際猶如山頂進向山南退還山北故名為頂。故婆沙云。暖不受邪教。頂不斷善根。忍不墮惡趣。世第一法不作凡夫。俱舍論文稍異也。 忍法者。七方便中第六方便。彼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上至第三品成滿之時。有善根生名為忍法。此法亦以慧為自性。四諦能忍可中形於暖頂。此要勝故名之為忍。然此忍法有上中下。下中二品與頂法同。謂觀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然於下品具三十二。中漸漸略。上品唯觀欲界苦諦。與世第一相鄰接故。 世第一法者。是七方便中第七方便。此上品忍無間有善根生名為世第一法。此法亦以慧為自性。同上品忍緣欲界苦諦。行修一行相唯一剎那。此有漏故名為世間。形後最勝故名第一。對前作等無間緣。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生聖道為士用果故名第一。 此四善根亦名順決擇分。以修慧為體。皆依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欲界中闕無等引故。無色亦無。以無暖等四種善根見道眷屬。又無色界不緣欲界故無見道。以見道中欲界之苦先應遍知故。欲界集先應斷故。此四善根是有漏故。能感色界五蘊異熟。故涅槃云。是法報得色界五蘊。然為助滿作圓滿因。感得喜樂捨受心心所法色觸二處四相及得。不能作牽引因感命根眾同分眼等五根。增背有故。 第四明斷惑依地者。四禪三空未至中間九地為依。若次第者。唯依未至地斷三界惑盡。若超越者。依四根本未至中間亦皆能斷此所依不定謂聲聞種姓若依未至定起暖。即依此地起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乃至若依第四靜慮起暖即依此地起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或復依餘地者。若依未至定起暖。彼依初靜慮起暖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見所斷惑令諸有情墮諸惡趣受諸劇苦。譬如生食久在身中能作種種極苦惱事。是故此惑說名為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復次有見等惑。剛強難伏如狩□悷。故說名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自餘之義廣如婆沙。 第五明所斷惑者。所迷不同有二。理事。迷理煩惱名為見惑。迷於事者名為修惑。迷理惑者。且迷苦諦。起十煩惱。謂身邊二見邪見見取戒禁取貪瞋慢疑無明。迷於集諦起七煩惱。謂邪見見取貪恚慢疑無明。迷於滅諦起七煩惱與集諦同。迷於道諦起八煩惱。謂邪見見取戒禁取貪瞋慢疑無明。迷於事法起四煩惱。謂貪恚慢無明。此欲界中總有三十六。色界除恚有三十一。所以者何。彼界定地心皆軟滑無違情事故不起恚。無色亦爾有三十一。迷事煩惱欲界具四。上二界中各三除恚有六。故三界迷理煩惱有八十八。迷事煩惱總有十種故。三界中總有九十八使也。 第六明斷惑得果者。見道位前順決擇分。雖觀四諦而由未斷見所斷惑未見真諦。自此已去以無漏道斷迷理惑親見諦理得見道名。此位亦名正性離生。此見道已上聖有二十七。總頌曰。 信見身慧俱 向果各有四 總以有為無漏五蘊擇滅無為六法為體。得果二種。一者次第二者超越。且說次第後論超越。次第行者在於忍位。依未至禪修於八諦十六觀行。略至唯觀於欲界苦。次世第一剎那心。後以苦法忍為無間道。乃至道類智解脫。總有八無間八解脫。第八無間為近無間。第八解脫一剎那中盡斷三界見諦煩惱。唯是無漏頓斷九品見所斷惑故。修道有二。通用有漏無漏道故證須陀洹果。須陀洹者名為預流。問曰此預流名為目何義。若初得聖道名為預流者。即預流名四向四果八人之從後向前數。應目初向第八人也。又釋八忍中從後向前數苦法忍應為預流。答此預流名目得初果不目第八。見道位中聖者有二。一隨信行二隨法行。由根利鈍故立此名。隨信行者。由信隨行名隨信行。隨法行者。彼於先時由自披閱契經等法。隨行義故故立此名。修道位中諸鈍根者轉名信解。諸利根者轉名見至。 欲界修惑有其九品。色界初禪有九品。乃至非想亦有九品。即是九九八十一品。失德各分九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應知故此中下下品道勢力能斷上上品障。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勢力能斷下下品障。上上品等諸能治德初未有故。此德有時上上品等失已無故。欲界修惑九品之中。依未至定斷初一品乃至五品名斯陀含向。斷第六品第六解脫道起證斯陀含果。唐云一來。此人一來人間而般涅槃故名一來。向天亦爾。薄貪瞋癡。唯有下品三品惑故。斷欲界惑七八品者名阿那含向斷第九品盡第九解脫道證阿那含果。唐云不還。必不還來生欲界故。亦名五下結斷。 那含有七。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四無行五上流六樂慧七樂定。樂慧者。生色淨居有五那含是。樂定者。斷色界惑生無色界名曰上流。斷彼初品而至非想第九品無礙道來名羅漢向。斷彼非想第九惑盡解脫道中證羅漢果。羅漢有六。一退法二思法三護法四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於此六中前之五種。從先學位信解姓生。即此總名時愛心解脫。要以待時及解脫故。不動法者。此即名為不動心解脫。以無退動及心解脫。亦說名為不時解脫。以不待時及解脫故。此從學位見至姓生。此羅漢果有二涅槃。一者有餘二者無餘。斷結惑盡身智猶存名曰有餘。身智俱亡名曰無餘。此之四果總名沙門。 第七明定不定性者。得應果人有二種別。一定性二不定性。若定性者。住於此位灰身滅智入無餘界。不定性者。遇善智識迴心向大受變易身。修於大行終成正覺瑜伽論疏云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耶。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正思真如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識等不謂得生。餘法清淨無為離垢真如法界在。若依此文一切阿羅漢於無餘依涅槃界中。欲般涅槃時要入滅盡定。方次即般無餘涅槃。問若爾慧解脫阿羅漢應不般涅槃。答有二釋。廣如疏述。 第八明理無分隔者。宣律師云。原夫大小二乘理無分隔。對機設藥除病為先。故鹿野初唱本為聲聞。八萬諸天便發大道。雙林告滅終顯佛性。而有聽眾果成羅漢。以此推之。悟解在心不唯教指。故世尊處世深達物機。凡所施為必以威儀為主(云云) 勝鬘經云。毘尼者即大乘也(云云)智度論云。八十部尸羅波羅蜜(云云)摩耶經云年小比丘親於眾中毀呰毘尼。當知是為法滅之相(云云)又云。初心大士同聲聞律儀。護譏嫌戒性重無別(云云)大般若經云。佛於鹿野初轉法輪。無量眾生發聲聞心。無量眾生發緣覺心。無量眾生發菩提心。證於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云云)如是文證非一。如上聲聞人所修所證也。四阿含等經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摩訶僧祇及根本有部等律五十四部四百十六卷。大毘婆沙發智六足等論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是其所宗三藏法門也。我聖朝所見傳數如此。天竺所有甚多。然其要旨不出此是則所謂羊車也。喻曰。大日經有聲聞真言真言曰。 ^h□^e□^b□^h□^b□^h□^h□^b□^h□^h□^e□^h□^b□^h□ 初醯字有訶聲是行是喜即聲聞行。有伊聲即聲聞三昧也次睹字有多聲即聲聞所入如如也。有鄔聲三昧也。次有缽字。聲聞所見第一義諦。帶羅字即小乘所離六塵。帝也乘如之義也是聲聞所乘之乘。毘有縛聲是縛也縛則煩惱。有伊聲則無縛三昧揭多離也行也。已下怖障義。聲聞人厭怖生死極切故。此真言是法佛如來。大悲願力為利有情說之。若有眾生應以此法入道者。令從此門入大悲藏。是則法界一門法身一德。若得此意聲聞乘即是佛乘無二無別。若不可知者。則菩薩之毒大士之魔。不可不詳。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四(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