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釋經祕要鈔第九延文元年十一月九日。於東寺西院僧房傳授之
第六段金剛拳章
第七段文殊師利章
第八段纔發心轉法輪章
文。時婆伽梵等 者。又讓初段釋也
一切如來等 者。不空成就佛主事業智事業者三密業用故。名一切如來智印如來。智印
者三密智印也。一切如來三密印此佛主之。故立此稱也
復說等 者。專讓第四第五二段也
一切如來等 者。通四種智印。四種智印者。一身。二口。三意。四金剛也。金剛者總
合三密也
般若理趣等 者。讓第四段。如第五段料簡
所謂持一切如來等 者。釋身印。金剛業菩薩分身於無邊世界作廣大供養。是故為身印
。業菩薩下段名廣大供養如來。是其意也
真言者者。真言行者也。大日經云。真言者圓壇云云 可思之
持一切如來語印等 者。明語印。金剛護菩薩甲冑為三形。守護眾生身為三摩地。語者
真言也。以一一真言加彼彼之身之時。即成不壞法身。故以語為金剛護也
持一切如來心印等 者。明心印。金剛藥叉者牙菩薩也。此菩薩住大忿瞋除一切瞋。藏
識者。依瞋恚行殺生故云殺害心。瞋恚即雜染也。以金剛牙噉食此雜染種子生大慈悲
心。故以心印為金剛藥叉也。令盡者。金剛藥叉亦名金剛盡菩薩。瑜祇經金剛藥叉。
大悲盡三摩地云云 是故今別云盡也 問。直不云瞋恚心。云殺害心之意如何 答。私案
。金剛藥叉亦名摧魔怨菩薩。魔此翻殺者。殺害功德善品故云殺者。廣通四魔。四魔
中以煩惱魔為難斷。煩惱中害功德無過瞋恚。經是故以瞋恚云殺害心也
持一切如來金剛印等 者。明金剛印。金剛印者三密總體也。金剛拳印中所持即是一切
如來三密也
最勝悉地者。拳菩薩真言有悉地句。妙成就之號職而由斯。更問之廣瑜伽者。指廣本
金剛頂薩
身口意金剛等 者。瑜祇經說拳菩薩云。三業持寂靜云云 縛與拳名通也。 疏第十三云。
次以空指在於掌中而拳之名金剛拳。第二也。叉二手而合作拳。合十指出現於外。此
名指在外拳。第三也文 可知之
是故佛告等 者。次上釋四種智印已引合金剛手若有聞此等文。此文又說四種智印故。
其意與前文同。仍云是故佛告等也。就引合經文加釋詞。謂。由持身印由持語印由持
心印持金剛印者釋詞也。得者經初得字貫通四智印故云得一切成就乃至得一切專業也
。注得一切成就句云此句梵本初功能。漢本在第四者。一切成就句。梵本在最初。是
身印功故。云梵本初功能。漢本在第四。是金剛印功能故云漢本在第四也。七卷經順
梵本。彼經第二云。若人於此法門聽聞受持記念思惟及為他宣說者。是人得成就一切
法。通達一切智圓滿一切事乃至金剛三業得最上成就。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可
思之非只最初句前後。後三句又相違。謂梵本第一句成就第二句自在第三句智智第四
句事業也。漢本第一句自在第二句智智第三句事業第四句成就也。就之有二傳。一傳
云。翻梵為漢。其義豈可相違乎。是故漢本經亂脫。一切自在者護菩薩當語印。一切
智智者牙菩薩當心印。一切事業者拳菩薩當金剛印。一切成就者業菩薩當身印。是護
•牙•拳•業次第也。任梵本可讀爛脫。此教如來祕法故。為治慢法人文置爛脫。不
可驚怪矣。一傳云。梵漢相配其意別也。各顯一義。不可會同。若依漢本者。一切自
在者業菩薩得無礙自在身。於無邊世界作廣大供養故。一切智智者護菩薩。依智發語
依語得智故。一切事業者牙菩薩。調伏魔怨示現威猛。是業用故。一切成就者。拳菩
薩妙成就故。若依梵本者。相配如釋經。口自在者。無量壽儀軌云言音威肅說法自在
云云 此意也
皆悉成就等者。當經得一切身口意金剛性一切悉地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文也。就之有二
義。一義云。是中央金剛拳菩薩也。中央拳該攝四方德故云得一切身口意金剛性。身
業口護意牙金剛性拳也。一義云。非中央金剛拳。總結四方菩薩也。若依此義者。得
一切身口意金剛性一切悉地。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可訓之。是只再唱前文。非別尊也
文。修行者欲成就等 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也。五方菩薩及內外八供如文。四門
菩薩欲觸愛慢也。此四尊東方菩薩也。北方曼荼羅安之。其意難知。今案之金剛手主
初一德。如晦夜月。金剛拳主最後德。如十五日月。顯晦雖異月體是同。在本有圓滿
萬德是金剛手。在修生圓滿萬德是金剛拳。初後不二因果即一也。是故以金剛薩埵四
眷屬即為四門尊也。般若菩薩儀軌云後。十六生成普賢菩薩云云 是金薩金拳二尊一體
證也。又一切義成就金剛手菩薩者。義成就北方也。金剛手東方。是又二尊一體之意
也
問。以欲觸愛慢為鉤索鎖鈴之意如何
答。理趣會勝初大樂普賢等之軌。欲觸愛慢種子用弱吽 斛四字。是其良證也。相
應所由義意易知矣
或時瑜伽者等 者。例諸段可知之
文。 惡字是涅槃等者。四種涅槃可配四菩薩歟。可尋知之。如前所釋者。指第二
段也
持金剛拳大三昧耶等 者。金剛拳印也。更問之
自真實心者。指金剛拳菩薩云自。金剛拳自說此心真言故。云自真實心也
如上句義者。 時婆伽梵以下文句也。此句表此菩薩大智印威儀也
兼贊語密功能者。此一切堅固金剛印者。指金剛拳印。此印施成就功由真實心故。
云悉地三摩耶自真實心誦此真言悉地不虛故。云真實心如是說是贊語密功能也
已上第六金剛拳段了
文。時婆伽梵等 者。以上釋四方菩薩已。自下釋四隅菩薩。當段四隅最初東南方也。
自此以下不說功德。但至終五部具會并五祕密段說功能。七卷經及遍照實相等經同之
。理趣分段段皆有功能但七母女天三兄弟四姊妹女總不說之今經正方四菩薩根本故說
功能。四隅例之可知。故不說之。具略隨宜耳。
無戲論者。妄識無實猶如戲論今揮四種利劍破四種妄識。故云無戲論也
文殊師利菩薩之異名者。大日經疏釋胎藏八葉云。正方如來四智。隅角如來四行云云
今亦如是。四方菩薩主果德。四隅菩薩主因德。是故第三段能說教主名釋迦牟尼如來
。第四段得自性清淨如來者。釋觀自在王如來異名。第五段一切三界主如來者。釋寶
生佛。第六段一切如來智印如來者。釋不空成就之異名。四隅菩薩不爾。無戲論如來
者。釋文殊利異名。乃至能調持智拳如來者。釋摧一切魔菩薩異名。是即正方形果隅
角主因故也
五字輪者。一傳云。    也 字安中臺。後四字安四方。前右後左為次第也
。又顯義鈔中云。心真言者謂 字也。亦有 等五字也。是文殊五尊真言也。又解
字五轉也。謂    是也。如次配五種三摩地法也。故云轉字輪般若理趣也
文此鈔存二義。初義 為中央。   安四方。後之義如文
私云。智證難義云復說轉字輪者是為字輪三摩地。今疑末後真言唯有一字。曾非五字
。何故與文相乖云云今驚此疑見七卷經。先於壇中畫八輻輪。於此輪圍中次第書心明
云云心明者。同經次上說云。諸佛說此最上般若波羅蜜多心明曰阿云云爾者於八輻輪圍
可書八箇阿字歟。
又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品 不空譯 云。我今當說畫像法。或白氈絹素等中畫文殊
師利菩薩。坐月輪中。輪內周旋畫五字。四面畫八供養及四攝。如大壇法文 此曼荼羅
似當段所說。而於中央月輪中安尊像旋畫五字。五字者    也。當段轉字輪
者此意歟
問。轉字輪名義如何 答。疏第十二云。輪謂阿字門。此一字中入一切字。入此一字
於一切法旋轉無礙也。如世人之輪。不轉則已。轉則無有窮盡。尋其首尾亦不可了知
。故名輪也。又如世間之輪若旋轉時能斷一切草木之類。隨彼根莖枝葉遇此輪者無不
摧破。何以故。以邊叉利故。此阿字輪亦復如是。能除一切無明煩惱。隨彼所向無不
摧滅也文
十日
文。所謂諸法空等 者。以下說四種般若三摩地也。四種中初三遮情後一表德也。疏第
五云。爾時一切心意識妄想戲論皆悉清淨法界圓照如秋月在空文妄想戲論皆悉清淨者
當前三。法界圓照如秋月在空者當後一。心要云。所謂空者一切法皆空。空之體亦空
。空亦不可得也。無相者地水火風男女等相青黃赤白。於此十相一切萬法舉體皆空以
為一切相空不可得也。無願者凡所修道絕三界希望之心。有所願求皆是有相。永絕妄
想斷所願求之心。無願無求是真解脫。由此三相空故即入解脫法門。悟斯正理即身有
光明。廓周法界。即同毗盧舍那正體智也文三相空全同前三。身有光明等者。當第四
諸法光明句也。初說空解脫門中。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故者。諸法空是能觀心也。無
自性者法性理也。相應者能觀心與法性理相應。謂法性理體虛絕空寂無有自性。是故
作諸法皆空觀之時與法性寂滅理相應也。例如起信論釋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
壇波羅蜜等。無相無願文准之可知之
金剛界曼荼羅等 者。初會有四大品。十八會指歸云。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
大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表四
智印文當段取此四品所說曼荼羅中利菩薩以配空無相無願光明四種。金剛界品說六曼
荼羅。降三世品說十曼荼羅。遍調伏一切義成就兩品各說六曼荼羅。且六曼荼羅中初
四曼荼羅各有三十七尊。其中利菩薩也。爾者四種利各可通四曼荼羅歟。將又可取最
初大曼荼羅中利菩薩歟。可尋決之諸法光明者。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雖具大慧光明。為
無明妄想所覆蔽不能顯現。依前三解脫門觀妄想永寂故。本有光明森羅而炳現。花嚴
經森羅萬像即法身者即此意也
寶利菩薩者如前云。以四大品配四方有二次第。一大三法羯如次配之。即是東南西北
金寶法羯四部三摩地也。第三段金剛輪寶輪法輪羯摩輪者即此意也。二大羯法三如次
配之。即是東北西南金羯法寶四部三摩地也。當段釋依此意故。以一切義成就品中利
菩薩名寶利也
文。修瑜伽者等 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八曼荼羅者。先明內院次明外院。於內
院有九尊。先布中臺曼荼羅次布列八曼荼羅可云之。而中尊安布理在絕言故。唯云布
列八曼荼羅也
於中央畫等 者。當段曼荼羅義深言 。今引七卷經扶成之。彼經第二云。若建此曼
荼羅者。當於外曼荼羅中依法畫八輻輪。於此輪圍中次第書心明。 後四方四隅分列
八位。於其中位安妙吉祥菩薩。如童子相。身色瑩淨猶如虛空。有其四臂。以智慧劍
作表示法。光明普照於菩薩外。安諸佛如來四隅。依法安四般若波羅蜜多經。四門安
四標幟。謂劍.爍吉帝.寶缽.經文依此文。中央文殊師利者四臂文殊也。四臂各持
利劍。利劍各作表示。其表示雖不說之。以義推之四方安四佛以此四劍斫彼四佛臂之
勢作之歟。斫之意在下釋。外安諸佛如來者。准釋經是四佛也。四佛者。智證難義云
。此四佛者果上四佛歟云云此有二義.一常阿 寶生彌陀不空四佛也。依比傳者。上
所說空無相無願光明四種三摩地中央文殊四臂所持利劍也。非四方尊。以金剛界輪利
劍斫阿 佛臂。以義成就輪利劍斫寶生佛臂。以遍調伏輪利劍斫阿彌陀臂。以降三世
輪利劍斫不空成就臂也。二今四佛者非阿 等尊像.中臺文殊為大日。眷屬四菩薩為
四佛。例如五祕密軌金剛薩埵名毗盧舍那欲觸愛慢立阿 佛等稱。其眷屬四菩薩者。
且依宗叡圖光網。寶冠。明光。無垢光四菩薩也。上文所說之四輪利菩薩者即此光網
等四菩薩歟。准諸段例。三解脫及諸法光明者是即四方菩薩也。若爾者五方尊皆可名
文殊師利。例如五大虛空藏。已上兩傳中後傳宜歟
虛空智劍者。一義云。此劍瑩淨洞徹猶如虛空。故云虛空智劍。七卷經云。身色瑩淨
猶如虛空云云 准之可知之。一義云。中央文殊以 字為種子。 字大空字也。大空智
劍故云爾也
四種般若波羅蜜甲者內四供也。宗叡曼荼羅圖四種甲冑。般若鎧甲為煩惱魔怨不被破
壞表示也。但七卷經云四般若波羅蜜多經。爾者甲者非甲冑。是指梵篋也。先師僧正
云。付法傳下不空行狀云。身持梵甲遠涉流沙云云梵甲者付法傳上梵匣云云 異本梵甲云
云 匣者梵篋事也云云 心目云。 惠什闍梨云。依般若甲之字畫甲冑形尤 也。般若甲是
梵篋也。例如次下文云西門畫梵甲也。故七卷新譯理趣經云。梵篋云云瞿醯經曼荼羅品云
。若有處空無尊位者。應置一瓶上置般若甲及讀彼經文巳上心月 叡圖違此等說。可決之
也
鑠底者。具云鑠乞底。翻名槊。演密抄第八云。疏礫底印等者。此礫字 書。經是爍
字。梵云爍訖底。此譯為槊也文
心覺心密抄第十云。鑠訖底之事立印軌抄云。鑠訖底謂棒也索也惠什記云云北三宮記云。如來爍
乞底尊右手執矛山圖三服戟種子 。三昧耶形槊(見附圖1)大自在子之后鑠底印(見附圖
2)小野僧正自筆胎藏圖云。如來鑠乞底 鉞鉾。 義淨千宇文云。槊 鑠底(見附
圖3)義釋第八私云。 鑠訖底與爍底是存略之異歟。 其體恐獨股鉾也。抑彼鈔棒云或索
云義無所據歟。可見隨求經也。隨求經下云。 於花臺橤上畫於一 索金剛杵及輪棒及
爍訖底文已上心密抄或傳云。蓮花上書三護鈷索。三鈷索者。首三鈷形下如網云云宗叡圖
三鈷戟也
或時瑜伽師等者。如諸段例
乃至一月等者。一日二日乃至一月等也。隨機修行時分有遲速故云爾也。金剛智五字
心陀羅尼品云。一心念誦滿一月已。曼殊室利即現其身。或於空中演說法要。是時行
者得宿命智辯才無礙自在神足勝願成就速證如來金剛法身文
文時文殊師利等者。欲重顯明如例
童真者。菩提場經義釋第一釋文殊童真云。童真者別本及花嚴並云童子。其義不異文
疏第十云。此菩薩久已成佛。所謂普見如來。或云普現如來。以大悲加持力示童子身
也文義釋第七云。此苦薩通達如來甚深般若唯是佛佛自證不可授與人。若離加持方便
則一切有心量者所不能及。是故以嬰兒行反示童子之身。演說人法無我蠲除戲論之法
文
一切有情等者。釋以自劍揮斫等文四種識者八七六五四識也。預聖流等者初地也。轉
四識成四智。唯識論云。妙觀平等初地分得。大圓成事唯佛果起云云 是故初地以上轉
識成智也
以四智菩提等者。轉第八識得大圓鏡智。乃至轉前五識得成所作智。故云以四智對識
也四智八識轉得唯識中舉兩說。如別抄
成就法智者四智也。妄識非法。聖智是法故云法智也。智證所覽本。成執法智云云 執
字誤也惠運本執字有之歟
若不除等者。若不除妄執四種法智即成法執病。是故為除彼病智增上菩薩揮四種般若
劍斷為四佛智作障礙之妄識也。其障礙者能取所取相也。智證難義云智增上菩薩。正
為阿誰云云 今謂。智增上菩薩者中方四臂文殊也
問。就四方四佛出兩傳之中。後傳意四方尊即是四種文殊師利也。以各劍自可斷之。
何中方尊取四種劍斫四方尊臂乎
答。四方尊各住一智故智力微劣也。殘習未除。中央尊以四智圓滿智力斷彼微細殘習
。四種利劍雖同。在果增上在因微劣故。云智增上菩薩。用四種等也
揮斫四佛臂者。教王經疏第五云。言斷一切如來結使。三昧耶者正明此妙惠。斷一切
結使。然如來之義亙通具縛。以如來藏遍一切故。是故今文云斷一切如來結使也文入
楞伽經第五云。大惠。何者惡心出佛身血。謂自相同相見外自心相八種識身依無漏三
解脫門究竟斷八種識佛名為惡心出佛身血。大惠是名內身五種無間文楞伽意轉有漏八
識成無漏四智為內出佛身血當段揮斫四佛亦是轉識得智意也。又略出經說利菩薩印。
左置於心上如煩惱障。以右為劍。想以殺之云云 煩惱約能覆如來約所覆。能所雖殊同
是左手所持蓮花表之也。般若波羅蜜能斷智。右手所持利劍是也。又臂是屈中自在有
施作之功故。揮斫之遠離能取所取令無依無相表示也
問。經云自劍意如何 答。中央文殊斫四佛臂之時各用相應劍。謂斫東佛即用東劍。
乃至斫北佛用北劍。非用他劍故云自劍也
惠遠起信疏下云。如涅槃說譬如男女燃燈之時燃爐大小悉滿中油油喻煩惱明喻智慧。
油盡之時明亦隨滅。煩惱盡已智慧隨滅。故知妄心解惑俱亡。又楞伽云。斷七種識名
出佛血。故知妄滅文 楞伽經中說菩薩五逆罪。其中出佛身血者。斷八識成四智是也。
當段揮斫一切如來云云 此意也。羯磨會文殊印左持蓮右以劍揮之。則此表示也。經文
左載之
一。內外五無間業事
七卷楞伽第四無常品第三云。佛告大惠。五無間者所謂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懷
惡逆心出彿身血。大惠。何者為眾生母。謂引生愛與貪喜俱如母養育。何者為父。所
謂無明令生六處聚落中故斷二根本名殺父母。云何殺阿羅漢。謂隨眠為怨如鼠毒發究
竟斷彼。是故說名殺阿羅漢。云何破和合僧。謂諸蘊異相和合積聚。究竟斷彼名為破
僧云何惡心出佛身血。謂八識身妄生思覺見自心外自相共相。以三解脫無漏惡心究竟
斷彼八識身佛名為惡心出佛身血。大惠。是為內五無間。若有作者無間即得現證實法
。復次大惠。今為汝說外五無間。令汝及餘菩薩聞是義已。於未來世不生疑惑。云何
外五無間。謂餘教中所說無間。若有作者於三解脫不能現證。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貪愛名為母 無明則是父 識了於境界 此則名為佛 隨眠阿羅漢 蘊聚和合僧 斷彼無餘間 是名無間業
私云。內五無間中出佛身血者。殺害八識身佛轉得四智菩薩文殊師利三解脫三摩地也
。彼尊印相左持蓮勢以右手作劍印揮斫彼蓮。以之為祕傳。勿謂勿謂從先師生馬上人
親受雅訓了。今披楞伽本文之次抄出此文。往日談話如在于今哀哀哀
應安三年三月晦曰 權少僧都賢
菴字者等者。 字成菩提字故云覺悟義也。此覺悟有四乘不同。智證難義云。今以此
四覺悟相宛前四理趣否云云 此疑可尋決之
自利利他等者。聲聞緣覺自利資糧小也。菩薩如來利他資糧大也
總攝一切世間等者。十卷楞伽第八云。大惠。波羅蜜差別有三種。為世間波羅蜜出世
間波羅蜜出世間上上波羅蜜文六度經疏超悟云。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多時者。准楞伽
經云。六波羅蜜凡有三種。一世間波羅蜜。人天所修布施等行。不出生死名曰世間。
能離三塗到人天岸名波羅蜜。二出世間波羅蜜。謂二乘人所修六度唯與生空無我相應
出分段死到小涅槃名波羅蜜。三出世間上上波羅蜜謂菩薩修無相六度能斷二障離二種
死證大涅槃常樂彼岸名波羅蜜。令簡前二故曰菩薩六波羅蜜多時也文或義云。於聲聞
緣覺菩薩有世間出世。二乘證果以前名世間。證果後名出世間菩薩亦如是。初地以上
名出世。地前名世間上上者如來也。大日經疏如來地云上上方便即此意也。是故以四
乘覺悟總攝一切世出世因果諸位也
是故文殊師利等者。如此四乘覺悟德文殊師利主之故於法得自在。法王子稱職而由斯
阿彌陀經義疏元照 云。文殊師利亦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妙即彰其所證。吉祥美
其利物。或云妙德。義亦同之。紹隆佛種稱法王子。智論云佛為法王。菩薩入聖法位
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文
瑜伽論云。文殊師利者。是一切如來般若之藏是法寶也文
問。文殊如來覺悟已得之。直可名法王。何云法王子乎
答。法王萬德圓滿。文殊得其中智慧一門故名子不名王
已上第七文殊師利段了
文。一切如來入大輪如來者。一切如來入大輪壇之德此菩薩主之故立此稱。大者稱嘆
之詞。輪者輪壇。即金剛界大曼荼羅等也。輪者。理趣分疏云。輪有二義。一周圓義
。二摧壞義。由觀真如性無戲論遍一切法故名周圓。由觀此故離分別執摧壞生死一切
執著故名摧壞文 此宗意曼荼羅壇名輪。此有三義。一周圓義。一相一味到於實際眾皆
悉集會此處故。二摧壞義。見已入已一切人生死煩惱一時摧壞故已上二義准理趣疏釋之三所
依義。輪壇者 字不生心地也。 諸尊此地為所依而住故名所依。名因菩薩又此義也。
因為果作所依故。疏云。後地以前地為基云云 可思之
纔發意菩薩者。具名纔發心轉法輪菩薩。就之大有四說。一彌勒菩薩所現名大輪明王
。熾盛佛頂威德光明真言儀軌云。慈氏菩薩現作大金剛輪明王。遍身黃色光焰。右手
持八輻輪左手持一獨股金剛杵。說六字真言。唵縛曰囉二合 作羯羅二合 吽文二金剛薩埵
名大金剛輪。軍荼利軌云。次應結金剛輪菩薩印。誦密言○作是觀念。盡虛空界遍法
界三界生死六趣有情速得入金剛界大曼荼羅等同金剛薩埵大菩薩文三十六大菩薩中因
菩薩名轉法輪。攝真實經中說因菩薩印云。我今三轉金剛法輪於十方界文略出經第二
說因菩薩云。爾時纔發心摩訶菩提薩埵文四大日所現金剛波羅蜜名轉法輪法輪。仁王
經為其證。同經陀羅尼釋釋此菩薩云。顯名纔發心轉法輪菩薩云云 菩提心義第五云。
大方廣莊嚴經釋迦成道欲轉法輪時。有菩薩名轉法輪。即以輪寶奉獻世尊。世尊受之
持轉法輪。其輪唯一自具八輻。以標一實智具八法身。是大日尊正法輪身文 已上四說
會為二。謂軍荼利軌等同金剛薩埵者非云大金剛輪即金剛薩埵。依大金剛輪印明功能
得入金剛界大曼荼羅等同金剛薩埵大菩薩也為言 依之彼軌說小金剛輪印明。名因菩薩
。以知金剛輪者。因菩薩非金剛薩埵也。次熾盛佛頂軌慈氏所現者。祖祖相傳習因菩
薩即彌勒。若爾者與因菩薩名轉法輪說同也。仍雖有西文只是兩說也。一因菩薩名轉
法輪。是西方菩薩也。二金剛波羅蜜名轉法輪。是中方菩薩也。此兩說中當段轉法輪
菩薩者當何菩薩耶。就之有二義。一義云。當經八大菩薩皆於十六大菩薩中取之布列
八方。是故當段是西方因菩薩也。一義云。中方毗盧舍那所現之轉法輪也。當段結文
云。不久當得如毗盧舍那佛轉法輪王云云 是其證也。前傳尚宜歟
問。諸儀軌中有大金剛輪小金剛輪二名。何尊乎 答。大輪小輪俱今轉法輪菩薩也。
大小者約真言大小立號。非大金剛輪明王外有小金剛輪菩薩也 問。於轉法輪菩薩有
正法教令二身。今當段轉法輪者何身乎
答。宗叡曼荼羅初段圖正法輪身。仰左掌持三鈷杵。右手取蓮花莖。蓮花上安輪。輪
有光焰。當段圖忿怒形。三面六臂尊也。爾者此段是教令輪身也。例如初段金剛手正
法輪。第三段金剛手者教令輪身也
大輪等 者。明大輪壇體。輪壇者即是金剛界大曼荼羅也。金剛界大曼荼羅者有二義。
一金剛界者初會四大品中金剛界品也。此品中有六曼荼羅。第一名大曼荼羅。是則舉
大曼荼羅顯餘曼荼羅。餘曼荼羅者初品中後五曼荼羅并第二品十曼荼羅第三品六曼荼
羅第四品六曼荼羅也。二金剛界品即大曼荼羅也。非六曼荼羅隨一大曼荼羅。其故以
四大品。配四種曼荼羅之時。第一金剛界品配大曼荼羅。於大曼荼羅中開六曼荼羅。
依此義者。舉初品曼荼羅顯後三品曼荼羅也
文。所謂入金剛平等等者。入者體達悟證義。金剛平等者平等輪義也。入金剛輪三摩
地故云入金剛平等。金剛輪三摩地者金剛薩埵三摩地也。手結印口誦真言心作觀心。
是云金剛薩埵三摩地。如是三密相應故即入金剛界曼荼羅。云即入一切如來法輪也。
後三平等准之可知之
一切如來法輪者。金剛界品大曼荼羅配佛寶故云一切如來法輪。降三世品三昧耶曼茶
羅配僧寶故云大菩薩輪。遍調伏品法曼荼羅配法寶故云妙法輪。羯磨通前三種故云一
切事業輪。四曼義云。問。此四種曼荼羅應相當三寶耶。答。然。相當問。何答。大
曼荼羅當配佛寶。法曼荼羅者是法。三昧耶是僧寶。羯磨曼荼羅具各各法是。
問。且大法二者可然。何故三昧耶相當僧寶。
答。僧者眾。亦和合義故。然配之。
問。三昧耶何義故爾云。
答。五大者眾義。此一味平等無乖諍而和合。故以相當文 此釋依當段文歟
由稱此般若理趣等 者。釋所謂入金剛平等句
則成入金剛界等 者。釋則入一切如來法輪句。稱者稱可。即入義也
指歸中已釋者。指十八會指歸。是譯者所註加也彼指歸具出金剛界品六曼荼羅。一金
剛界大曼荼羅。二陀羅尼曼荼羅。三微細金剛曼荼羅。四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
羅。五四印曼荼羅。六一印曼荼羅也
入義平等者。忿怒輪降三世也。則入大菩薩輪者。降三世品曼荼羅也
由稱此般若等 者。釋入義平等句
則成入等 者。釋則入大菩薩輪之句
十種曼荼羅者。一大曼荼羅。二祕密曼荼羅。三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五四印曼
荼羅。六一印曼荼羅。七教 大曼荼羅。八教 三昧耶曼荼羅。九教 法曼荼羅。十
教 羯磨曼荼羅。具如指歸
入一切法平等者。蓮花輪三摩地即觀自在菩薩也。經釋相配准前可知之
大者大曼荼羅密者。三摩耶曼荼羅降三世品并一切義成就品。三摩耶曼荼羅名祕密曼
荼羅。故微細法者法曼荼羅。業獻者羯磨曼荼羅。羯磨名大供養會。故云業獻。四者
四印曼荼羅。一印者如名。依指歸。一大曼荼羅。二三昧耶曼茶羅。三法曼荼羅。四
羯磨曼荼羅。五蓮花部四印曼荼羅。六蓮花部一印曼荼羅。立名雖少異其義無違
入一切業平等者。羯磨輪虛空藏菩薩也。經釋相配又如前
六種曼荼羅者。一大曼茶羅。二祕密三摩耶曼荼羅。三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五
四印曼荼羅。六一印曼荼羅。如釋指歸矣
轉金剛輪者。瑜祇經云。時轉法輪菩薩以手中輪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文
如前句義者。指金剛拳段。彼釋云時婆伽梵乃至 持金剛拳大三昧耶印說此一切堅固金
剛印悉地三昧耶自真實心者。如上句義。表本菩薩大智印威儀兼贊語密功能云云 指此
釋也
吽字具四輪義者。有二傳。一傳云。 字四字合成之字也。一 字。寶鑰釋金剛內
外壽。故為東方金剛界輪。二 字。大日經說訶字名忿怒。故為南方降三世輪。三
字。損減義。故為西方遍調伏輪。損減與調伏名異意同。四 字。自在義。故為
北方一切義成就輪也。一傳云。初段釋云。吽字者因義云云 因者所依義。此中具四種
輪壇故云具四輪義。輪壇者又所依義故。不可分四字而別配也
文。若修金剛輪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輪臍畫金剛輪菩薩。依宗叡圖四面六
臂像也。於八輻間畫八大菩薩。形像如初段能說曼荼羅
如前布列者。指序分。八大菩薩方位序分說故也
四波羅蜜者。金寶法業。形像如宗叡圖 已上第一重
內院四隅安四內供養者。望第三重第二重云內院也
外四隅等 者。明第三重。第三重四隅安四外供養。同重四門安四菩薩。即是四攝菩薩
也。以何知者。今四門所安之四菩薩者。即經所說四平等也。而瑜伽要決云。入金剛
平等性金剛鉤入義平等性金剛索入法平等性金剛鎖入一切法真如平等性吽金剛鈴云云 是其證
也。此四菩薩非四攝者。有闕四攝之失。頗違諸段例而宗叡圖。第一重如釋經第二重
四隅安四內供養。四方安金剛薩埵降三世觀自在虛空藏。第三重四隅安外四供。四門
安四攝菩薩。爾者金剛薩埵等四菩薩非四攝歟。恐違釋經意矣
問。案諸段例。經所說皆四親近菩薩也。 而當段所說金剛平等等四菩薩安第三重四門
。似難思。如何
答。當段以入曼荼羅為三摩地。是故四平等各云則入。門者開通引入義故。居門表入
曼荼羅儀也。可尋決明師矣
問。初會四大品相配四菩薩所憑如何
答。三十卷教王經第四說金剛界品曼荼羅之最初文云。時諸如來咸共勸請。具德一切如來增
上主宰自金剛薩埵無始無終大持金剛者。以是一百八名勸請稱讚云云 三十卷教王經第二同
之 同經第九說降三世品曼荼羅最初文云。爾時世尊一切如來又復雲集以一百八名稱讚金剛手
菩薩摩訶薩大轉輪王云云 轉輪王者降三世明王也同經第十八說遍調伏品曼荼羅最初文
云。爾時一切如來又復雲集為勸請具德執金剛一切法主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故說是一百
八名云云 同經第二十一說一切義成就品曼荼羅之最初文 云。爾時一切如來又復雲集咸共稱讚已
得一切如來灌頂寶者執金剛尊聖虛空藏菩薩摩訶薩。一百八名而伸勸請云云四菩薩受
諸佛請說四大品曼荼羅故。今住四菩薩三摩地即入四曼荼羅也
瑜伽者華者。以下明功能也。破三昧耶戒者。破戒罪也。破戒者破四重禁戒等。阿闍
梨非法者。越三昧耶等事也。雖有如此之罪由建立此輪壇還復阿閣梨位。修行真言速
得悉地也。大金剛輪小金剛輪印明多說滅被戒越法等罪之功能。具如陀羅尼集經軍荼
利軌千手軌等若引弟子等者。七卷理趣經第二云。阿閣梨依法結金剛輪印。引弟子入
曼拏羅授以金剛輪令受灌頂傳與四種曼拏羅及本部所有三昧等法。弟子儀法既爾。金
剛輪曼拏羅所作成就亦應如是。又說觀自在菩薩曼擎羅云。書曼擎羅已。阿閣梨當令
弟子著白衣以淨帛覆面即持妙華而結蓮花印。引入於曼擎羅中。令其弟子當至心鄭重
。以花散擲。花所墮處即是本尊。得本尊已。依蓮花部灌頂之法當作灌頂
則成入一切等 者。當段所建立曼荼羅計尊位纔二十五尊也。若弟子若師得入此曼荼羅
。則成入四大品所說二十八曼荼羅。二十八曼荼羅中。降三世品十曼荼羅中。後四曼
荼羅世間曼荼羅。自餘是出世曼荼羅也
問。唯為弟子并自身施益不令蒙自餘眾生歟如何
答。自餘眾生又得益。法花軌說小金剛輪印明功能云。由結此印誦真言故。其壇中諸
佛菩薩及諸聖眾○量同虛空遍諸法界成報土佛剎。一切有情冥然身心通同一相影現於
此勝妙剎中文 軍荼利軌說同印明云。普令一切有情冥然入金剛界等曼荼羅云云 降三世
極祕密法要說同印明云。其中有情密蒙引入得受灌頂之利云云 金剛頂要略念誦軌同之
利益廣大可仰之
或時瑜伽等 者。如例如毗盧遮那轉法輪王者。當經能說曼荼羅盧遮那為中臺。八大菩
薩圍八方。當段曼荼羅又如毗盧遮佛。轉法輪菩薩為中臺。八大菩薩前後左右圍遶故
云如毗盧遮那佛轉法輪王也
已上第八轉法輪段了
理趣釋鈔第九
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一日丑剋。於東寺西院僧房奉傳之。任師口抄寫了
 賢寶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加修覆畢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