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
大興善寺翻經沙門慧靈述
我皇帝聖德廣運。仁育群品。亦既纂曆吹大法螺。刊梵言之輕重。警迷徒之耳目。偉矣哉。迺辟興善寺大廣智三藏不空。與義學沙門良賁等一十四人。開府魚朝恩翰林學士常袞等。去歲夏四月。於南桃園再譯斯經。秋九月詔資聖西明。百座敷闡。下紫微而五雲抱出經長衢而萬姓作禮。阡郭充滿猶牆堵焉。稽緇衣。覽青史。自摩騰入漢。僧會遊吳瑞法之來。莫與京者。 經云若未來世有諸國王。建立正法護三寶者。我令五方菩薩往護其國令無災難。又云五菩薩。自於佛前。發弘誓言。我有陀羅尼能加持擁護。是一切佛本所修行速疾之門。若人得聞一經於耳。所有罪障悉皆消滅。況復習誦而令通利。 佛即讚言。若誦持此陀羅尼者。我及十方諸佛悉常擁護。諸惡鬼神敬之如佛。不久當得阿耨菩提。則知此陀羅尼。字母之根底。眾瑜伽之藪澤。如彼水木歸其本源故菩薩演之。王者建之。黎人念之。諸佛讚之。俾爾昌而熾。俾爾福而利於可以見聖人之心。其益既弘。其軌亦妙。苟于誠不克曷降之以嘉三藏是以譯貝多之文 良賁法師乃受從簡素。始夫處所方便終其觀行儀則修為五門第以位。一一昭著。庶無懵焉。凡我道俗。將保厥躬。遂求願踐菩提之路。登仁壽之域者。何莫由斯之道哉
第一明五菩薩現威德
第一東方金剛手菩薩 經東方金剛手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杵放青色光。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解曰金剛手者。 依三藏所持梵本金剛頂瑜伽經云。堅固利用具二義也。依彼經者。然五菩薩依二種輪現身有異。一者法輪。現真實身。所修行願報得身故。二教令輪。示威怒身。由起大悲現威猛故。 此金剛手即普賢菩薩也。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能斷我法微細障故。 依教令輪現作。威怒降三世金剛。四頭八臂。摧伏一切摩醯首羅大自在天諸魔軍眾。侵害正法損害眾生者令調伏故。放青色光者。顯能除遣魔等眾也。與彼東方持國天王及將無量乾闥婆眾毘舍闍眾而為眷屬。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 第二南方金剛寶菩薩 經南方金剛寶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摩尼放日色光。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 解曰言金剛寶者。如彼經云虛空藏菩薩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修施等行三輪清淨。手持金剛摩尼者。梵云摩尼此翻云寶。體淨堅密猶如金剛。即是金剛如意寶也。隨諸有情所求皆得。 依教令輪現作威怒甘露軍茶利金剛。示現八臂。摧伏一切阿修羅眾眷屬諸惡鬼神。惱害有情行疾疫者令調伏故。放日色光者顯能除遣修羅等也。與彼南方增長天王及將無量恭畔茶眾薜荔多眾而為眷屬。四俱胝者。且一俱胝者華嚴經云百洛叉為一俱胝。即當此方百億數矣。餘三俱胝准此應悉。與如是眾往護其國 第三西方金剛利菩薩 經西方金剛利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劍放金色光。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解曰言金剛利者。 如彼經云文殊師利菩薩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正智圓滿得自在故。手持金剛劍者。示其所作能斷自他俱生障故。 依教令輪現作威怒六足金剛。手臂各六坐水牛上。摧伏一切諸惡毒龍。興惡風雨損有情者令調伏故。放金色光者。顯能除遣惡龍等也。與彼西方廣目天王及無量諸龍富單那眾而為眷屬。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 經北方金剛藥叉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鈴放琉璃色光。與四俱胝藥叉往護其國解曰梵云藥叉此云威德。又翻為盡。能盡諸怨故。 如彼經云摧一切魔怨菩薩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事智圓滿得自在故。手持金剛鈴者。其音震擊覺悟有情。表以般若警群迷故。 依教令輪現作威怒淨身金剛。示現四臂。摧伏一切可畏藥叉。常於晝 第五中方金剛波羅蜜多菩薩 經中方金剛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輪放五色光。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 解曰言金剛波羅蜜多者。此云到彼岸也。如彼經云轉法輪菩薩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行願圓滿住等覺位也。 手持金剛輪者。毘盧遮那初成正覺。請轉法輪以表示故。又以法輪化導有情。令無數無量至彼岸故。 依教令輪現作威怒不動金剛。摧伏一切鬼魅惑亂。諸障惱者令調伏故。放五色光者。顯具眾德破前諸闇也。與天帝釋及將無量諸天而為眷屬。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
夫依經建立護國護家護身除災轉障從凡成聖。修行瑜伽至究竟漫茶羅者。先於寂靜清潔之處。有舍利處最為殊勝。或於精室或於山林巖窟之所。或於兩河合流之處。或於園林花果茂盛蓮華池側。或於賢聖得道之處。及於行者所愛樂處。或於船上及重閣上盤石之上。或於悅意林樹之下。如是處等壇立漫茶羅。 於吉祥日。掘地深兩肘廣四肘六肘乃至十二肘。除去瓦礫髮毛灰骨。諸雜穢物盡皆除去。別取淨土兩河岸土。如法作壇。於掘處無諸穢物。卻填舊土。 如土有賸最上之地。祈願速滿。填若平滿其地為中。所願則中。填若不足其地則下。所願遲晚。難得成遂。填築平滿。如於舍利塔下船上重閣上盤石之上及委清淨無濁穢地。即但如法建立漫茶羅。則不須掘。於壇中心既平填已擇吉祥日日初分時。掘深一尺縱廣亦爾。以五穀種子及諸香藥 曩莫三漫多沒馱南畢哩(二合)恥(聽以反)微曳(二合)娑[口*縛](二合)訶 誦二十一遍加持香等。安置其中填土平滿。 次於壇上面向東坐。於壇中心縱廣一肘。取諸香水塗一圓壇。以諸時花遍布其上。及以乳粥珍果飲食。至心供養。以右手按其壇上。 誦地天真言一百八遍即說偈曰
汝天於佛所 親證成正覺 誦偈三遍。即取瞿摩夷不墜地者。以淨物取和諸香水。 誦前真言加持二十一遍。
即從壇東北角。右手漸次如法右旋塗。誦前真 又准前法純用瞿摩夷汁。如前再塗。誦前真言並皆如上。乾已。又以取蓮子草或蜀葵葉或龍葵葉。搗以用摩飾令壇先淨。次於壇上張青色蓋。稱壇大小。繞壇懸幡二十四口。 次於壇中如法彩畫畫人沐浴著新淨衣受近住戒。其壇三重。莫用皮膠用諸香膠。如無香膠。煎糯米汁用和彩色。於壇中心畫十二輻輪。東畫五股金剛杵。南邊畫金剛寶。西邊畫金剛劍。北邊畫金剛鈴。此上五事即是五方菩薩手中所執祕密之契。東南隅畫三股金剛杵。西南隅畫寶冠。西北隅畫箜篌。東北隅畫羯磨金剛杵。 當四角上置四賢瓶。金銀銅瓷新瓦亦得。受一升已下。滿瓶盛水插枝條花。用四色繒各長四尺。青黃赤綠如上次第繫四瓶項。 次第三重東門畫金剛鉤。南門畫金剛索。西門畫金剛鎖。北門畫金剛鈴。東南角畫香爐。西南角畫荷葉。於中畫雜花。西北角畫燈。東北角畫塗香器。所畫杵等皆有光焰。 三重壇外一重界道。四面畫門。當外界道。於壇四角釘佉陀羅木橛。如無此木橛鐵紫檀木橛亦得。長十二指入地四指。誦下第三金剛真言。加持橛二十一遍已。然後釘也。以五色縷令童女右合。麤細如小指。以繫橛頭周圍壇上。於檀四門置四香爐。燒沈檀熏陸酥合等香。 於檀四角畫三股半金剛杵。四角之上各然一盞燈。於四門外左右兩邊。各置二瓷碗〈金銀銅並得〉盛閼伽香水。每時皆換其水。灑於淨處不得踐踏。 如若要祈一七二七乃至七七日。即每日晨朝以八碗乳粥八碗酪飯八疊珍果八疊甜脆。日日新潔。恭敬供養。若不要祈。尋常供養焚香燒燈閼伽塗香。及採時花日常供養。每月十四十五日。於此兩日粥飯果等。如上供養。 為求增益面向東坐。想本尊等皆作黃色。歡喜寂靜不出聲誦。為降伏者面向南坐。想本尊等作青黑色。內起大悲外現威怒。大聲念誦。 為求敬愛面向西坐。想本尊等皆作赤色。以喜怒心出聲念誦。隨此四種若息災者。從月一日至月八日。若求增益。從月九日至十五日。 若求敬愛。從十六日至二十二日。 若調伏者。從二十三日至月盡日。 建立道場終。而復始如有切要不得依日。但晝夜分依時建立。若息災者取初夜時。若增益者取初日分。若敬愛者取後夜分。若調伏者取日中中夜。 若建道場及以念誦要祈等四種。依上日時以為常則若求出離無上菩提修瑜伽者。晝夜四時。後夜日中黃昏中夜。運心供養最為上勝。至下當悉恐人難解故畫壇耳
若行者為求息災。先須沐浴著新淨衣。若在家者受近住戒。應起慇重大乘之心。欲求成就不惜身命。於無邊有情廣起悲願濟度之心。能如是者速得成就。 入道場已五體投地。遍禮法界一切三寶。右膝著地懺悔三業一切罪障。勸請十方佛轉正法輪。請諸如來久住於世。隨喜三乘所修福智。以我某甲所修功德。悉皆迴向無上菩提。願共法界一切有情。所求悉地速得滿足。 次結加跌坐。如其闕緣不得澡浴。二手塗香發慇重心結清淨印。兩手當心虛心合掌如未敷蓮華誦真言曰 唵娑[口*縛](二合)婆(引)[口*縛]輸(入)鐸(引)薩[口*縛]達磨(入引)娑 誦此真言三遍。
正誦之時運心廣布。一切諸法本來清淨。是故我身悉亦 第一結佛部三昧耶印 兩手當心內相叉作拳。並豎二大母指誦 真言曰 不出聲誦此真言三遍。下皆准知。於頂上散。 由結此印契誦此佛部三昧耶真言故。 十方法界一切諸佛。悉皆雲集遍滿虛空。加持行者離諸障惱。三業清淨所修行願速得成就 第二結諸菩薩部三昧耶印 兩手當心如前作拳。左大母指屈於掌中誦 真言曰 准前誦三遍於頂上散。 由結此印契誦此諸菩薩部三昧耶真言故。即得觀自在菩薩等。十方法界一切菩薩。悉皆雲集遍滿虛空。加持行者三業清淨無諸災難。謂諸菩薩承本悲願。今所求者皆悉滿足 第三結金剛部三昧耶印 右如前印舒左大母指。屈右大拇指於掌中誦 真言曰 准前誦三遍於頂上散。 由結印契誦金剛部三昧耶真言故。即得十方法界一切金剛。現威怒身如雲而集。滿虛空界加持行者。三業堅固猶如金剛。謂彼聖者承佛威神。以自願力大則護持國界令無災難。小則乃至一身令無諸厄 第四結護身印 又用三部所結印契。及誦真言五處加持。謂額右肩左肩心喉五處。於頂上散。即成被金剛堅固甲冑。由此加持遍行者身威光赫奕。一切諸魔作障惱者。眼不敢睹疾走而去 第五結辟除印及金剛方隅寶界印 右以前金剛部印契。誦彼真言遶壇左轉三匝。即能辟除大力諸魔隨佛菩薩善隱顯者。遠去他界。隨心大小便右轉三匝。即成金剛方隅寶界。諸佛菩薩尚不違越。況障惱者能得其便。於頂上散 第六結請聖眾降壇印 右用前三部印契及誦真言。以大母指向身。召請三遍三招。即前滿空三部聖眾。各依本位不相障礙寂然而住。頂上散 第七獻閼伽香水印 右以兩手持捧摩尼寶器。盛滿香水置於眉中誦 真言曰 准上誦三遍運心廣布。次第普浴一切聖眾。於頂上散。由獻閼伽故。從勝解行地乃至法雲地。於地地中十方法界諸佛菩薩。皆悉加護獲諸灌頂 第八獻寶座印 右以兩手當心虛心合掌。二大母指及二小指相附少屈。餘之六指各散微屈 唵迦磨[打-丁+羅]娑[口*縛](二合引)訶 由結印契及誦真言。所獻寶座令諸聖眾皆如實受用則令行者至果位中。獲得金剛堅固寶座 第九結普供養印 右以兩手合掌。五指互交以右押左。置於心上誦 真言曰 由結此印誦真言故。運心廣布。周遍法界諸佛菩薩道場海會。普雨一切諸供養具。初誦一遍。塵沙寶器滿盛塗香普塗聖眾。誦第二遍。種種花鬘普遍莊嚴。誦第三遍。燒種種香普遍供養。誦第四遍。雨諸天中上妙飲食。置於寶器普遍供養。誦第五遍。雨諸摩尼以為燈明。普遍供養諸佛菩薩。 第十結般若波羅蜜多根本印 又以兩手背相附。收二頭指。以二小指屈於掌中。以大拇指各押二指頭。置於心上誦經中陀羅尼七遍。 由結此印誦陀羅尼故。行者自身即變成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為一切諸佛之母。其菩薩像結加趺坐白蓮華上。身黃金色。眾實瓔珞遍身莊嚴。首戴寶冠繫冠白繒兩邊垂下。左手當心持般若梵夾。右手當乳作說法印。以大母指押無名指頭。即想菩薩從頭至足。身諸毛孔流出光明。作種種色遍滿法界。一一光中化無量佛遍虛空界。 諸世界中普為眾生。當根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之法。皆令悟解住三摩地。行者作此觀已。頂上散印手。持數珠置於掌中。合掌當心誦 真言曰 誦此三遍。加持數珠頂上戴已。然後當心。左手承珠右手移珠。念念相應住佛母三昧。 心莫間斷。誦一百八或二十一遍。掐數足已。頂戴數珠置於本處。結三摩地印。橫舒兩手以右押左。置於臍下。端身閉目頭少微屈。注心心上。諦觀圓明鏡智上縱廣一肘。漸遍法界布字行列。右旋次第觀。一一字光明徹照。從外向內至於地字。從內向外漸觀諸字。周而復始。至第三遍心善寂定。了了分明觀所詮義。不生不滅一一平等皆遍法界。非動非靜定慧雙運。永離諸相即是般若波羅蜜多三摩地觀從此欲結般若波羅蜜多印。誦陀羅尼七遍於頂上散。 次結普供養印。如前運心次第供養。對聖眾前以向所修所生功德。盡將資益所求諸願。為國為家利他滿足。然後迴施眾生迴嚴淨土。迴向實際迴求無上菩提。願共有情速至彼岸。 次結前結界印誦前真言三遍左轉。即成解界。 次結前三部印誦前真言三遍皆以大拇指向外撥之。即成發遣。聖眾各歸本土。行者作禮而去。如常經行受持讀誦大乘。勿散動也
娜謨(此云歸命)囉怛曩(二合此云寶)怛囉(二合)夜(引)耶(此云三。 順此方言。歸命三寶。謂由持經。誦陀羅尼者。密語乃云歸命三寶。何故須歸耶。謂梵本金剛頂瑜伽經云。歸依佛故。即得諸佛五菩薩等一切菩薩。與無量眷屬皆來加護。 謂諸菩薩尊敬菩提心。見發菩提心歸依佛者。常加護故。歸依法者。即得帝釋并諸眷屬。四天王天皆來加護。 謂由帝釋往因危難。得般若法加護獲益故。常尊敬歸依僧者。即得色究竟天五淨居等。并諸眷屬皆來加護。 謂諸菩薩及聲聞僧。多居彼天住現法樂故。常尊敬) 怛他 (引) 蘗多野 (此云如來)囉訶(二合)諦(此云應供。亦云害怨。亦云不生)三藐(此云正)三沒馱(引)野 (此云等覺。順此方言。歸命聖者遍照如來應供正等覺)娜莫(此云歸命)阿(引)哩野(二合此云聖者)三滿多(此云遍。亦云普。亦云等)跋捺囉(此云賢)野(依聲明法。八轉聲中第四為聲。為彼作禮。故名為也。下諸野字。皆准此釋。謂此菩薩說三密門廣明行願。若有諸佛不修三密門。不普賢行願。得成佛者無有是處。若成佛已。於三密門普賢行願。有休息者無有是處。故歸命也) 冒地薩怛[口*縛](二合)野〈舊云菩提。今云冒地。舊云薩埵。今云薩怛縛二合於上五字此方語略。略彼三字。但云菩薩) 摩訶薩怛[口*縛](二合引)野(此云大勇猛者)摩訶迦嚕抳迦(引)野(此云大悲者。順此方言。歸命聖者普賢菩薩大勇猛大悲者。由歸此故即得十方諸佛菩薩悉皆加護。諸佛菩薩修三密門。行普賢行。證得勝果。故常尊敬) 怛汝也他(引此云所謂。古云即說)[打-丁+只]穰那(此云智)缽囉(二合)汝 (引)閉(此云燈。由此智燈破諸闇故。瑜伽釋云。以無所得智為方便無智無得即成般若波羅蜜多智燈。普照一切法界。無分別故) 惡(梵本此是阿字。此翻為無。隨文便作惡字呼)乞叉(二合)也(此翻云盡) 句(引)勢(此翻為藏無盡藏也。瑜伽釋云。阿字為種子。阿字者詮一切法本不生故。然此阿字是一切字母。能生一切字。若得阿字門瑜伽相應。則得諸佛無盡法藏。則悟一切法本不生。由如虛空。一相清淨平等無二。即成無分別智) 缽囉(二合)底婆(引)娜(此云辯才)[口*縛]底(此云具也。順此方言。具辯才也。瑜伽釋云。缽囉二合字為種子。缽囉二合字者。詮般若波羅蜜多無所得也。由證諸法本來不生故。獲諸佛無盡法藏。於後得智得四無礙解辯說自在故) 薩[口*縛](此云一切)沒馱(此云覺者)[口*縛]路(引)枳諦〈 此云所觀察。即一切佛所觀實相也。瑜伽釋云。薩字為種子。薩字者。詮一切法平等義也。瑜伽者。能緣所緣。悉皆平等。智證真理入法駃流。即同無邊一切佛所觀察故〉 瑜(引) [言*我]〈此云相應〉跛哩汝澀跛〈二合〉[寧*頁] 〈此云圓成。順此方言。圓成相應也。瑜伽釋云。瑜字為種子。瑜字者。詮一切乘無 所得也。觀智相應證圓成理。即於諸乘教理行果。 悉皆證得一真法性〉 儼避(引)囉(此云甚深)努囉[口*縛][言*我](引)係〈此云難測。謂前圓成甚深難測也。瑜伽釋云。儼字為種子。儼字者。詮真如法無來無去。性離言詮。唯自覺聖智離相而證) 冒(引)地質多(此云覺心)散惹(引)曩汝 (此云能生。順此方言。即前三世圓成能生菩提心。瑜伽釋云。冒字為種子。冒字者。詮一切法無縛義也。若能知自身中菩提之心。自性成就三世平等。猶如虛空離一切相。即能了知一切有情心。及諸佛心皆如自心。本來清淨。則起大悲深生矜愍。種種方便。令諸有情離苦解脫。得至究竟無縛無解。是為廣大菩提心也) 薩[口*縛](引)毘曬迦(引此云一切灌灑)毘色訖諦〈二合此云所灌。會意翻云。以灌頂法而灌其頂灌頂法者。彼經有五。所謂寶冠印契及水。光明名號而灌頂也。瑜伽釋云。薩字為種子。薩字者。詮一切法無染著義 。由觀自他及諸佛心同一真如。得同體悲。是故獲得不染不著。則得。十方一切諸佛。法雨灌頂獲勝地也。謂十地中地地。皆得勝上灌頂三業加持於無量修多羅演說自在) 達磨(此云法)娑[言*我]囉 (此云海)三步諦 (此云出生順此方言。謂從法海出生無礙解脫。無斷盡故。瑜伽釋云。達字為種子。達字者。詮一切法。染淨二體。皆不可得。以正體智斷本識中俱生智障。則成法海。流出教法。廣利樂故) 阿(去聲短呼)暮(引)伽(此云無間斷。古譯云不空者謬也) 室囉(二合)[口*縛]儜〈此云聞也順此方言。於諸佛所無間聽聞。瑜珈釋云。今依聲論釋。無間者。阿字為種子。阿字者詮一切法本來寂靜本來涅槃。由證此法。遍周法界諸佛剎土大集會中。於諸佛前所聞教法。悉皆憶持永不忘故〉 摩訶(引此云大)三漫多(此云普)跋捺囉(二合此云賢)步彌(此云地)涅哩(二合引)諦(此云出生。順此方言。從前諸地所修行願。能出生此大普賢地。即十地後等覺地也。然瑜珈中。從凡至聖總為四地。一勝解行地。通目地前。二普賢行願地。通目十地三大普賢地。即等覺地。四普照曜地。即成正覺地。依彼釋者。摩字為種子。摩字者。詮一切法我法空故。謂瑜珈者斷微細障。證我法空。即超出此大普賢地。證普照曜。成等正覺。福智莊嚴。受用法身俱圓滿故) 尾野(二合)羯囉拏(此云授記)跛哩缽囉(二合)跛儜 (此云獲得。順此方言。獲得授記。即是先得受記今獲滿足也。瑜伽釋云。尾野二合字為種子。尾野二合字者。詮一切法畢竟不可得。由果圓滿。究竟證得一切諸法自性寂靜自性涅槃。能證所證。皆同一性。不增不減。常圓滿故) 薩[口*縛]悉馱( 此云成就人即是十地諸菩薩也)娜麼塞訖哩(二合)諦( 此云作禮。禮有二義。一者禮彼般若之法。二者禮彼成正覺人。具此二義故十地者之所作禮也。瑜伽譯云。薩字為種子。薩字者。詮生滅義。於薩字中有阿字。詮無生義。然果位中由證阿字。不生不滅體常堅固。猶若金剛勝用自在。即能普現無邊應化。種種利樂。示有生滅實無生滅故) 薩[口*縛](此言一切)冒(引)地薩怛[口*縛](二合此云菩薩)散惹曩汝 ( 此云出生。順此方言。出生一切菩薩也。瑜伽釋云。薩字為種子。薩字者。詮一切法無等義也。由觀此字。心與真如平等一相清淨。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出生一切菩薩地故) 婆[言*我][口*縛]底(敵對翻云。具福智者。會意釋云世尊)沒馱(此云覺)麼(引)諦(此云母。順此方言。佛世尊母。婆伽梵者男聲呼也。 婆[言*我][口*縛] 底者女聲呼也。二俱會意釋云世尊。若依聲明敵對譯者。婆伽云破。梵翻為能。能破四魔名婆伽梵。又云薄阿梵。依聲明論分字釋云。薄名為破。阿名無生。梵名為證。智能證阿名為阿梵。由阿梵故。能破煩惱。 故佛世尊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增不減。具如是德名薄阿梵。又云薄伽梵薄伽云福智。梵名為具。會意釋云。由具福智。莊嚴滿足。名薄伽梵。亦是男聲。 瑜伽釋云。婆字為種子。婆字者。詮一切法有不可得。由心染故有生死。由心淨故有涅槃。彼二離心俱不可得。謂由般若為生了因。即能出生一切諸佛。故名為母。上十六句。如瑜伽經中。亦為普賢菩薩十六行也) 阿囉嬭迦囉嬭阿囉拏迦羅嬭〈然此十二字。明三祕密。三業清淨阿字名者。詮一切法本來不生。由知一切法本來不生故。悟一切法離塵。囉字門者。詮一切法離塵義也。由知一切法離塵故。即悟一切法無諍。嬭字門者。詮一切法無諍義也。由知一切法無諍故。即悟一切法無造作。 迦字門者。詮一切法無造作。由知一切法無造作故即悟一切法清淨。 羅字門者。詮一切法清淨。由知一切法清淨故。即悟一切法無諍。 嬭字門者。詮一切法無諍。由知一切法無諍故。即悟一切法本來寂靜。 阿字門者。詮一切法本來寂靜。由知一切法本來寂靜故。即悟一切法無垢。 囉字門者。詮一切法無垢。由知一切法無垢故。即悟一切法無諍。 孥字門者。詮一切法無諍。由知一切法無諍故。即悟一切法無造作。 迦字門者。詮一切法無造作。由知一切法無造作故。即悟無分別智。 囉字門者。詮一切法無分別。由知一切法無分別故。即悟一切法無動。 嬭字門者。詮一切法無動。由知一切法無動故。即證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無道也 摩訶(引此云大)缽囉(二合)枳穰(二合此云極智)播(引)囉弭諦〈依聲明論分句。釋云播藍伊上聲多。伊多者。此岸也。播藍者。彼岸也。乘大極智。離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得無住處大般涅槃也) 娑[口*縛](二合引)訶〈此云成就義。亦云吉祥義。亦云圓寂義。亦云息 今依無住義。即是無住涅槃。依此涅槃盡未來際。利樂有情無盡期故。此上凡言種子者。是引生義攝持義。具如十字合成一句。以初一字而為種子。下之九字所有觀智。依初引生攝入初字。由此而言。若知一法即知一切法。若知一法空即知一切法空。能於一字專注觀察修諸行願。一切行願皆得圓滿)
若行者能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修瑜伽觀智者。於此陀羅尼從初至末所有文字。一一句一一字思惟觀察。於自心中清淨圓明大圓鏡上。想一金輪。外第一重有十六輻。次第右旋想十六句。分明顯現。次第二重有十二輻。想十二字右旋安布。次第三重布列十字。於十字中有一地字。此中意者。攝前長行乃至諸會大般若等。為十六句。攝十六句為十二字。攝十二字為其十字。攝彼十字歸于一字。從廣至略漸減漸深。一字現前周于法界。性相平等至究竟故。 然修行者觀諸梵字。了了分明周而復始。若心專注於諸文字屈曲次第。心不異緣即成定品。觀所詮理即成慧品。二法雙運任運現前通達無礙。念念銷滅一切業障報障煩惱障。身心轉依皆得自在。獲諸神通至究竟位。三身具矣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