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八延文元年十一月六日於東寺西院傳受之

    第四段 觀自在章
第五段 虛空藏章
文。時婆伽梵者。明教主。當段大日如來住阿彌陀三摩地說觀音法也 問。第三段東方。第四段次可明南方何越南方說西方乎 答。為明三部次第也。第二段 大日佛部。第三段金剛手金剛部故。上云忿怒吽字金剛部攝。第四段觀自在蓮花部故。 下云是故蓮花部亦名法部也。更加第五 第六二段成五部。寶部自證故先說之。羯磨部 化他故後說之第五第六次第職而此意也 觀自在王如來者阿彌陀也。聖位經云。不動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王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云 云 觀自在通主伴。觀音亦名觀自在。菩薩是伴也。阿彌陀主故名觀自在王。羯磨會阿 彌陀真言。路計濕羅囉惹訖哩入云云路計濕羅此翻觀自在。囉惹此翻王。可思之。 若於淨妙者。明佛菩薩在處也 問。如觀經者。觀音在淨土。如最勝王經者。彌陀居穢土。今何分佛菩薩為二土乎 答 。二尊同雖在淨穢土從本住處分之為二土。彌陀他受用可住淨剎。觀音觀世音聲令得解 脫故可住娑婆依此義故今作此說也。復說者者牒文。則至下釋。三十帖本則其云云 至字 印本誤也。毘盧舍那者。大日入觀自在王如來三摩地說當段。從本云毘盧舍那也 問。 七卷經第二說當段云。爾時世尊釋迦牟尼佛復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般若波羅蜜多法 門 云云自下諸段皆以如是 爾者可釋迦說何云毗盧遮那佛乎 答。彼經法賢三藏近代翻譯也。 釋迦牟尼者譯者誤歟。編年統論多非法賢施謢等譯經。用不依時。不可勞會通矣 問。 大日住彌陀三摩地說之者可稱彼名。何云毘盧舍那佛乎 答。下釋云。證得法界清淨云 云 初段釋云。潔白者清淨法界云云 清淨法界者大日也。彌陀習大日。是一祕傳也。今為 顯彌陀大日一體義殊舉毘盧舍那號也 一切法平等者牒文。說四種等者釋也。理趣分疏云。一切法平等性者即是真如。觀自 在悲行也。妙智印者智行也 一切法平等出生悲智二行故云觀自在智印出生也。或又一 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者。中臺觀自在菩薩也。從此出生法利因語四智故云出生也。一切 法者有為無為諸法也。平等者。下文云成一法界自他平等云云 此菩薩作諸法如幻觀。住 此觀者於諸法得自在故云觀自在智印也 四種不染者下文所說之四菩薩三摩地法門也。經說八種清淨合二為一故云四種下八葉八 佛者。開之為八歟。得意可配釋之 文。所謂世間者。釋所謂世間一切慾清淨故等文也。此一段釋相髣旨趣難知。今且 試釋之。文分四段。初二句明煩惱清淨。次二句明罪業清淨。次二句明諸法清淨。次 二句明般若清淨。就之有離合兩門。初離者四段離分法體各別也。先明煩惱清淨中出根 本煩惱。根本中有六根本。六根本中三毒為本。三毒中貪瞋別癡總。離別無總。故舉貪 瞋顯癡也理趣分初明六根本煩惱後明隨煩惱也次明罪業清淨中。垢者貪瞋癡三業道也。罪者身三 口四七支業也。或垢者滿業罪者引業也。次明諸法清淨中。一切法者依法也。有情者正 法也。或又一切法者有漏五蘊也。有情者五蘊和合人也。後明般若清淨中。一切智智者 世間智慧也。上釋云。摩醯首羅等驕佚我慢妄自特具一切智云云乃至九種住心皆世智攝 也。般若波羅蜜者。出世智即是祕密莊嚴真實慧也。或又一切智智者當觀照般若。般若 波羅蜜者當實相般若也已上離釋畢次合者。四段不離躡前明後。依貪發瞋。慾清淨故瞋清 淨也。垢者指上貪瞋依貪瞋等煩惱發種種業。煩惱垢清淨故一切罪業清淨也。一切法者 指上一切罪。罪法非一故云一切法。理趣分云。一切垢穢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 惡法清淨 云云此二句當當經一切垢清淨故即一切罪清淨句 同疏云。以生死業逼迫果業故名惡法 躡 前句惡法云一切法。依此業感有情果。惡法清淨故有情清淨也。一切智智者指前有情清 淨。帶情識故云有情。情識轉清淨者得智名。轉識得智者此意也。是故躡有情清淨句云 一切智智清淨也。能證智清淨故所證理清淨也。所證理者般若波羅蜜。即是實相般若也 問。就合釋何以一切智智云世間乎 答。理趣分同 □世間一切智。而疏云。出世間中 一切智為本云云 理趣分注云。問曰。一切智者是出世法。如何經中云世間乎。答。世間 有二。一染世間。謂煩惱等。二淨世間。謂一切智等。為簡雜染云出世法為簡無為云世 間智慧亦是生滅法故准可知之 問以此四配四菩薩之意如何 答云云由瑜伽者等 者。以下釋金剛手若有聞此等文也。先 作釋。後是故佛告下合本也。由瑜伽者等者釋若有聞此等文於世間等者釋設住諸欲等文 也 文。修行者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心真言者字也 中央畫觀自在者。此菩薩儀形。或圖左手持蓮花花上安商佉。右手掌向外作開敷勢。 檜尾口決云。次法菩薩。謂左手作金剛拳想持蓮花。右手五指掌向外。是名開契也文 於所持蓮花有開合二說。祕藏記尊位釋八葉觀音云。右手執開敷紅蓮花 云云 釋觀音院 觀音云。左手取蓮花。右手開花之形云云十六大菩薩金剛法見現圖未敷蓮也。聖觀音軌 云。左手當臍執未敷蓮。右手當胸作開蓮葉契 宗叡圖。又初段能說曼荼羅觀音未敷 蓮也。第二段并當段觀音開敷蓮也。若會此相違左手持蓮花右手作開勢。約未開之前者 持未敷蓮。約已開之後者持開敷蓮。仍兩說無相違歟 前安金剛法者。中臺觀音普門四智總體也。此觀音一門四智隨一也。後後段段准之可知 之。凡四方菩薩內外八供等如宗叡圖。四門圖貪瞋癡表示。其義易知。北門蓮花表三毒 自性清淨也。七卷理趣經云。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所有一 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 名觀自在 即此意也。又法花經云。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 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觀音曼荼 羅圖三毒有所以者歟。便得離欲瞋癡者第四蓮花也。以密意見彼經者。法花即說此曼荼 羅也。又此四尊表字。此字四字合成字也。字欲。諸苦所因貪瞋為本故。字瞋 。瞋火燒善根薪故。字癡。為煩惱王。 於諸惑得自在故。字蓮花。蓮花表理。理 是涅槃故 得入此輪壇等者總結也。一切煩惱歸自性清淨妙蓮故不能染污。故云一切諸惑皆不得染 污也 問。以貪瞋癡四為四攝表示歟。爾者相應所由如何 答。貪攝取為功故鉤召也。女處不 招眾人來。是又鉤之義也。蛇纏物如索。瞋亦纏著違境。是同索表示也。癡執縛不捨。 是鎖義也。豬又堅執為能。故以為表示。蓮花證三毒本淨生歡喜故鈴也 或時自住等者。行者又自居壇中心觀自身為本尊。謂四攝圍遶誦四字明。召請已成本尊 遍入自身。誦心真言。是字也又誦持前所說之欲清淨等四種理趣入一一門深觀其義 理也。如是觀時證入自他平等理。謂如觀欲清淨者。自他欲如幻如夢無有自性。無自性 故成一法界。自他平等也。如云欲清淨。自餘又如是矣 或時想己身等者。當段說二種曼荼羅。上來所明是諸段通例曼荼羅也。以下就敬愛法明 深祕曼荼羅也。若欲為他所敬愛者。己身心中有字變成八葉蓮花。他身心中有字 變成五鈷金剛杵。蓮花表理定。金剛表智慧。智必貴理歸理。是故彼他身所成五鈷金剛 杵為莖。己身所成蓮花合其上。金蓮和合故自他不違逆。彼人敬我猶如世尊。若欲自自 歸敬他者。自身觀金剛。他身觀蓮花。當段初釋自蓮花 或時想己身下 他金剛 或時他身下 後以 自金剛與彼蓮花者。金剛為自蓮花為他是影略互顯意也。初釋自蓮花中 三十卷教王經第二十七者。蓮花金剛杵相合。此說印為最上樂。復當以自出生門獻一  切佛速成就此佛所說寶愛法門 施護所譯祕密相經可勘之 想己身紇利者。無量壽軌云。即入觀自在菩薩三犘地閉。閉目澄心觀。自身中圓滿 潔白猶如淨月。仰在心中於淨月上想紇哩二合字。字放大光明。其字變成八葉蓮花。於 蓮花臺上有觀自在菩薩想相好分明。左手持蓮花。右手作開花葉勢。是菩薩作是思惟。 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覺悟蓮花清淨法界不染煩惱於蓮花八葉上各有如來入定結跏趺坐。 面向觀自在菩薩。項佩圓光。身如金色光明晃曜。即想此八葉蓮花漸舒漸大量同虛空。 即作是思惟。以此覺花照觸如來海會成廣大供養。心不移此定即於無邊有情深起悲愍。 以此覺花蒙照觸者於煩惱悉皆解脫等同觀自在菩薩。即想蓮花漸漸收歛量等己身。則結 觀自在菩薩印加持四處。所謂心額喉頂。其印以二手外相叉二頭指相拄如蓮花葉。二大 指並即成。誦觀自在菩薩真言曰。唵曰羅二合達摩紇哩二合引入由結此印及真言加持 心額喉頂故。即自身等同觀自在菩薩依此文可釋當段文。金剛法者中臺觀自在菩薩也 。八佛者於八葉上各有如來示入定相結跏趺坐。大師阿彌陀次第引此軌文被圖曼荼羅。 中臺觀音左持未敷蓮右作開敷勢八葉佛皆螺髮形。各住定印向中臺而坐。常學者八葉佛 云彌陀者。未見本說。可尋決之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云不空譯御請來顯成於八位分為八葉花。是色應用朱。中臺觀自   在。於彼一一葉圖畫大覺形   祕密決疑抄云。問。理趣釋云。笫四段釋所云。中臺觀自在八葉八佛云云取文意此佛者   何乎。答。觀自在王如來。凡云。八葉八佛者阿彌陀八體也云云 取文意 御筆本八葉蓮上   字九宇畫。即此意歟。私云。八葉八佛者四智四行歟。其心見法花開題也   內山亮惠說云。此八葉非台藏八葉九尊。彼八葉義文無量壽軌異也云云    七日 問。菩薩安中臺。佛安邊葉。頗似逆次。其意如何 答。有二傳一傳云。觀音變身於三 十三。其中有佛身。法花經云。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云云今八葉所安觀音所現佛身 也。本身安中臺跡身置邊方。不可謂逆次矣。 一傳云。此宗意有二次第。若約始覺門。 菩薩安邊方佛安中臺。是從因至果次第也。若據本覺門。菩薩安中臺佛安邊方。是從果 向因次第也。今建立約後門。其故觀音者一切眾生本有佛性也。下外金剛部會品云。一 切有情不離妙觀察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妙法藏。妙法藏者觀自在菩薩也文又祕鍵 云。言觀自在能行人即此人本覺菩提為因文邊葉八佛妙覺果滿如來。此如來還眾生本有 菩提為所歸所入之處。故觀音為中佛為邊。胎藏八葉俗形大日安中出家形四佛置邊方。 是又此表示也。瑜伽廣品者指理趣經廣本歟。或云指十八會中第十五會歟。彼會說貪染 相應法門故也云云 密意說者。教持義第四云。法相所立密意語謂詞深旨淺。未實義。如大乘法經說聲聞 成佛是佛祕密之教。其實不可成佛而說成佛。密意說故。今真言教詞淺旨深是名諸佛密 語。如說觀音瑜伽中云男女二根和合能作佛事。是以定慧和合生諸佛子。非實男女二根 和合。是名言隱密諸佛密語 祕密決疑抄云。問。理趣釋第四段二根交會五塵成大佛事文云何事乎。答。二根交會者 男女交會義也。理趣經法五祕密也。大樂等五尊表眾生欲愛之義也。故十七尊釋云。觸 性菩提也。證觸離俱幻平等智身云云五祕密利益同眾生欲愛心更轉方便令成菩提也。此 法。行人轉世間欲愛心現生成菩提大欲。故五塵成大佛事云也。五塵者五境也。根塵識和合 者是觸也。二根交會者觸也 成大佛事者即身成佛也。菩提心論云。若歸本則是密嚴國不起于座 。三摩地能成一切佛事云云以上自案也。可決明師文 菩薩戒廣釋上安然云。如文殊師利以智慧劍殺害在纏一切如來妄執右臂。能殺所殺皆真 如相。如大虛空無自他故。如大虛空藏。若人。見。尊取用一切有主所攝之物六分之一 不得盜罪。能取所取皆是真如。如大虛空無能所故。如觀世自在定惠男女二根和合能生 諸之子。能合所合皆是真如。如大虛空無著脫故。能深觀行此理名為已善持戒。未深觀 行此理名為未善持戒 二根者。大乘義章第十六云。又復出道要。唯止觀定能生止慧能起觀。故立定惠二法為 根。定由念助方能生止。慧由進助方能起觀。故復須立念進為根。出世聖道從來末得人 多疑非信不求。以有信故起向。四根趣入聖道故。復須立信心為根。又此信等能治五種 大煩惱地故偏說根。何者五地所謂不信懈怠無明悼及放逸是五地也。信治不信精進治怠 慧治無明禪定治悼念治放逸文依此釋五根中定惠二法是根本故殊稱二根也 五塵成大佛佛者。疏七云。當知所可見聞觸知法悉是淨法界。豈以淨法界染污如來六 根耶義決云。若頓入者亦不由此。一切色塵為佛事故 大品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花嚴云。舉足下足即是道場。當須遍一切處之道場修行真 如法性之戒法。善法惡法皆為律儀。一色一香更莫退轉 奉獻一切如來者。四重祕釋云。我今所獻諸供具一一諸塵皆實相。實相周遍法界海。 法界即是諸妙供。供養自他四法身 亦能從妄心者。明此深祕曼荼羅功能也。次上說十七尊曼荼羅已云得入此輪壇至無上 菩提一切諸惑皆不得染污。對之云亦能也 問。妄染速滅證本淨理者。其意如何 答。止觀云。心起三毒即名眾生。此心起時即空 假中隨心起念。止觀具足。止名佛知觀名佛見。即是眾生開佛知見今宗意不約三諦理 。三毒當相即名佛。梵綱開題云。三毒五欲皆是佛之密號名字云云 顯密淺深深可思之 文。是故觀自在菩薩者。釋時薄伽梵觀自在大菩薩乃至觀慾不染文也 手持蓮花者。左手所持蓮花也,二種淨中當自性清淨 由觀自在菩薩加持者。右手開敷勢。即當離垢清淨也。經作開敷蓮花勢者右手也
觀慾不染者左手也。是故釋云手持蓮花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一切惑染 所不能染也。是則一切眾生本有心蓮為煩惱所覆蔽。猶如合蓮花。菩提心論云。凡人心 如合蓮花云云以右手開之成開蓮花。五重結護云。佛心似開蓮花云云可思之 當段開敷蓮花印其源出降三世大儀軌。異常八葉印。別勘之 紇利字者。釋說一切 群生種種色心也。七卷經云。爾時觀自在菩薩聞釋迦牟尼佛說此真實理清淨法門已 。即現微笑說此觀照諸法無染一切清淨法門眾色蓮花心明曰。紇哩二合引文一切群生者。 觀音所持蓮一切有情身中覺悟蓮花也。種種色者眾色蓮花也。心者一字心也。次就釋 字有二。初離釋。後紇利字亦云慚義等者合釋也。初離釋中者如次發心 修行菩薩涅槃也。字因義故菩提心為因也。字火大。火南方故修行也。字自在義 。觀自在西方證菩提也。字北方入涅褩不待言。智證講演法花儀上云。於月輪上安置 頡利二合字。東邊置賀字。因業不可得故南邊置羅字。清淨無垢染故。西門置伊字。自 在不可得故。北門置噁字。諸法本不生故云云取詮此四字配四菩薩乃至配四門標幟。具 可釋之今恐繁略之。伊字自在義者。自在是字義也。字末音。故本末相通云 自在義也。或又自元此字字義歟。諸字字義諸經異說。何必守一途可設相通會釋乎。次 合釋中若具慚愧者。遺教經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 是故汝等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 獸無相異也 一切不善。淨除故名蓮花部。一切善法。具足故名法部矣。涅槃經第十九 云。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敬他 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為 人。名為畜生。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故說有父母兄弟姊妹 由此字加持者。觀無量壽經云。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 字為字體字風大種子也。一切音聲從風發故。由此字之加持水鳥樹林皆演法音也 如廣經中所說者。有三義。一謂指廣本金剛頂經也。水鳥樹林說法之相廣經說之歟。一 謂指觀無量壽經。次上所引行者當聞等文是也。無量壽儀軌說道場觀已。廣如無量壽經 所說云云例可知之。一謂廣經中所說者。指次若人持此一字真言乃至上品上生文也此義 亦指廣本金剛頂經云廣經也能除一切災禍疾病者。或云。一切災禍者字災禍義也。疾 病者風火二字。一切諸病皆從風熱生故也。能除者字遠離義也 上品上生者。無量壽軌云。決定生於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獲得初地又云。臨命終時見無 量壽如來與無量俱胝菩薩眾圍繞來迎安慰行者。則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證菩薩位 命終 得生益此等文為依憑。但獲得初地者非顯教所言之初地。自家佛乘初地也。祕藏記云。 釋西方淨土初地所生義云。初地與十地無高下云云可思之 此一品者。此品所說蓮花部行者通用法也。無量壽軌云。此法通一切蓮花部云云
亦能助餘者。西方法部故兼助餘部修行人也。餘部者五部中除法部其餘四部也。祕鍵 云。觀在薩埵舉諸乘行人云云即此意也   已上第四段觀自在段了    八日 文。時婆伽梵如前釋已者。指初段之薄伽梵 釋 一切三界主等者初段說寶生佛云灌頂寶冠為三界主。故三界主如來釋寶生佛也。寶生者 攝真實經中云。第三結施諸願印。左手同前舒右五指仰掌入南方寶生如來三昧○想從五 指間雨如意珠。此如意珠雨天衣服天妙甘露天妙音樂天寶宮殿。乃至眾生一切所樂皆令 圓滿。是印名為能令圓滿一切眾生所愛樂印。能滿眾生一切願故三界中福德天人雖多 。未如此如來雨如意珠滿眾生願故。此佛名一切三界主如來也 復說者。復說者牒文。此苦薩理趣修行者釋也。復說說何法者。說此虛空藏菩薩理趣 修行也為言依此義者。復說此菩薩理趣修行可訓之。或又一切三界主如來復說此菩薩理 趣修行故云復說等。依此義者。復說二字非牒文。釋家之詞也。雖釋詞。不遮當經復說 二字 一切如來灌頂者。一切如來灌頂智藏功德此菩薩主之。故虛空藏菩薩云一切如來灌頂 智藏也。果位名寶生如來。因位名虛空藏。開因為果。卷果成因。寶生者開藏出生種種 財。是果德成就義也。虛空藏者攝果德灌頂智收因德之藏。是因位攝持義也 般若理趣者如前所釋者。上來未釋般若理趣得名。指何文云如前所釋乎。今案之。前第 四段云。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說四種不染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三摩地法云 云指此文歟。如彼段於般若理趣開四種。當段又如是。故云如前所釋也 文。所謂以灌頂施者。以下舉四種施為四菩薩行。以灌頂施者明施能得三界法王位者 示益也後後准之 灌頂施與等者以下明所施人也。初灌頂施者。施一切如來。虛空藏菩薩手持金剛寶冠與 一切如來各令著寶冠。一切如來著寶冠之三摩地此尊主之。下以金剛寶鬘自繫其首者。 是又寶冠也。鬘冠飾故諸軌多灌繫鬘合說之。初段說灌頂寶冠。舉冠顯鬘。當段說金剛 寶鬘舉鬘顯冠。五種灌頂中寶冠灌頂故名灌頂施也。次義利施者施沙門婆羅門。沙門者 。出家通稱通三乘賢聖。婆羅門者四姓隨一居家淨行人也。為此等人施資緣具。所謂衣 服臥具等類是也。此等類為彼人有善利益故云義利施也。次法施者。施不現形冥眾是。 天龍八部等類也。作讀經講說等法事施此等類。故云法施。大日經第七云。以法施心讀 誦大方廣經典。或以心誦而請諸天神等令聽受之 次茲生施者。施傍生類以飲食資彼生故云資生施。七卷經云施飲膳。實相經云飲食施。 理趣分云財食等施可准知之 問。配四菩薩之所由如何 答。灌頂寶冠如意寶珠故為寶菩薩。義利施者施一切有智高 德人成智慧光故為光菩薩。法施者建正法幢以破邪倒故為幢菩薩也。資生施者依施傍生 等類歎喜悅故。為菩薩也
文。修行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相 中央虛空藏菩薩如本形者。宗叡曼荼羅左手持蓮花上有寶珠。右手持劍。第二段虛空藏 形像同之。釋經說第二段虛空藏云。左手持金剛寶右手施願云云當段又可如此歟 前畫金剛寶者且依宗叡圖。此曼荼羅本尊向西。行者向東。是表增益法。其故外院圖 四攝三形。東方五鈷杵。南方寶珠。西方蓮花。北方鈴也。以知中央虛空藏向西方。依 之准定。前西方右北方左南方後東方也。內外四供養如本形者。指金剛界八供養尊形也 東門安金剛杵者。四攝三形也。金剛杵者鉤也。五鈷四方皆曲是鉤形也。寶者索也。 索纏物為功。萬人歸寶如索纏物。蓮花者鎖也鎖縛物不令去。蓮花人愛不去故也。鈴如 名 修行者若入者。明入曼荼羅得益也他人者施主也。今且明為施主行此法之益也。祕藏 記釋增益法祈句云。若為他覓官位封祿。觀國王大臣愛念某甲授與官祿云云即此意也。 富貴者封祿也。階位者官位也。貧窮業障者慳貪業也 設盜一切有主所攝物者。智證難義云。不得盜罪。其明文何故言六分之一 有主物者。古跡云。有主物略有五種。一三寶物。二屬人物。三畜生物。四鬼神物。 五劫賊物云云 六分之一者。一切物分六分或分七分。經說不同也。心地觀經第三云。善惡法中分七分 。造者獲五。王得二。園林田宅悉皆然。所稅等分亦如是。轉輪聖王出現時分作六分。 王得一。時諸人民得五分。善惡業報亦皆然 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云。於像前 如法念誦。至三相現得煖相。為斫羯羅囉惹。力如千象。壽百千歲。煖相得無相三昧。 於一切無相中成囉惹。他財六分之中得恣用一分。不成盜罪。壽千歲 俱舍論釋田 主王始立云。於他分田有侵奪心。劫盜之過始起於此。爾時諸人共聚眾內立一有德之人 名為田主。而各以所收之物六分之一以貢輸田主。以一人為主以政法治之文依此等文案 之。當品入虛空藏三摩地。獲得三界法王位故。於一切有主所攝物既得成一分主。是故 雖盜六分之一不得盜罪也。不與取罪者取不與之物。與盜罪其意同 獲得一切悉地者。此段增益為門成四種法悉地也。所謂成就福德是增益也。福德成就故 息貧窮。息災也。依得福德眾人貴敬。是敬愛也。依得福德一切伏從。是調伏也。餘息 災等法又具此四種。准之可知矣 或時瑜伽師等者。准前段可思之 心具言者字也。四種理趣者。灌頂施等四種也 三輪清淨者。有二說。一大般若經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輪清淨心無慳吝 二守護經第 三云。謂布施波羅蜜三輪清淨。謂我輪清淨。知我如幻體平等故。眾生輪清淨。了所化 生智如夢故。菩提心輪清淨。不具世間異熟果故 與等虛空者。三犘地儀軌云。無住檀施等虛空云云 文時虛空藏者。明欲重顯明相也金剛寶鬘者。以如意寶珠作鬘以為冠飾。下虛空庫段 如意寶鬘者是也 自繫其首者。有二義。一虛空藏自作繫諸佛首之勢。或又繫我首也。或義云。虛空藏菩 薩以兩手結繫鬘印云自繫其首。如金剛界四佛繫鬘印 一切灌頂者。一切如來授灌頂之三昧耶故云一切灌頂三昧耶寶心也 怛覽字者。此四字表四菩薩三摩地 多字真如者。真如即寶珠故為寶菩薩也 囉字離塵者。字火做為光菩薩三種悉地儀軌云。日月珠寶火珠光明從藍字出生云云 阿引字虛空者。幢安寶珠映虛空故為幢菩薩也 莽字無我者。見無我理悅故為
菩薩也 常與此心者。明按怛馱那法也。按怛馱那者。摩利支天經不空 云。次結摩利支安怛那 印唐云隱形 云云虛空藏菩薩以虛空為藏。虛空者無相故。身心有而非有也。住此中一切天 魔波旬不能見。是云隱形法也。摩利支天隱形旨趣異此。彼天為日天眷屬住日輪前故。 日光映奪隱其形。當段住虛空中隱其形也 所求一切伏藏者。三十卷教王經第二十九云。此中義利圓滿成就者。行人若疑有伏藏處 。即於是處依法結印以自三摩地法作金剛觀觀察彼處。若見金剛相動。應知是處即有伏 藏行人乃結金剛開發三昧印。依法啟掘不久獲得隨所樂取文地中埋金銀等財名為伏藏。 此有天伏藏人伏藏等異。具如說涅槃經 真陀摩尼寶者。虛空藏菩薩左手所持寶珠也 能滿一切眾生等者。右手施願印也    已上第五段畢 釋經抄第八  延文元年十一月八日夜丑剋。於東寺西院僧房奉傳受了 金剛弟子賢寶生二十四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加修覆畢       改杲快少僧都了深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