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臂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召請缽天說事分第八


         復次若欲召請缽天來下說事者。彼缽天下處而有數種。所謂手指銅

     鏡清水火聚。平正地琉璃地。燈焰童子虛空中。及諸供養器等處。皆是

     缽天下處。若有行人請得來已。於前所說下處。自說天上人間過去未來

     現在。乃至具說超越三世善惡等事。


         若是行人請召之時。不依儀則於法有闕。或所誦真言文字訛略。或

     是闕剩又或不具正信。不讀大乘經法。或不陳供養。設有供養隨於處所

     不求清淨之地。或時童子頭面眼目或手或足。及諸身分無端嚴相。若如

     是者彼諸行人。雖復勤勞而缽天不下。非唯召請不來。而亦返得不吉祥

     事。若持誦行人欲作請召缽天者。當須修先行法。先行法者。謂先持誦

     缽天真言。一洛叉遍或三洛叉遍。然後取白月吉祥之日其日不食。求淨

     土衢摩夷等相和。塗地作壇如牛皮量。此是下缽天處。若欲於童子下者

     。即將童子澡浴清淨。著新白衣與授八戒。內外清淨訖。坐壇中心面西

     而坐。以香花等而為供養。


         行人自亦於壇內。布吉祥草面東而坐。誦本天真言一心祈請定獲成

     就。若欲令於鏡中下者。先取好鏡圓滿無損缺者。用淨灰揩拭七遍。或

     八遍或十遍。令其瑩淨安壇中心。缽天若下即於鏡中現世出世之事。若

     欲令於指上下者。即先用紫礦水洗染大指。後用香油塗摩。彼缽天乃下

     。若欲令於水中下者。即取新水仍須濾過添於瓶內。缽天乃下於中現事

     。若欲令於空地及諸尊像前。燈焰火聚處下者。即先持誦真言加持淨水

     灑之缽天即下。


         若於如上之處請得下已。即奉種種香花而為供養。令缽天歡喜。天

     歡喜已乃於夢中說善惡等事。若或具修諸法而天不下者。當更發大慈大

     悲利樂之心。一日不食復受八戒。於殊妙尊像前或舍利塔前。布吉祥草

     端身正坐。不動不搖一心專注。持誦本部母或本部主真言。一洛叉遍或

     二洛叉遍。得數滿已再作此法。


         當誦忿怒王真言。及呼我唵字者。至於枯木亦可令入。何況人處。

     若欲令於童子處下者。當先求取童兒十人或童女十人。如數不足或八或

     六或四或二並通。須年十歲或十二歲。又須是身相圓滿遍身血脈。及諸

     骨節悉皆不現。膚色鮮白頭頂端正。髮黑光潤面如滿月。眼目修長牙齒

     齊密。手臂纖長傭圓可愛。兩乳隆起身毛右旋。心復之間有三約文。臍

     深平正腰細端直。乃至股肱膝[月*耑]踝指及跟。諸相端嚴悉皆具足。

     人所見者愛樂不捨。


         若得如是童子或童女。即取白月八日或十四日。或十五日或別吉祥

     日。即先令澡浴清淨著新白衣。或著真珠之衣而為莊嚴。嚴飾畢已仍與

     授八戒訖。將於壇中面東而坐。行人其日自亦不食。澡浴清淨著新白衣

     。具種種香花花鬘塗香燒香燃燈。及上妙種種飲食。供養本尊及護八方

     天神。又別置供養。奉獻天人阿修羅及潛行鬼類。


         如是作已持誦行人。復以妙花。散彼童子。然後手執香爐念缽天真

     言。其真言首當先呼吽字。中間復加屹哩(二合)訶拏(二合)之句。至此

     以花投於童子。又呼阿鼻含字(三遍)又呼乞澀(二合)缽囉(二合)如是誦

     者。彼缽天須臾即來入童子身。亦須審知其相。若是來者其童子顏容熙

     怡。目視不瞬無出入息。即知是其缽天來已。便可燒香及獻閼伽。心中

     當須憶念最勝明王真言。禮拜供養然可請問。尊是何天勞屈至此。我今

     於自於他。有所疑事願為速說。仍須速問不得遲疑。而彼缽天一一皆說

     。多說三世善惡之事。若苦若樂得利失利種種之事一一皆說。如是說已

     宜應信受勿生疑惑。所問事畢速須依法供養。勞謝發遣請還本位。


         復次缽天自身來下。當有證驗。可知彼天作童子相兩目圓瑩。於黑

     睛外微有赤色。面首端正顏容熙怡。視物不瞬無出入息。有意氣大人之

     相。若如是者是真缽天來下。若是障魔來下者。其狀亦如童子無出入息

     。顏容醜惡眼圓多赤。作瞋怒相張口怖畏。若睹是相當知是魔。羅剎及

     龍潛行鬼類。既審知已速須作法除遣。持誦行人即於壇所。讀誦吉祥伽

     陀或大力明王經。及三摩惹經及穢跡忿怒明王真言。乃至大乘諸陀羅尼

     而發遣之。


         如是不去當誦師子座真言。用阿里迦木及波羅舍木為柴。[塭-土+

     木]酥蜜酪并稻穀花或胡麻等。護摩百遍。然後誦忿怒軍拏利真言護摩

     。三遍或七遍。彼障魔更不敢住自然退去。諸有智者。當須解了如是之

     法一一修行。若為是事勿令辛勤無所靈應。


                    妙臂菩薩所問經說諸遮難分第九


         復次妙臂菩薩問金剛手言。行人修行持誦有何罪障不獲悉地願為宣

     說。當令未來諸修行人一一了知。於諸修行而無疑惑爾時金剛手菩薩告

     妙臂菩薩言。妙臂若有行人。於過去世乃至今生。於身口意不能善護造

     諸重罪。是故修行法難成就。所謂殺阿羅漢及殺父母破和合僧。以瞋怒

     心出佛身血。及毀壞佛塔或殺菩薩。或強以不淨行污阿羅漢母或使人或

     自作逼奪三寶財物。如是之過。佛說此為五無間罪。若有是過於法難成

     。何以故以此重罪。當墮地獄受苦一劫。乃平先罪方得出離。


         故說此人雖復勤苦。以業障故於諸真言終不成就。又復於諸如來所

     說經法。以其瞋心或火燒。或水溺或方便毀壞。或謗法身或殺持戒僧尼

     。或無故殺持戒男子女人。或以瞋心縱火焚燒伽藍。若有此罪雖復勤勞

     亦不成就。若或於佛法僧。所興損害心不限多少。我今說彼受報少分。

     如是之人當墮無間地獄。畢是罪報復生人間。


         以餘業故設得人身生貧賤種。或遇善友勸發無上菩提之心。後又不

     定返卻歸依外道天等。彼外道天雖見歸依。亦復不喜返生瞋害。若此之

     人持誦修行終不成就。若復有人從初發起無上菩提之心。從是之後諸天

     。及人宜應供養。何以故彼人即是荷擔一切有情。能於有情施無畏故。

     乃至於三寶種能繼嗣故。是以不應返禮諸天。又復不得作猛害之過及殺

     仙人。又復不應於真言明互相破壞。又或以瞋心故不供養真言明主。又

     或乃至以足踐蓮花及諸印契。又或無故手折草木之類。又復禮拜諸惡藥

     叉之類。或喫供養殘食及供養鬼神殘食。或喫棄地之食。又或於畜生女

     行不淨事。或與女人於伽藍清淨之處行不淨事。或以禁咒或用藥力害諸

     蛇蟲。或乘象馬牛驢。欲令急速強鞭支之。又於病患之人及苦難之人。

     不發慈悲救濟之心。如是等人於真言明終不成就。


         復次行人譬如虛空不可量度。若復有人於三寶所而行損害。後感其

     報不可度量亦復如是。又復行人曾以羅網傷害有情。畜養貓兒捉殺蟲鼠

     。乃至籠禁鸚鵡飛禽之類。如是之人不得成就。又不得受用供養佛物。

     又不得禮拜大自在天。及日天月天火天那羅延天。設使遭其苦難亦不應

     禮拜。彼諸天等所有教法不應持誦亦不應供養行彼法人。於彼等法不瞋

     不喜。亦不隨喜彼法儀則。或有財寶欲行惠施者。即先發大慈悲心。先

     當禮拜一切諸佛。次禮菩薩緣覺聲聞之眾。何以故彼菩薩等。如月初生

     已超眾曜。後漸圓滿明照世間。彼菩薩等亦復如是。雖在地位終當取證

     無上菩提。是故應須禮拜如是之眾。


         又菩薩等乃是荷負一切有情之者。所有發大慈悲欲救濟者。宜應先

     禮此菩薩等。又復世間有可愍者。愚癡下劣有情。於菩薩等不肯禮拜。

     彼菩薩等具大精進神通難測。行人若不禮拜。非只所持誦法不獲成就。

     亦乃輕於諸佛。何以故譬如世間一切果實從花而得。花喻菩薩果喻菩提

     。是故行人宜應信禮。


         若有菩薩為利益故。於貪欲者示現行欲。乃至於善人惡人實無愛憎

     之心。以慈悲故方便讚毀。云何行人於菩薩等不生信禮。彼諸菩薩或復

     示以種種真言明主之相。為欲隨願滿足有情之心。是故應須信禮一切真

     言明主之師。


                  妙臂菩薩所問經說勝道分第十


         復次持誦行人。於所修行勿生疑念。當以八正道常為資持。行此道

     者於真言行定獲悉地。又復當來常生天上人間勝妙之處。過去諸佛修行

     此道得成正覺。現在未來諸佛世尊亦復如是。以身口意所修功德。常依

     佛言不生疲勞。如是修行名為正業。以其飲食湯藥衣服臥具。諸所受用

     不生愛著是名正命。於自於他不讚不毀。遠離瞋恚如避火聚。又如猛虎

     見火驚怖。懼諸過咎常令如此是名正行。不學占相男女吉凶等事。不學

     天文地理陰陽之法。乃至降龍及調象馬。書算弧矢之藝。能遠斯過是名

     正分別。不應往觀鬥象馬牛羊雞鶴飛禽之類。及諸男子相撲之戲。能離

     斯過是名正念。乃至不應言說王法國政。


         及地方論兵戰相持之事。婬坊婬女耽著之論。亦不談說謎語。亦不

     談說往昔所經之事。乃至世間一切無益文字言論等事。持誦行人當須遠

     離如是種種之過。又若持誦求悉地者。至成就間。不應時入城廓村落塔

     廟伽藍。及外道所居神祠宮觀。如是之處皆不應往。若為持誦事不獲免

     。當於如上之處隨求一處清淨勝地。或即別求山間或是池側。成就空舍

     或故神祠。或樹下或河岸。乃至山泉之側。離諸喧雜無人之處專心持誦

     。又復一年之內。唯除三月夏安居時不行餘外。若春雨時并及餘時。隨

     意遊處山林泉池。乃至如上一切勝處專心持誦。行人若是修先行法誦數

     雖滿。夏安居時不得作成就之法。


         譬如苾芻夏安居時。一切不作安坐寂靜。持誦行人亦復如是。唯於

     持誦不得間斷。夏滿之後如法護身方作成就復次欲求悉地者。持誦數滿

     須作護摩。作護摩爐亦有數種。所謂蓮花相團圓相。三角相四方相。如

     是四種所用不同。並須虔心製造當令如法。欲作爐者先求淨土及衢摩夷

     。相和作泥泥爐。爐須有脣極令牢固。亦須四面作基陛相。為供養聖賢

     之位。若作善事及求財寶。乃至息災及愛重法者。須作圓爐。若為求一

     切事。至於童女給侍之類。須作蓮花爐。


         若為調伏諸龍及一切鬼類。或令火燒或令苦痛者。須作四方爐。若

     為作惡法欲令冤家心生怖畏。馳走遠避不敢來近者。須作三角爐。所造

     爐並須如法依儀製作。訖於爐四面遍敷吉祥草。應是護摩之物。並須安

     置爐外基下。有衢摩夷塗處。然後於彼爐邊散種種花。塗香燒香諸飲食

     等。供養三寶及本部大金剛族。明主真言主等。供養訖然後於爐內生火

     。其火不得口吹。用扇子扇火。得火著已。先用稻花或用胡麻與酥相和

     。誦本部明主真言。一誦一擲或七遍或八遍。乃至或二十遍擲於火中。

     此名護摩供養明主。供養訖。


         然後依法護摩以求悉地。行人先自擁護。用忿怒軍拏利真言。咒吉

     祥草或七遍或八遍或二十遍。結作絡腋護身訖。然後敷吉祥草面東而坐

     。將酥蜜酪和白芥子。器內盛之以所用柴[塭-土+木]兩頭誦本尊真言擲

     於火中一誦一擲。火初盛著先觀火焰。知其吉祥及不吉祥之相。其火若

     是不扇自然而著。又得大熾無煙。


         復無燠聲焰峰眾起。一向右旋如日昭然無諸障蔽。其色如金或如珊

     瑚。或廣或長相狀多異。或如虹霓或如電閃。或如孔雀尾或如蓮花朵。

     或如護摩杓或如金剛杵。或如三叉或如橫刀。或如幢幡或如瓶螺。或如

     拂或如車。又或如諸樂器鼓笛等聲。至於香氣亦如燒酥。若得如是種種

     吉祥之相。當知速獲廣大悉地。


         又復其火初便難著。雖著多煙。其焰不能廣大熾盛。漸?微劣以至

     燼滅。設得不滅與煙相兼無紅赤色。又如日輪在於雲中不能明顯。或得

     火焰上騰。即作牛頭之狀或如驢馬之狀。或即大燠迸燒行人。或即火氣

     如燒死屍。行人若是得此相狀了知不吉。所求悉地定不成就。行人便須

     再以稻花白芥子酥蜜相和。即誦赤身大力明王真言。及穢跡忿怒明王真

     言等作護摩。前不吉祥相自然不現一切消滅。


         又復行人不應以刀剃三處毛。亦不應用藥塗落。亦不應以手拔棄。

     譬如有人手持利刃。若無智慧速當自損。若人持誦不依儀法。非唯法不

     成就。亦當別招自損。若是行人持誦修行不依儀則。或不持戒或不清淨

     。彼大明主終不瞋害。所有明主侍從眷屬。見其過故便即損害復次持誦

     行人。若欲持誦速悉地者。所有儀法不得纖毫闕犯。使諸魔障而得其便

     。當須隨力辦種種飲食香花果子等。當祭天阿修羅藥叉。及龍揭路荼揭

     吒布單曩乾闥婆部多一切諸鬼魅等。以祈擁護不為障難。備祭食已。即

     須虔心一一呼名。啟請願各降臨。受於供養助成悉地。即誦此啟請真言

     真言曰


     禰(引)[口*縛](引)阿酥囉(引)夜叉部[外/曰]缽(引)悉馱(引哆(引)叉

     也(二合)酥波囉拏(二合引)羯吒布怛曩(引)室左(二合)巘達里[口*縛]

     (二合)囉剎仡囉(二合)賀惹多野室左(二合)曳(引)計(引)唧部冒(引)

     尾曩扇帝禰尾也(二合) [仁-二+爾]也(二合)悉帶(二合引)迦惹努必里

     (二合)體尾多隸(引)憾訖里(二合)怛[口*縛](二合引)拏隸尾惹拏(二

     合引)波夜(引)弭旦(引)睹補怛囉(二合)捺嬭(引)娑賀部里(二合)怛也

     (二合)僧契(引)酥嚕(二合)怛[口*縛](二合引)伊賀演(引)睹阿努[言

      *我]囉(二合)賀(引)囉探(二合)喻弭不里(二合)瑟致(二合引)[仁-二

      +爾]挽帝部哆(引)曳(引)難那[仁-二+爾](引)曳(引)左酥囉(引)羅曳

     (引)數曳(引)冒(引)那夜(引)悉帝(二合引)囉滿禰里(引)數曩[言*我]

     里(引)數薩里吠(二合引)數唧曳(引) [口*縛]扇帝娑里醋薩里[口*縛]

     (二合引)酥左僧[言*我]彌(引)數囉怛曩(二合引)羅曳(引)左(引)閉訖

     里(二合)多(引)地[口*縛](引)娑(引)[口*縛](引)閉多拏(引)詣(引)

     左波羅[口*縛](二合)隸(引)數俱吠數濕[口*縛](二合)部里(二合)數

     左[仁-二+爾]里惹(二合引)里(引)數曳(引)[言*我]囉(二合引)摩具(

     引)世(引)布囉迦(引)曩[仁-二+爾](引)[口*縛](引)輸[仁-二+爾]也

     (二合引)羅閉(引)禰(引)[口*縛][言*我]里(二合)呬(引)數曳(引)左

     尾賀(引)囉唧(引)怛也(二合)[口*縛]娑他(引)室囉(二合)彌(引)數摩

     滯(引)數舍(引)羅(引)左供惹囉(引)赧(引)曳(引)部部里(二合)哆(引

     )唧多[言*我]里(二合)呬(引)數扇帝囉他也(二合)酥尾體數左左怛[口

      *縛](二合)里數曳(引)再迦沒里(二合)剎(引)數摩賀(引)缽體(引)數 

     摩賀(引)舍摩(二合)舍(引)[仁-二+爾](引)數摩賀(引)[口*縛][仁-+

     二爾](引)數僧呬(引)怛里娑(二合)乞叉(二合引)尾喻(二合)史哆(引

     )酥曳左[口*縛]扇帝具(引)囉酥摩賀(引)吒尾酥禰尾(二合)閉(引)數

     禰尾曳(二合引)數訖里(二合)哆(引)羅夜(引)室左(二合)禰(引)嚕(引

     )舍摩(二合)舍(引)[仁-二+爾](引)[仁-二+爾][口*縛]扇帝曳(引)左

     訶哩(二合)瑟吒(二合引)缽囉(二合)娑怛曩(二合引)娑囉(二合)惹巘

     馱摩(引)羅焰(二合)度波末鄰禰波努帝左婆訖怛也(二合引)睹里(二合

     )恨赧(二合)凍部[外/曰]睹閉挽睹再[鍐-凶+(鬯-匕)]伊難左迦里摩

     (二合)娑頗楞祖產睹[目*壹][鍐-凶+(鬯-匕)]睹訖里 (二合)怛[口*縛

     ](二合引)[言*我]囉(二合)賀布惹喃睹禰[言*我]里左(二合)曩怛吠(

     二合引)迦摩曩(引)睹俱里也(二合)印捺囉(二合引)睹[口*縛]日哩(二

     合)娑賀部多僧契(引)伊[牟*含]睹[言*我]里(二合)恨赧(二合)睹末鄰

     [仁-二+爾]悉里(二合)瑟吒(二合引)阿詣[仁-二+爾](二合)里也(二合

     )冒(引)乃(引)里帝部缽帝室左(二合)阿[鍐-凶+(鬯-匕)](引)波底里

     [口*縛](二合引)喻[口*縛]曩(引)地[口*縛]室左(二合)伊舍(引)曩部

     哆(引)地缽帝室左(二合)禰(引)冒(引)烏里嘆(二合)睹贊捺囉(二合引

      )里迦(二合)閉哆(引)摩賀室 左(二合)禰(引)[口*縛](引)三摩娑哆(

     二合引)部尾曳(引)左曩(引)[言*我](引)馱囉(引)玉呬也(二合)[言*

     我]嬭(引)娑彌(引)哆(引)缽羅(二合)底缽囉(二合)底怛吠(二合)曩

      [仁-二+爾]吠(引)那難睹娑[口*縛](二合)迦娑[口*縛](二合)迦(引)

     歲(引)[口*縛]禰舍睹睹瑟吒(二合引)娑[口*縛]羅(引)娑賽(引)[仁

      -二+爾]也(二合引)娑補怛羅(二合)那(引)里(引)娑[口*縛](二合)

     惹乃(引)娑彌(引)哆(引)度波末鄰補瑟波(二合)尾隸(引)波難左部

      [外/曰]睹惹也(二合)伽覽(二合)睹閉挽睹再[鍐-凶+(鬯-匕)]昧(引)

     怛囉焰(二合引)彌劍(引)悉弟彌[牟*含](引)禰扇睹[目*壹][鍐-凶+

     (鬯-匕)]睹藥薩里[口*縛](二合)[仁-二+爾]拏(引)左囉(引)赧(引)

     迦嚕(引)怛也(二合)惹娑覽(二合)末鄰迦里摩(二合)迦(引)里焰(

     二合)
              

                          妙臂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