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教義彙集
密教信仰的本質 密教的信仰是多神論或一神論或無神論? 一些密教入門書中常云密教是泛神教,但與吾所認識的密教觀不同,故提出問題問諸先進。吾所認識的密教觀乃由「緣起性空」理論而來。因緣起性空故,而由緣起空者吾云之為一神教思想,由緣起有者吾云之為多神教思想,由性空故吾云之為無神教思想。但無論以何眼光看待密教,終究要了知其皆吾人自性之密號,不然何以能自在。所以,吾認為學密者之重要課題即是要去探究密教本質精神,不然人云亦云,終至不知所云,無己見地。因為密教修行乃以正見為依憑,因此了解密教本質有助實修。 吾認為此由執(多神),到無執(一神),到自在(無神)的密教修行型態之密教觀,和古代禪師一下禮佛(多神),一下如佛(一神) ,一下劈佛(無神)的實修智慧相同。唯有以實修智為依憑,才能篤定明了所學為何物。就因如是因緣,故吾希望有心學密之人來共勉共勵,誠如西藏密宗辯經「降伏障礙,提昇智慧。」之精神一般。
日奎: 而若就實修境界而言,顯教就闕而不書,只能證到見淨菩提相(即常途云之見性)的境界,再近一步深入具體之境界描述就無法分別指陳了。因此在佛性論中云:八地以上的境界皆同,即是此理。 在真言密教的觀念認為顯教至極十地以上,方是真言密教初地(在顯教十地後另有密教十地),也就是說歷經顯教十地以後,才是初入真言密教之地前(初地)。因此,密教高祖弘法大師認為密教的世界是見性以後修持的世界。故五秘密儀軌云:其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從此以後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地現生證得初地,然後再漸次昇進。以明白開示超越顯教十地,然後證真言密教初地。在顯教常途之說法是真言初地己是佛位極果,但在真言宗而言,尚是佛果之初地。 但是若依以上真言宗之說法,或許很多人會產生疑惑云:汝說真言宗是如是殊勝,怎麼汝教中所傳門人仍然與彼顯教無甚差異?難道一定要先修顯教再入真言密教嗎?不是也有很多人一生只修真言密教,而其程度也未如汝等真言密教所言如此啊? 故吾認為直修真言密教之行人,若基礎方面夠紮實,見淨菩提心相之位時能契入真言密教的法海世界。但在未見性前雖是修真言密教儀軌,在本質上仍是等同在修顯教,此乃因心未悟的緣故。所以,不要說我修真言密教就比顯教優越喔,但若真是見淨菩提心了,當下所修的真言密儀就真正是在修真言宗啊!
顯教遮情教心不許佛色相功德,所以釋佛顯經之教多呵責實有關色身事相等事,如金剛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圓覺經云:生死與涅槃凡夫及法佛同為空花幻化之相。如是等經多在呵責不可見微妙常住功德事相等事。所以,釋佛成道四十多年多說空教,於顯教並未顯說佛內證三身、四德真實功德常住法身等事。為何會如此呢? 因為未實證清淨無為之理,未斷盡生死妄執前,若進一步聽聞法佛內證三密、四曼荼羅真實功德常住不變義者,恐其會引發無始以來無明習性,反而生執相著相之心而不能解脫。因此顯教中不談色相功德諸事,為遺除執著佛色身等事相,故云生死妄想及菩提涅槃等皆如空花。(顯密差別之一)
顯教至極的境界,一念心中即具三諦或云一道無為之境界,乃至佛之境界不可不可說之論等息諸戲論寂滅絕離之境界,在真言密教則被視入道初門。其理為何? 顯教修行菩薩證寂然境界理時,依實相發展之理則必然會更進一步趣向真言密教之證量世界,如是進入彼世界後方知尚有餘門非是至極。所以,金剛界軌說真言行者觀想身證十地住於如是實際境界時,諸如來彈指驚覺而告之云:善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喻三昧,薩般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為滿足,應再發大悲心深入修證之。此處一道清淨金剛喻三昧即是顯教至極的境界。 故顯教諸經雖有論及真言密教境界,如法華及華嚴等經所云之境界,但此尚只是教門理論而己非是實修的方法,並無實修實證之行人。所以,真言密教方說佛果內證十地境界等覺菩薩尚不能進入其室,何況其餘呢?所以才要蒙佛彈指驚覺始入彼境界。 真言密教的境界要以清淨無為中道一實之理為基礎,進一步實修契入才能除去所有執障,如是每證理一分即如實見三密曼荼羅的內證實德一分,而了知有三密曼荼羅的無量功德,終至證入三密曼荼羅的內證實德之境界。所以真言密教云顯教至極的境界在真言密教則被視入道初門。是故密續記載云: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金剛定時,諸佛同時告言,當於鼻端想淨月輪,於月輪上做唵字觀,做是觀己於後夜得成阿耨菩提。(顯密差別之一)
就真理而論,諸法實相是通有相、無相,是故顯教不許實相中有相等事,是有所偏頗的。真言密教不僅重視無相,亦同等地重視有相。所以,真言密教云聲字即實相。法佛三密及諸尊等有相諸法亦為實相。六大即法界體性,故六大亦為實相。阿字本不生是界體,故知阿字法界體亦通有相。 真言密教不若顯教避談有相等諸事,反而因為眾生根鈍而迷於二諦,不知即俗即真、真理圓融之理,故而積極地引用諸事相法以引導眾生,即以法佛內證三密功德加持世間文字、語言等,令成真言實義之象徵表達,引導眾生契入自性。 其實,真俗二諦之分別在心。凡夫見相即謂之俗諦,而聖者見相則謂為真諦。所以,在真言密教而言,於空性中所見之諸尊莊嚴法相、寶樓閣淨土、幢幡飄搖等諸相皆是法身實義。故真言密教理事圓融不二、即俗即真、當相即道之特色確實超越了顯教唯執無相空性為真諦之見地。(顯密差別之一)
顯密十地 大日經疏云:華嚴十地經一一名言皆需作淺深二種解釋。所以,所謂的「十地」有淺深二種。
二、將深秘之十地看作是真言宗實修實證之十地位,屬於佛果之位。深秘十地則是斷三妄執之果位,故為因位十地(顯教十地)之後,所別立之十地果位。 若就真言宗之秘釋則尚有各地皆有十地之說。即顯教聲聞有聲聞之十地,緣覺有緣覺之十地………….乃至真言密教初地至十地尚有十地等說法
密教精神的表達 密教精神是一種個我活現於全一真我的表達,若是這種密教精神的領悟只是個人主觀內在的經驗而己,不能傳及他人並當地為一切眾生服務,也只能成就獨覺而不能成為自覺覺他圓滿的行者。所以密教行者把握了密教精神以後,就一定要向外發展展現去覺他,如是方完全契合大乘的利他精神。而密教精神的表達根據日本真言宗「密教生活與思想」一書記載有下列七種方式:
乃密教精神具體表現之語言故云「真言」,又具照破迷暗之意義,則叫做「明咒」。其實真言並非諸佛自造或他造,乃法爾自然存在的。 然而,悟者----能如實把握密教精神通達真言象徵者,為了要令真言行者能疾速如實體悟密教之精神,故將世間普通語言、文字給予象徵化,讓真言行者藉此真言而通達、把握密教之當體全一之實相。
手勢是密教之表達溝通的方式,它通常是以真實、具體、活潑的姿態來表現相心一如的密教的精神,所以,手勢(印)即是法界的標幟。 印有三種常見之意義,即印契、姿態及標幟三種意義。印契有如世間之印章表明真實不虛之義以表佛法真實不虛。姿態如佛之全身身姿即是一種大印,以表實相自在之姿。手結之印即是手印,以表內心本具佛德諸理趣。 在真言密教常云之手印即是指以手指曲伸合和,依各種規定所做的印相即是,手結印契是為要表達密教獨特的思想內容,讓密教行者在修持時運用手印與實相之理相應,而能契入如實地領悟密教精神的奧義。
真言密教甚深法相無法直接宣說,只能借方便之力,所以山河大地的一切事相,如劍、蓮花、月輪、五輪塔、文卷、寶珠、菩提樹等事相的象徵表達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但若諸事相沒有透過吾人主觀賦予意義,恰如泥中蓮即是泥中蓮是沒有意義的。若經過密教行者主觀意識的參與將事相給予精神化,如實地把密教實相之理趣、諸佛內證表達顯現出來,則此時之事相即成為有意義的三昧耶形了,當下它就是法界的標幟。 所以密教的三昧耶形事相若做為密教行者的觀修對相,就能導引引行者契入佛內證與之相應,而如實地掌握密教全一的精神。相反地若能證悟時,則宇宙間山河大地之萬事萬物無一不是法界三昧耶形。這就是高祖弘法師認為真言密教優於顯教的方便之處。請想一想假使有一天汝能體認山河大地之一切皆是諸佛內證之活現時,汝能忘失諸佛密意嗎? 總之,密教的事相表達即是建立在即事而真、當相即道、理事不二、心物一如等的觀念上。密教運用三昧耶形來象徵事理,就是要密教行者調合理和事的矛盾對立,期望密教行者能如實地體認諸法真諦,令行者不執於有相亦不執於無相的密教不二精神。
「寶塔」有時又稱「塔婆」或「率都婆」,弘法大師說寶塔有「鍐」一字具體化之寶塔及五輪五字標幟之五輪塔二種。 「鍐」字寶塔因梵文「鍐」種字形狀如圓塔而得名,亦名法身塔,是金剛界大日如來之三昧耶形。
「寶塔」、「塔婆」或「率都婆」具有積聚、聚集之意,亦有曼荼羅之意,是一切萬物之根源,表輪圓具足圓滿之意,是一切功德積聚之處,故其當體即是大日如來金剛永遠不壞之身。
一、六大的定義 在顯教方面很提倡「六大」皆空的思想,但在真言密教方面則從相反方面加以活用,以表現法界自性無限絕對的境地,用來象徵(諸佛)大日如來內證不可思議體驗的境界。 「五大」以地、水、火、風、空來象徵一切智門之五義,即「a字本不生,ba字離言說,ra字離塵垢,ha字離因緣,kya字等虛空。」的一切智門之五義。此象徵五大字義即是佛陀坐在菩提樹下降伏四魔成正覺的心境。以a字本不生降伏蘊魔,以ba字象徵超越語言與分別降伏天魔,以ra字離塵垢之解脫降伏煩惱魔,以ha字離因緣遠離因業降伏死魔,以kya字等虛空得到如虛空無礙平等之境地。 在真言密教不僅將「五大」視為如來內證之體驗境地,也視之為一切智智之象徵表現,而「識大」在因位為識,在果位則為智,亦象徵一切智智之境地,能降伏諸魔契入自性證得平等之正覺境地。所以「五大」之當體即是「識大」,色即心,心即色,故真言密教所強調之色心不二之一元論與顯教之強調五大為色與識大為有情有所分別色心不同的觀念,其內涵是極不相同的。 二、六大能生四曼 其實,「六大」能生萬法之證據,就是阿字門之義理所云:無相平等法身能生諸法界,能隨緣感應普現色身,隨種種諸有情所喜見而為開示如來智慧。所以,弘法大師即身成佛義中云:「六大」能生大、三昧、法、羯磨四種法身曼荼羅及欲、色及無色三種世間。 弘法大師在大日經開題中云:四種法身十界依正皆是所造之相,六大則為能造之體。此亦即明白地開示「六大」為法界之體,能生能生四種法身曼荼羅及三種世間之理趣。 三、六大為一體 四、六大圓融無礙
地、水、火、風、空之五大又稱為五輪,加上識大則為「六大」,輪具有界及曼荼羅等義。真言密教為了表達如來體驗之境地,就給交大配以形色,五大配以五輪之特殊形相顏色,即將五大賦予方、圓、三角、半月、寶珠五種形相及黃、白、紅、黑、青五種顏色,而識大則配無定形相及五彩雜色表之。其實六大只是一心不同角度之表達而己,故云六大同一體。 一、地大---- 二、水大---- 三、火大---- 四、風大---- 五、空大---- 空大以三角形與半月形合併而成之寶珠團形為其象徵,因此具有無礙通融之德性。空大配屬青色為其天空顏色之象徵,乃因青色具足眾色有如空大一切之義。
「六大」的本質是地大的堅固性、水大的圓融性、火大的能熱性、空大的空間性及識大的覺知性。 若實修「六大」法界觀時,可以讓行者實證到諸法的本質,諸法無我、無自性的境界,親睹本尊的真面目;可以親睹「五大」自然排列的次第,而了解到人類「六大」分離的次第與諸境界之變化;也可以實證「六大」調和的功能,強化人類免疫系統預防疾病之能力及對治化解我慢的相關問題,能夠生起無緣大悲平等地對待一切有情。
曼荼羅本是梵文,其翻譯有圓輪具足、壇、修行場等義。圓輪具足即表諸法具足無所缺失之義。壇即是古代將土墊高舉行祭典儀禮之台。修行場即是傳法、講授之所。 曼荼羅具有大日如來各種性德,具足五彩莊嚴之相,能產生諸清淨之曼荼羅,亦表精粹至實聚集之處,故有萬德莊嚴、能生一切及精粹聚集三種意義。 世界上一草一木都各有生存空間與特色,以其所有一切為背景,一刻不停地活現無限絕對的真精神,即是密教真精神。因此,用各種事相、種字等諸尊、形集會來象徵表現密教全一與個體之間微妙關係者,即是曼荼羅。若解此義以佛眼觀之,即知宇宙萬物全部都可以稱做曼荼羅。 在真言宗常見基本之曼荼羅有金剛界與胎藏界(金胎)兩部曼荼羅。在弘法大師即身成佛義中云曼荼羅有四種,即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等四種曼荼羅,用以表達宇宙之實相。在興然阿闍梨所著曼荼羅一書中也有陳列四十四種曼荼羅。若以曼荼羅之真義而論,更可以了解曼荼羅的種類有無無邊,然其範圍亦皆未超出金胎兩界曼荼羅。
『大日經疏』第三具緣品疏云:「今欲說曼荼羅圖位故,還約佛身上中下體,以分部類,自臍以下現生身釋迦,示同人法及二乘六趣種種類形色像威儀言音壇座各各殊異,及其眷屬展轉不同,普於八方,如曼荼羅本位,次第而住。自臍以上至咽,出現無量十住諸菩薩各持三密之身,與無量眷屬,普於八方,如曼荼羅本位,次第而住。然此中自有二重,從心以下,是持大悲萬行,十佛剎微塵諸大眷屬,從心以上是持金剛密慧,十佛剎微塵諸內眷屬,通名大心眾也。從咽以上至如來頂相,出現四智四三昧果德佛身,即此八身,亦於八方,如曼陀羅本位次第而住。」 此釋之意是臍以下為第三重,臍以上至心是第二重。心以上至咽是第一重,咽以上至頂是中胎八葉之果也。 同疏第五云:「上文所說從大日如來臍以下光明是此第三重位,自臍以上至咽所出光明為第二重位,自咽以上乃至於頂相之光為第一重位,其中胎藏即是毗盧遮那自心八葉華也。」 此釋之意是臍以上至咽是第二重,由咽以上至頂是第一重,中胎藏是遮那之內心也,故以上之釋有其不同可知。杲寶會此相違而云:「兩文各具一義,旨趣可歸一途也。謂當段意,汗栗馱心居身內故配中胎藏,以身分配外三重壇,上文為表佛果尊高,以頭頂配中胎,最上最中橫豎雖異,表示總德大旨是一也。」
『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下云:如上諸聖眾,如法一一具畫本形象,名為上曼荼羅,若單畫印契於蓮華台,上書種子梵字光燄圍燄,或但寫梵種子字者,號曰下曼荼羅。」『慈氏菩薩念誦法』下云:「若不辨上法中下亦得,若中曼荼羅畫印契,若下曼荼羅單畫蓮華台,上畫種子字,若更事急不得廣辦曼荼羅,單畫名字亦得。」『大日經疏』第十三云:「復次造壇有上中下法,若弟子財力豐瞻堪能廣辦者,師即當作畫色像之壇,為示本尊身本印之相故,若力不能辦,而作字壇,即犯秘法隱覆之罪,若觀弟子心,然資力不辦者,作字曼荼羅,即於置佛之處畫作a字,即是如來之體也。」 以上是善無畏三藏之說也。以大、三、法之三曼,如次為上中下之意也。而不單說座位之曼荼羅,若急要時單畫名字亦得也。 『一字佛頂輪王經』第五云:「如是圖畫佛形像、菩薩形像、金剛形像,乃至天龍鬼神形像,是名上壇,其中壇者,各於一一華座台上,皆以其粉,各作本佛印、作菩薩印、作金剛印、乃至諸天龍鬼神印,是等印上繞有火燄,是名中壇,其下壇者亦以五色粉作佛座位、菩薩位、金剛座位,惟作華座乃至諸天龍神鬼座位。」 此經是唐菩提流支三藏所譯也。尊形與印契與座位以為上中下之三曼荼羅,什密不立法曼歟,須仰明師口訣。
大曼荼羅 四曼相即不離 以教理言之,四種曼荼羅含攝宇宙一切無盡莊嚴之曼荼羅,其象徵所表現者即是無上菩提心之表達,故可云四種曼荼羅亦通於十界,不論凡夫或佛皆各住於其位;由於諸本位殊異其數亦無量,故有凡夫之四曼、有佛之四曼、菩薩之四曼、明王天人四曼之等等,其各個皆以自己之本位之立場去活現表達全一的無上菩提心,彼此各住本位互不相妨。譬如千燈置於一處而其燈光彼此互不相妨礙。
一云:四重皆本地法身,自性輪圓十界之具德故,四重同諸佛之自証,亦是行者顯得之自性,本有具德之圓壇故,悉本地也。 二云:此四重於本跡合論,此亦有重重,一以中台及初二重為本,第三重為跡。大疏第三「以第三重為一切眾生喜見隨類身」故云。又大疏第六「以第一重第二重相同,此二句是如來秘藏,非普為一切眾生」故云。此第二重是法身智慧故為內証。釋尊生身之標幟同應六道故為外跡,二者以第二重第三重併為外跡。大疏第一云:「諸執金剛一向是如來智印,今此菩薩義兼定慧又兼慈悲,定慧慈悲是化他之業用故。」 三云:第一重以下皆外跡,大疏第二十云:「是故八葉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若如來但住自証之法,則不能度人,何以故?此處微妙寂絕出過心量,說何示人耶?故漸次流出漸入第一院,次至第二院,次至第三院。」是智悲俱而化他,即外用故為外跡,獨以八葉中台之九尊為內証。 如是雖義門重重若論本無不是本,談跡悉皆是跡,故本跡不二,不思義是一味也。
真言宗甘露日 甘露吉祥日即是依據曜宿相應之吉祥日而定。
左腳踏蓮華門右足踏華台坐 『阿闍梨灌頂儀軌』云:「次當引所灌者左足踏華門右足踏華心」。
〔一〕若瑜珈成就者,但用三昧心,因心已自在故,又已通達真言門故,一切隨心所作便成,不拘於事法亦得成也。
一壇不許三六九人之入壇 傳法受者數限制十人 於同一壇灌頂受者限制十人
『大日經疏』 第七云:「彼師自在,而建立大悲藏等妙圓壇,依法召入曼荼羅,隨器授與三昧耶」,『略出經』第四云:「至其夜分引至壇門外,取赤色衣與披,如著袈裟法,若出家人合著乾陀色衣,以赤色帛掩抹其眼。」杲寶云:「準此等文,則於一曼荼羅在家出家乃至學法傳法,隨機而可有差異也。七日造壇大曼荼羅,非限第四三昧耶之傳法密壇也。
就釋名『大日經疏』有兩種解釋,一是三世無礙智矷A所成乃一切智智也,【戒】是能成義也。能成三世無礙智之戒,故名三世無礙智戒,即依主釋而得名。一是三世無礙智即是凈菩提心智也。此戒是以凈菩提心為戒体,故三世無礙智即戒,一體兩用之持業釋而得名也。 另附 受戒頌
我 等 至 心 受 三歸 大 日 如 來 為 戒 師
『大日經疏』第十五云:「若人師如文取義,但依前言次第法用隨事而作,當知此人在愚夫地,不能了達秘密之用也,當知作如是解,即非一切智人之所說也。所以然者,若不能淨此心地,猶有分別妄想,則未能捨離苦因,是故非是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十緣生句〕幻、陽炎、夢、影、乾闥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等十喻,此十喻觀為諸法覺無自性,阿字本不生理趣之契入,為真言行者因緣之實相觀。當真言行者於五相三密觀行成熟時,於瑜珈境界中會有種種不思議境界現前,此時若對境生執而生慢心,易召感天魔為障,於無上悉地難証得。此宜修諸法無自性、十緣生句觀。大日經中如來慈悲示此旨,乃凡諸法皆因緣生,不離自性,但其緣生之相繁多,蓋以十緣生句觀攝之。 第一【幻】 第二【陽炎】 笫三【夢】 第四【影】 第五【乾闥婆城】 第六【響】 第七【水月】 第八【浮泡】 第九【虛空華】 第十【旋火輪】 此【十緣生句】喻又有配三重觀及三劫,三重觀---即空、即心、即不思議。 笫一【空幻】
『大日經』第六三三昧耶品第廿五云:「秘密主觀彼諸真言門修菩提行諸菩薩,若解三等,於真言法則,而作成就,彼不著一切妄執,無能為障礙者,除不樂欲、懈怠、無利談話、不生信心、積集資財者,復有不作二事,謂飲諸酒及寢床上。」同經疏第十九云:「不欲即是不願求等,懈怠以不勤進故,如鑽火未熱數息即障入之也。又無益談論,於真言行不念誦不勤修行,以此虛度時日亦爾,障得其便也。」不信,由不信故,障得便也。又廣集資財以求時忿動,守護勤勞失時受苦,以如是等種種因緣令行者為障所得便也。以上皆是障生之緣,復有二種謂不飲酒,酒是生障之緣此第一也。以飲酒故,諸不善得生,又不臥床上此第二也。以安寢床上生種種欲心放逸之相,故不得也。當敷草藉,西方持誦者多用吉祥茅草為藉也,此有多利益。」 經云三等者,發心、智及悲也。又佛法僧之三即一體三寶也。又法報應之三身也。此三平等無礙一相一味云三等也。
密教之三大重罪 一、退三昧耶,受法已不修行之人。
轉貼--修行十基礎 、十過患 -除十過 甲一、修行十基礎 大師雲:“修法者,必先圓滿十基礎。” 磋嘉瑪白雲:“何謂修行十基礎?” 大師雲: 汝應於見決定,瞭悟一切教授,如金翅鳥翱翔於空。 汝應於行堅定,不為威嚇所動,如象過河。 汝應以正定修,除無明黑暗,如暗室中燃燈。 汝應藉教授圓滿目的,於汝自性中解脫諸相,如獲如意之寶珠。 汝應以灌頂進諸次第,離墮輪迴之懼,如王子升於寶座。 汝應以三昧耶守護諸根,不令行為空過,如肥沃之地。 汝應以學習自作解脫,於法之各方面嫻熟,如良馬得脫羈繩。 汝應比較一切法源,瞭解佛法一切學理,如蜂覓巢。 汝應收集為一點,瞭知無數教法實為一味,如商人加其盈利。 汝應達知見顯著處,清楚瞭悟一切教法,如達須彌山峰。 藏土之人若欲不以上諸基礎而得學養,實不能得入要義,而僅能為宗見之徒,此為不 以以上十基礎而作嫻熟之過患也! 甲二、十過患 蓮師雲:“若不能具足上列之十基礎,汝則有修法不成就之十種過患。” 磋嘉瑪白雲:“此等過患何謂也?” 大師雲: 若不能以見決定,則有肯定之過患。 若不以品行得堅定,則有見與行為不配合之過患。 若不知以正定而修,不能入於法性。 若不以口授圓滿目的,不懂修行之法。 若不以灌頂漸次,非為修法之器。 若不以三昧耶守護根基,所種者只為地獄種子。 若不以學習得解脫,則不能嘗法味。 若不能比較諸法源,則不能打破宗派之界限。 若不能收集於一點,則無能瞭悟諸法根源。 若不能達知見之顯著處,則無以通達法之本性。 未以法修煉之所謂尊師,不知法超乎宗見。其人以偏見互相攻擊。以各乘皆自成立故 ,勿涉諸爭辯,任運放下。 甲三、十要 蓮師示雲:“修法時應具十要。” 磋嘉瑪白雲:“何謂十要?” 大師雲: 汝應具不動之信為要點,如河。 汝應具無仇之悲之要點,如日。 汝應具無私之捨之要點,如泉。 汝應具無瑕之三昧耶之要點,如水晶球。 汝應具離邊之見之要點,如虛空。 汝應具離沉掉之定之要點,如黎明。 汝應具離取捨之行為之要點,如豬狗。 汝應具離拼除之果之要點,如到純金之島。 汝應渴求法如飢人求食或渴人求水。 總之,令人逃避以法為至要,只以世財為目的。汝於死時實無能將財富帶走者,故無 令墮於惡趣為至要。 甲四、十表面 蓮師示雲:“甚多人將修法淪為表面。” 磋嘉瑪白言:“何謂也?” 大師雲: 以不信誦經為表面。 無大悲而雲利他為表面。 吝嗇而行佈施為表面。 若為密人不守三昧耶流於表面。 為僧不守戒為表面。 居士不勤修流為表面。 只研學理不修法為表面。 修法而不知法要流為表面。 若不按法而行反而教人乃為表面。 言行不一,指導他人為表面。 總之,吾以厭於聽“有學”之人,不以法降其心者,徒增紛擾;其所大談者,只為表 面之說而已。 甲五、十種誇大 蓮師雲:“修法時,有十種誇大。” 磋嘉瑪白言:“何謂也?” 大師雲: 佯稱認識法要,實未聞法為誇大。 若未修儀軌,而謂具力(此所謂神通力也)為誇大。 無信而謂得加持為誇大。 若未得定,而謂得達佛境乃為誇大。 若未承事,而謂得師為誇大。 佯稱已得解脫,實未得有傳承之教授為誇大。 若無口傳,而謂證悟為誇大。 從未修法,宣稱解脫為誇大。 若不精進,自謂修法為誇大。 不守三昧耶,而謂得殊勝境遇者為誇大。 總之,若欲輕心修法,不假辛勞者,無乃自誇者,終不成就! 甲六、除十過 蓮師雲:“修法時,勿墮十過為至要。” 磋嘉瑪白言:“何謂為十過?” 大師雲: 汝縱有修行,若不以之作為妄念之療治,則有不善用口授之過。 汝縱已瞭悟自心,若不能以知解脫,使見離二邊,則有不獲不共教授之過。 汝縱有誠信心,若不獲加持,則有不與已得證悟上師聯繫之過。 汝縱勇猛精進,若修法無進境,則有心未完全清靜之過。 汝若於修法時感疲累,則有未悟覺性自然之過。 汝縱作修行,然心仍散亂,則有修法未決定之過。 若境界非由汝心直接生出,則有只於奢摩他中迷失之過。 若覺性之力用,非由汝生,則有不知以諸相作助道自過。 若覺難於離妄念之執,則有不知以五毒為道之過。 若不知於苦困中自處,則有不知如何將心轉離輪迴之過。 總之,若自稱修法而內堨R滿過患,又何能達至好之境地?
真言宗的十種殊勝 在行狀記中記載,東寺一宗堨高k大師的法流勝於其他諸宗的事有十種:
---------------------------------------------------------------------------------------------------------------------
一般人結印、口誦真言、心住妙觀•但卻事倍功半者。蓋皆因三密未為一体•結印是結印•口誦是口誦•觀想是觀想•表面看三密俱有•但實者各自為之也•若有心者宜思之!深究之!
本尊種子字 每一佛部聖尊,不論其為部尊抑或為明王,都有種子字以及幟。種子字是生起一位聖尊的種子,因為用梵文字母來表示,故稱為種子字。 修習密宗於修本尊時,通常都先觀空性,然後在空性中出現地基、蓮座,再在蓮座上觀種子字生起,於是放光,變為本尊,此即種子字生起本尊之意。 作此種種觀想,其理論根據即在唯識,因一切外境皆由心識變幻而成,是故便能通過這些修習來清淨內識的污染。但與此同時,卻必須瞭解一切現象的空性,種子字以及本尊,亦不例外,若執為實有,便陷入法執的泥沼,徒然在內識中又加上一重污染。這個理解非常之重要,正見與邪見之別,即在於有沒有空性這一個概念。 或問:若謂種子字空性,何以能生起本尊?若謂本尊空性,則修之何益?
梵語悉地(siddhi)中文譯為成就。即修法時所求之願。如意願望現前。故曰成就。今人往往不明教義。見經中有落叉成就。二月成就等。遂欲如數念誦十萬遍。三十萬遍。百萬遍。以期洛叉(梵語lak'sa)成就。及念誦兩個月成就等。 若如數念誦遍數無效驗。遂生疑法之心。反招罪過。蓋密教經典皆有淺深二解。如洛叉二字。淺者則作十萬遍解。深則作見字解。即『見心實相』。或謂自住菩提心。見佛心義。漫云十萬遍。縱使無量遍亦徒誦無益。故不可以十萬遍。三十萬遍。百萬遍為必得成就也。 言二月成就者。即月輪中觀真言字。即以真言為出入息。息出字出。息入字入。轉調轉寂。息遍於身。不見息相。但以真言為出入息。以此方便。令與本尊。合為一體。轉調轉寂。息遍於身。不見息相。但以真言為出入息。以此方便。令與本尊合為一體。觀此圓明。大小任意。則所欲作者。皆明二月成就。非唸誦六十日成就。 又言三洛叉數者也。即是三十萬遍。若行者又得見本尊種子印等。即從本尊種子印中。而見本尊。如是成就已。即能遍安布諸字。而成自體。即如實知自心。成遍照之身。是名『洛叉』之義。若不如是相應者。於百年中。念滿千萬洛叉。猶不得成。何況三洛叉耶。 若行者三相平等。
此為一切修密功德福慧所生處之基本理論,乃一切修法之基石。無論藏密東密行者,均需具此認知。
爾時薄伽梵::所念皆成就,明示三月念誦。 【第二月】持誦是辦備六種供具供養本尊,於行者之心月輪中觀本尊之形像,自身即成本尊之相,故名相成就,此云第二正覺句,即是尊形之位,此後即是等引地之所行也。 【第三月】念誦是自身即本尊之無二之相,亦除之脫了二不二等之見解差別,接觸萬法平等之真理,此為第三正覺句。『大疏』云:「初一月菩提心,次月觀佛形像,名正覺句,第三住真言離一切相。」於各月念誦真言一洛叉也,此三月念誦是即配因、根、究竟之三句。故通地前地上,又通十地各地,長短如三句也。 又滿足一切智智之a-ku、bi、ra、hom、ken之明說畢,更說五字嚴身觀,a-ku加持下身,bi是自臍中起,ra是三角在其心,hom是智者,觀眉間,ken是尊勝虛空。又說bi字之下,說觀九重月輪。思惟以純白輪圓成九重,住於霏霧中除一切熱惱。 今說前四月之成就法,a字為自身等是第一月成就法;復次
四種念誦法是真言行者從凡入佛位之要略故不可忽視,今略示之。第一、「意支念誦」,此有四,、身外觀本尊,初心者觀本尊心月輪中布有阿字或吽字等本尊種子,令字相了了分明,此觀熟達,然後觀本尊之真言漸次添加而觀誦。、觀其字之音聲了了分明。、觀其真言句義。此三種初觀在本尊之身,其觀圓熟後,觀於行者自身。又觀於本尊之三事如道場觀,觀於行者之三事觀即如入我我入。又約本尊之觀法即本尊心月輪上之文字音聲等由本尊口出,字字成如珠鏈入行者頂上入於行者身心,以其遍注故行者之罪障消滅成為無垢之身心。又於行者心月輪上炳現三事者以本尊之三密流注行者之身中為緣,而行者身中之罪垢消滅顯現本有之三事故,本尊之修生三事與行者本有三事冥會炳現其體者也,以上為初重。 又此句義之觀為本尊亦有二,初即觀身外之本尊身,此觀圓熟後才觀行者身內之尊,以上為第二重,又此字聲句即以形音義如次配身語意三密,或配意語身,文字即一一入實相門。入實相門者即淨菩提心也。淨菩提心是意密故以字配意密,又句是本尊之體故,體是諸福智等之功德聚集所以句配身密,諸功德之總集為本尊身故。又字是真言之身故配身密,句義是真言之心故配意密,意聲是真言之主故以配語密,各有其理准知之。又字聲句之三以配因根究竟之三句亦得,字是淨菩提心故配因,音聲是行故配根句,句是本尊故配究竟句,、以月輪中所觀布之真言字,隨出入之風息而轉,『義釋』第八云:「然彼用此真言為出入息,息若出時此字隨出,息若入時字亦隨入,轉調轉寂息遍於身,爾時不見別有喘息,俱以真言為出入息,以此方便故則能滅除種種覺觀戲論,漸淨六根,又如是觀時亦隨義用差別,如欲內寂其心即白色,欲增功德即當黃色,欲調伏內障即當赤色。」大疏第十云:「又所謂出入息者如世人息,入身復出,出已復入,無有斷絕間隙,此人觀見字輪圓明亦復如是,從本尊心念念流入其身,猶如入息,復從自許身心之中念念流出入於本尊心,念念無間猶如出息,如是念念周環無窮,即是真言行人之出入息也。」 又同疏第十一云:「復次世間持誦品中,先觀圓明中有環遶真言字輪<頭尾>,念誦時從初字於口中入,流入身中猶如入息周遍身分,此是如來自在神力之所加持,如是念者,能除眾生一切業垢也。如是遍身已,還從口出入尊足下遍至本處。如是一一字流入之時,以次字即相續不斷次第連環也。若初學人恐心散亂不能如是成者,當直觀種子字如前作之,乃至心串習已漸加字也。」 第二、先持誦法是意支念誦成熟後安住於阿字本不生之理觀,淨除出入息風之散動已,然後修此念誦。遠可作為成就法之前方便,近成為具支之前方便。
第三、具支念誦是先持念誦成就已,次修此念誦。即具備閼伽,塗香,華鬘,燈明,燒香,瓶水等之供養支分的念誦故名具支,即悉地出現品,第二月念誦也。大凡真言行者是以三密之行為本,雖然以第一意支念誦第二先持法的修行法雖不行事理之供養,但意支念誦是以心念為本,先持法依時而依相修法為本。具支念誦即必須辦備供具行法為主旨,故與前之二有別可知之。 第四、作成就法念誦是選擇山峰牛欄等之好處得以治地,以建立本尊曼荼羅,壇上安置空青,或蘇油或牛黃等之因緣所成藥物,即成就物,不間斷念持真言,於其成就物之上得現出熱相,煙相,燄相之三相即得成就。就之『蘇悉地經』第二補闕少品第十五云:「其三種相謂煖氣相、煙相、光相,如是三相應次第現,若上成就即具三相,若中成就具前二相,若下成就唯現初相。」 又云:「於其初夜下悉地成就,於其中夜獲中成就,於明相動時獲上成就」。大疏第十一云:「若得無障成就者,上成有三相轉,謂初夜煗生,中夜煙起,五更燄出,中成有二相,謂除燄出,下成有一相,謂但煗生。」此即示外物之成就相,亦於此三時中有<合+牛>聲,或有種種鼓聲,或是現大地震動之相。此即不依外成就之藥物,乃內心成就之所表也。隨應得如上之相悉地現前,即奉閼伽等之供養,以妙伽陀讚歎本尊之功德,依儀軌撥遣奉送,請本尊海會還著本位。 『妙臂菩薩所問經』第二<法天三藏譯>知近悉地分第六云:「若得熱相者當得世間一切愛重,若得燄相者當得隱身,若得煙相當得變成微妙之身,成持明仙飛行虛空壽命長遠。」又意支念之位雖住於一緣,因為觀心未熟故不能成就淨菩提心之種子。先持誦之位即觀心成熟故成就淨菩提心之種子。故以意支念配於地前勝解行地,以先持法配於初地以上,以成就法配八地以上,又配於因根究竟三句。又慧光師云:「凡今世間成就品有二意,一謂成就一尊之三昧為世間,成就普門之三昧云出世間,此以世間為差別之義。二謂希望成就有為之事云世間,此是以世間為破壞之義。然後之三念誦叫次一月念誦,又如是說兩月等,同於悉地出現品之三月持誦的出世成就者,即顯世間即出世間,一門即普門之義,經之次一月是先持法,於兩月是具支法,大日經第七之經于一月者作成就法之月也。 」
真言密教有四種法身,即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及等流身四種。若就堅義觀點則有大小粗細分別,若據橫義觀點則有無所分別平等一如。 佛身有法爾及隨緣二種意義,所謂法爾者即法然常住,所以四種法身都是法身而且是法爾平等一如,此種觀念即是以橫平等法爾常橫理趣為立論依據。所謂隨緣者即隨類應現之義,也就是十地菩薩隨其住入心分所證之有所分別之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及等流身四種佛身。
大日經中所提到:即身成佛有四種
從本尊的字、印、形威儀之相及其事業之用,可以認識真言宗的四種曼荼羅。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了知本尊本身具足四種曼荼羅,故可以說本尊是圓滿具足之佛身。
灑淨香水義 言密教灑淨香水•是在阿閼水中•加入塗香。(寅時於水源取之•據聞此時諸虫寂靜•故此時取之•作法在別)水者滋潤意•有如佛之甘露•可滋潤一切眾生心地•令其生出菩提妙華。塗香者取其香氣能瞬息遍至一切•周遍法界也。法界仁者之心也。故灑水作法時•應知此義•住入此心•方為作法成矣。如雖未有實際作法•依上述義契入•亦可淨法界矣。
花者表人人本有心蓮•故供華時•宜住自心無量適悅•微妙樂受•開啟自性心華•以此無上妙覺供養心王也。又華表心蓮•胎藏也•本住之理也。在諸佛表本誓•在眾生表願力。以願力契入諸佛本誓•又表佛心眾生心不二也。若有供華•宜住此理趣。
『法華觀智軌 』云:「奉送聖會,雖約真言門儀軌奉送,但瓻鈭一切聖眾同一法界,無來無去,願力成就,常在法界宮中。」 大疏第八云:「又此經宗即於本座受請,還以不來相,而來至此道場,不同粗方便中,有為彼此之相。」『高雄口決』云 :「坐於他方佛奉請至等,乃至奉還等者皆是就事。」此及淺略之意也。今就深秘意者,本覺遍滿法界無去無來也,然解結界者是歸解脫也。言結界還宮等者歸本覺也。『宗叡僧正五年記』云:「取華示方各令坐本覺位,無來故而無去,所以者何,心本覺故。」杲寶師云:「凡一曼荼羅聖眾,皆是自心本覺功德,故雖依三密加持因緣,示往來攝入之相,只是一心一智,而無來無去也,不可同彼心外情有之粗相也。」大疏第二十云:「亦如方諸向月而水降,圓鏡向日而火生,因緣相應而無思念,此法亦可為喻。非是諸佛有心行,而同凡夫之赴應也。」
法眼--敬愛法。 眼者心也•妙意也•自心相當思之。
於大壇上安置五瓶者有對丑寅<東北隅>與辰巳<東南隅>之兩方。
左耳配賢劫院會,左手配降三世印會,左足配降三世三昧耶會,頂配一印會,胸配成身院會,腹配三昧耶院會,右耳配四印會,右手配供養院會,右足配微細院會九界一心,十界法如,雖有次第,但同此一心。
五悔【歸命、懺悔、隨喜、勸請、回向】金剛界配之,九方便【作禮、出罪、歸依、施身、發菩提心、隨喜、勸請、奉請法身、迴向方便】胎藏界配之。 又九方便配九尊配普賢十大願 五悔配九方便
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解釋 所謂依諸波羅蜜修行成佛。依真言陀羅尼三密門修行成佛。陀羅尼者梵語。唐翻名為總持義。有四種持。法持義持三摩地持文持。此四種持。多依顯教大乘教中所說也。法持者由得此持。摧滅一切雜染之法。證得清淨法界等流教法。義持者由得此持。於一字義中悟百千無量修多羅行。演說逆順自在。三摩地持者由此持故。必不散動三昧現前。悟無量百千三摩地門。悲增菩薩。故於六趣以願受生。不被煩惱隨煩惱壞其三昧。由此三摩地證五神通。成就利樂無邊有情。 文持者由此受持陀羅尼成就所聞。所謂一切契經。於一切如來諸菩薩所。聞百千無量修多羅永不忘失。 其真言亦具四義。真者真如相應。言者真詮義。四義者。法真言。清淨法界以為真言。義真言者勝義相應。一一字中有實相義。 三摩地真言者。由瑜伽者用此真言。於心鏡智月輪上布列真言文字。專注心不散動。速疾證三摩地故名三摩地真言。文持真言者從唵字至娑[口*縛]賀。於其中間所有文字。一一字皆名為真言。亦云密言。亦具有四義。法密言者。非法外道及二乘境界。唯修真言行菩薩。所聞所持軌則印契曼荼羅。 獲得心所悕望三摩地聞持不忘天眼天耳他心上中下悉地亦名為明。具四義。法明者。修行者稱誦一一字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沈溺生死苦海。皆破無明煩惱。悉得離苦解脫故名法明。義明者。由瑜伽者與真言義相應故。通達明了般若波羅蜜。 遠離無義道理。三摩地明者。由真言種子想於心月輪中。獲得大光明作自他照明三摩地成就。聞持明者。證得聞持法。能破廢忘之惑。證得菩提心成就如上陀羅尼真言密言明義依梵文。復於顯教修多羅中稱說。或於真言密教中說如是四稱。或有一字真言乃至二字三字乃至百字千字萬字。復過此數乃至無量無邊。皆名陀羅尼真言密言明若與三密門相應。不暇多劫難行苦行。能轉定業速疾易成安樂成佛速疾之道
嗣後,誦嗡、阿、吽三字,建立自為本尊之佛慢,並觀本尊心間蓮日月上之種子字。
於此之後,以積集智慧資糧故,從心間種子字放光,將自身轉成光蘊。並放光向十方,將情器亦轉成光蘊。此光遂得十方一切佛菩薩加持。 光反之時,器世界化光融入情世界,再融入自身,而自身之光融化,猶如鏡上水氣之消。此即融入蓮座、日月、再入於種子字。種子字再次第融入新月及那打。那打之光為心之本性,其量為髮端之百分之一,如此數數觀想。 當觀想漸失時,誦觀空咒等,及後出定。 若觀想至疲累時,即作唪誦。
若具上根者觀想本尊,已無須次第行之,只須誦一心咒,一偈甚或動念思維本尊,即能確實觀成,當下即成及自成者,如泡沫出水,此乃從法界中召請本尊。
【本尊融合】
縱汝心現成本尊,其本無自性。以無法度量或作如是如是之表示,故其為法身。
汝行者,以於此義修習故,當守此法之六三味耶。勿斷授汝口訣上師之信心。作有益三摩地而離無益者。勿令專注被世務荒廢。保任直至圓滿勿棄本尊,密守汝修之本尊勿作棄一本尊以受另一本尊之思維。任一所修之本尊平等,以觀一切佛故,若非知有本性無自觀修諸佛。即使本尊之觀想亦為思維之一,除此以外,無有成就或觀想之處。佛菩薩乃含於汝之本尊中。又或觀多個本尊,仍為自心之展現。若觀單尊,亦為自心顯現。
【註一】摘錄自(空行教授)蓮花生大士口授移喜磋嘉佛母藏巖。陽奴甯瑪俄些及生嘰甯巴取巖。
----------------------------------------------------------------------------------------------------------------------
《大日如來的精神與內涵》何謂「金剛薩埵」? 就是金剛有情,無限生命的延續者。何謂無限生命的延續者?就是具有大智慧能斷除一切煩惱,契入般若空性,體受佛法的人。凡此種種能夠掌握到佛陀精神的人,即可稱為金剛薩埵。所以,金剛薩埵不以是右手持五股杵,左手拿五股鈴的外相表徵而已。就真言宗教相而言,果地的佛是大日如來,因地的成就者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繼承了大日如來的精神,並加以無限地延續下去。 所以,真言宗第一代祖師是大日如來,第二代祖師是金剛薩埵,第三代祖師是龍樹菩薩〈也是金剛薩埵〉,乃至於弘法大師也是金剛薩埵。所以,真言密教認為,凡是能夠確實掌握到佛陀精神,並將之無限延續的人,就是金剛薩埵。--------------
金剛薩埵事 大日如來所現之金剛薩埵,為白色,五股杵安乳,鈴安腰,名大慈金剛。東方阿 金剛薩埵手握五股杵,表巳證五大体性,巳開顯本有五方佛智,五股杵上下各五股,上下表因地果地,又表金胎各五佛也,上下五股共計為十股,表此金剛体性周遍十法界也,左手慢印按腰,表於一切處能自在悠遊,依上述即知金剛薩埵義。
真言密教的金剛薩埵 在真言密教「金剛薩埵」就是指能活現本具金剛五智於無限的人,也就是繼承大日如來阿闍梨職位的人,並不是指特定的菩薩,所以「金剛薩埵」的三昧耶形是五股金剛杵。因此在真言宗舉行傳法阿闍梨灌頂時,阿闍梨會將五股金剛杵授予受法者,以表示當下受法者被認證為己體悟密教真精神成為阿闍梨,以承繼從大日如來傳至金剛薩埵、龍猛……弘法大師等相承不絕的密教本誓三昧耶。 所以,若依據「凡能活現本具金剛五智於無限的人,悉稱為金剛薩埵。」的觀念,吾人可尊稱釋迦牟尼佛為「金剛薩埵」,諸密教傳承祖師為「金剛薩埵」,自己所依止的上師為「金剛薩埵」,諸證悟圓滿佛智者為「金剛薩埵」。 而真言密教行者也可以稱自己為因地的「金剛薩埵」,以顯示珍視自己本具五方佛智,於未來將不畏任何艱難險阻,具足不屈不撓的大自信,盡己形壽奮迅活現本具五方佛智的精神。
不動明王頂上蓮花二義 此事有人說有蓮花,有人說無之,此不在討論之列,但在請來儀軌中云有,其頂上蓮花有二義。(一)為呵護眾生,直至成佛,頂戴載乘往生(二)華藏世界堅牢地神義也。
〔一〕白色不動尊
〔一〕釋迦佛所示現,是生身不動尊也,其作用為利益眾生也。
〔穢跡金剛大忿怒形,目赤色,全身青黑色事。及藏密二尊穢跡金剛形色事〕:
准提延命三七歲法 准提觀音法有延命之修法及其功能。可延命二十一年壽命,故名為〔延命三七歲法〕。善無畏三藏獨行灌頂懺悔大道場法云:【若有苾芻、苾芻尼、優婆斯、優婆耶、童男、童女,命欲終盡不問宿殃大橫小橫,但去命盡三七日得遇此法,敕閻羅王命幽冥所更與延壽,合終之命卻得增壽。每一灌頂增二十一年壽命,於壽命長短悉自能知。】故此准提觀音法,修法時宜加誦〔閻摩天真言〕。三藏儀軌云:「父母遇此法得入灌頂,能令子孫皆同得福。若男女得入灌頂,能令父母延年增福。」
地藏菩薩祕釋 地藏者胎大日入大悲寶幢三昧,地藏院九尊,乃習八葉九尊是最祕事。地藏菩薩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寶、光、幢、笑中之幢菩薩也,寶菩薩虛空藏也,故虛空藏與地藏乃寶生佛福智二嚴也,虛空藏智故至虛空,地藏理故至地。是福也。即虛空功能依地顯之,地功能亦依虛空顯之。是陰陽和合出生萬物。天地感應道交之意。兩尊菩薩是則胎金兩部大日也。地藏收眾寶如生萬物,此菩薩以福智二嚴施眾生,故云地藏此聖者,主持王心地中性起功德無邊寶藏,故其標幟以一切珍奇雜寶綺錯莊嚴也。此菩薩住金剛不壞行境界三昧。猶如金地輪,以極堅固不可壞,故能持萬物,使不傾動,如大地出種種珍物,伏藏無有窮盡。含藏一切種子。今此三昧亦如是,能持法界眾生善根種子,經無量億劫終不敗忘。出生寶功德無有窮盡。持眾生善根種子。眾生第八識菩提心。 大地含藏萬行萬善,無盡莊嚴藏也。此菩薩為濁世導師,而觀知一切眾生莊嚴恆沙已有,令彼開發故云地藏。
---------------------------------------------------------------------------------------------------------------------
三密,身密,意密,語密.即眾生身口意三業之本體:
三密中以意密最為重要:可說法界唯心,此心不安,法界不安,此心一安,法界安穩,國土安穩,家庭安穩,個人安穩,故善男子,善女人,若為苦惱所逼迫時,切勿隨境心動,或在境緣上追求解決之道,宜各自都攝六根,先求自心之安定,再外求境緣之解決,蓋心若不安穩,所思必欠妥,必依驚恐苦惱而起諸妄見,致使身陷驚恐苦惱中,永無脫困之日。 真言祖師云:舉手投足間皆印契,尤以釋佛之拈花微笑為最,行者於日常生活中,依住佛法,行菩薩行之種種舉手投足間,所透露出的微妙佛意,令見者皆生起效尤之心,進而契入自性,此豈不是舉手投足間皆印契,印契者手印也。印者,印可也,契者,契入也,整体而言,印契是心性的精神標織,印其所作為不違佛法自性,導其契入佛心。有如交通警察之手勢,可令芸芸眾生,有其方向,而不自混亂,終能達其目的地般,此手印淺義也。 一句話罵醒一個人,此豈不也是真言,怒目的相向,若能止其惡,豈不是密教的金剛護法再現,一巴掌打醒一個處於混亂中的眾生,豈不是妙印契,蓋佛意不可依世俗善惡之尺度,而言之。
修行是為了淨化自心早日得到法驗求得成就,所以於正念誦後加修散念誦,就是為了此一目的。然而散念誦另有他意,即象徵行者於下座後仍於生活中攝心修持,以集聚散善之用以令己早日得到法驗求得成就。所以由此吾人可以了知散心念誦即是日常攝心積聚散善用功之道。若以圓滿的觀點言之,散念誦時誦部父尊、母尊及本尊等諸分身真言,即是更求圓滿的修持,所以散念誦可以令行者疾速成就。 有關真言行者結印時之用心 依【大日經疏】第十三云;『印法作時,要極恭敬,並於靮リ峈僂銙B,當沐浴嚴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須洗淨手嗽口,以塗香塗手等方得作也,又作時須正威儀,跏趺等坐不爾得罪,令法不得速成耳』 依上述而得知,其旨趣在於令行者修法之前,先令身心潔淨,以收內外明淨,令此心能收攝莊嚴之。若能以此收攝莊嚴之心,行一切行法,必獲速成,此乃修行之基本心要也。故建議諸行者宜力行之,若有不便之處,少者,洗手喝口清水,著海青或衣服整齊,勿坦胸露背穿著輕褻。至若極其不便者,當以心淨一切淨為主。亦可依真言前行作法,乃至〔吽〕字三密觀修之,亦成潔淨莊嚴之身。有心者,結印時宜力求上述諸圓滿前行,可令行者速入本尊性海。 另結印可加思或祝禱本尊言:【我結此印,如螻蟻掌須彌,願本尊攝受三密加被】經此思禱後,行者存思己為本尊,而結此印,功同本尊。
三大阿僧祇劫之「劫」有二種意義,一是時分,二是妄執。 但是此二種解釋說法亦無有相違之處,因為真言宗所謂之三劫所需的時間仍以經歷時間來論斷。若心與自性相應時,則剎那之間即己超越三妄執,故真言宗云即身成佛。若心與自性相應斷三妄執之時分為無量劫時,則行者無量劫後方成佛。所以,劫之體性本質是以妄執為本來釋義,而時分乃是相應與不相應之時間長短,所執之外相而己,故妄執實為劫之本名,若離妄執之外,何有時分長短存在之餘地?
真言宗大日經用三劫來闡明成佛之不同階位,全經從淺至深廣明心相,皆是為了開示菩提心的本末因緣。然而,人之業惑有分粗細,人之智慧有分優劣,故經中以三劫(三大阿僧祗劫)表之。 所以,大日經疏很巧妙地以寶珠製作的過程來譬喻三劫的境地。例如:如意寶珠在石礦之中,識貨的人就會先用鐵鑿去除其外表的粗礦石;此猶如能夠拔除業惑煩惱根除無明種子之三乘上、中、下三種出世間心的「初劫行」。然後,再以化學藥物洗淨存留在寶礦表面的穢物;此猶如以觀他緣大乘心、覺心不生心等無緣乘法無我淨化身心之「第二劫行」。最後,再以研磨膏細細地研磨尚存在寶珠上之微細垢;此猶如生極無自性心「第三劫行」。 此三劫含括顯密教範疇,前第一、二劫屬顯教,後第三劫則屬密教。真言宗祖師為何會如此表達呢?這是真言宗祖師為了令密教根機的行者了知諸乘差別之義趣,顯示非是凡夫二乘及十地菩薩所能了知的境界,故開示從顯入密之次第,云前二劫是權教行非是密乘行,讓諸真言密教根機者歸入真言門。為恐顯教行者以自宗為至極而不能了知真言密教之宗義。所以舉顯教行為真言密教之初門事,開示此宗種種不可思議之事,令行者對辨了了分明覺知真言宗之微妙。故真言密教云如是極自性心生時方成佛之因。 然而,契入真言密教之根機雖有漸頓等諸根機,有人直從真言門契入得見自心寶珠,有人則迂迴地從顯入密見自心法王。只是巧拙難異不同而其所親見之自性寶珠終無有異。
內護摩觀---摘自聞中記
內護摩修法,大約言之。以眾生無明業力為材薪,諸佛智火焚之,令之燒燼以顯空性法体。若依文解義,則需先找出業力無明,再找諸佛智慧之火去燒之。問題來了!業力無明,本無形無相如何拿來當材薪?佛智,本抽象何處尋之?業力無明,乃至佛智皆不可得也。此有如禪宗達摩大師為二祖安心時云:〔將心拿來,吾為汝安心〕二祖聞言尋心遍不可得。如依上述內護觀法修之,即是自己去找個煩惱,再去找個清淨佛智去除,此不是空忙一場,無事生非嗎?故修密不宜望文生義,宜深究之。或許你會問說佛經上,不是講這樣修嗎?是的,佛經是這樣沒錯,你若問我,我還是這樣說:〔以眾生無明業力為材薪,諸佛智火焚之,令之燒燼以顯空性法体。〕那到底怎樣修呢?請自參究之!這也是實修,與看經的差別處。請別誤會,此篇有任何含沙射影之意,純屬為導正一些學佛觀念罷了!一笑之!看經與實修,有如車之兩軸,缺一不可行也。 一、護摩法 如大疏云:外典淨行圍陀論中,有火祠之法。然大乘真言門,亦有火法。所以爾者,為攝伏一類,故以佛韋陀事而攝伏之,然其義趣,猶如天地不可相並。又云:護摩是如來慧火,能燒棄因緣所生災橫。又云: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飯。 佛法之護摩有二種,一內一外。外護摩者,擇地作壇,中央備爐,設種種供物及他器具。召請本尊等眾,安置於壇上。於爐中燃火,順次投供物乳木等於火中供養之,是曰外護摩。如大疏云:次釋外護摩者,有其三種,一本尊,二真言,三印。一本尊者,本尊也,為供養故置之,隨所宗之門而置之,或火中可有是曼荼羅位也。 更問二真言者,爐置火處也,此即真言也,火中有也。三印者,印也,即是阿闍黎坐處,自身即是印也。當作外護摩時,令此三位正相當也,此三亦是淨三業義。本三位謂身鑪本尊,三位各有三位,本尊真言印也。淨三業成三事(息災增益降伏)也。本尊是意業,真言是口業,師身之印是身業,由此因緣,能淨三業成三事。內護摩者,以行者自身,本尊火天,壇上爐火,俱六大所成,住本不生際。觀此三平等不二,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觀。以此觀智火,燒無明煩惱薪,是曰內護摩。 如大疏云:護摩是燒義也,由護摩能燒除諸業。以一切眾生皆從業生,由生轉業,輪迴無已。以業除故,生亦得除,即是得解脫也。若能燒業者,名曰內護摩也。從於何處得解脫耶,謂從煩惱業苦而得解脫也。 既離世間,即生種子,所謂白淨菩提心也(中略)。此中能燒,即是智也。不得此內護摩意,單作護摩,則與事火外道無異。如大疏又云:若真言行者,但作世諦護摩,不解此中密意,則與韋陀火祀不相濫耶。
無量佛得道成就,而法界不增。無量眾生滅度,法界不減。若眾生生勝進亦非加益,若破煩惱亦無所損。即不思議界,性同金剛,無可破壞。若有防礙則有彼此,有彼此則可破壞。今即無防礙,故不可破壞也。
摘自---真言密教聞中記 〔一〕住《攝受門》謂出現種種異境時觀之,彼魔類以一念之迷心,不能自出離,反會妨害他人之善,故行人深起慈悲心,修種種法迥向濟度方便,所謂修光明真言或大隨求陀羅尼等之滅罪法是也。爾時彼之魔類蒙受慈悲之恩,改其惡心生恭敬,於法事不敢障礙也。 〔二〕住《折伏門》謂住不動或降三世明王等教令輪之三昧,以印明加持,而種種呵責,降伏彼之剛強心。爾時彼彼魔類即馳散四方,不敢近於行者。 〔三〕住《平等門》行者住於平等法界觀,或作十緣生句觀,謂諸法無自性,取捨具不可得也,今於其中觀誰是能所障,誰是所障,或是觀迷悟不二,三毒五欲皆是佛之密號名字也。漏網之畜鳥皆列為曼羅聖眾,伺隙之魔黨全居密嚴海會,如是觀想諸法之實相時,魔界障礙之假想忽息,歸彼彼之實相也
依俗諦:女有漏之身也〔指有月經一事〕意指凡夫有漏之煩惱,男則無此困擾,表無漏之体。故佛經上常提到女人不能成佛,非轉為男相不可,即是此理趣。又法華經中龍女可成佛,亦同此義也。轉有漏為無漏,即是轉女為男而成佛也,故非為男相不能成佛,理即需証入無漏也。請勿執以為要變身為男人方可成佛。所以「沒有女相」表沒有塵世五欲,所以不曾退轉,也就是五漏已盡,能成就法身,自見佛性。 供養護法,乃是對其護持佛法之德作供養,並非向其學習佛法。修持仍應以佛為指歸,故不違經律。關公亦是佛教護法,像大德此舉亦是大護法,值得人天供養,謹此 合十。另真言宗將其視為:諸佛菩薩為度眾,慈悲化現的種種應化身,論其本地乃佛也。此類諸如觀音化身焦面鬼王度阿難尊者,及其三十二應化身,初殿閻王本地不動明王也,不動明王本地大日如來也------等等極多不勝繁舉。真言宗云:三千法界•乃至一草一木,一瓦一石,皆為大日如來之等流分身。故在胎藏界曼荼羅中,最外圍有天部乃至鬼類眾生存在。其理安在?蓋等流分身義即是三千法界•乃至一草一木,一瓦一石皆有大日如來〔佛性〕幾分性德,影現其中。故外至鬼神上至諸佛,論其本源佛性無二也。修法學佛,學其佛性之道,非是偶像崇拜。故那谷釵簹k,何處學?不管其為佛或為鬼皆可學之。
在密教中,阿彌陀佛以孔雀為座,阿彌陀佛,不簡十惡五逆之人,拔苦與樂垂濟度之,如彼孔雀不簡毒虫食噉之,與之超脫,故以孔雀為座。
先觀西方極樂界,此界全体即是金剛界,極樂九品即九會曼荼羅也。彼淨土中,樹下三十七菩薩即金剛界三十七尊也。自性本有覺体,號自性法身。在中台稱大日如來,在東方稱藥師如來,在西方云阿彌陀佛,實者三位一体,示現不同名稱各異耳。〔註〕有關極樂淨土之,真言密觀。〔秘密念佛〕 先如實自知命息,即本有風息。風者作業之力。隨出入息,自然歸入彌陀願海,自性天然,三密相應妙行,不假修治之功,即凡夫風息作業之力,與自性彌陀風息「佛慧力也」合而為一,不即不離也。若能如此則山河大地一切音,皆是彌陀法音宣流,如彌陀經所云:皆為彌陀自心所示現,溪聲風聲鳥鳴,嘻笑怒罵之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極樂清淨色。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此中所提七者,第七識平等性智,在真言宗約為南方寶生佛,修行位、福德門也。依平等性智,修諸梵行,証得自心無量福德莊嚴果報,故於自心極樂妙境顯得,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欄楯,莊嚴義。有如圍欄杆,以突顯內部之神聖莊嚴。羅網之上有重重帝珠,光芒相互交錯互映,此表無量妙行,所証得之福德及妙智光茫,相互交錯如羅網,妙智如帝珠交錯互映,行樹者,功德總体之表徵,無量妙行,故証得無量福德莊嚴果報,故有七重行樹。四寶,四智也。〔皆是四寶周匝圍繞〕,表為四智功德所莊嚴成之---
真言密教行者若心不明則所證歸趣無所依據,故無法契證相應,顯教行者亦然,此乃自心導航之理,希望諸位真言密教及顯教諸行者能了了分明。 極樂世界有四種淨土分別,即包括自性功德佛身之自性淨土、受用佛身之受用淨土、三十八十種好之變化佛身之變化淨土及圓光之百萬億化佛身之暫現速隱之等流佛身之等流淨土。 此極樂淨土雖有密教四種法身佛土及顯教法、報、化不同三身佛土之分別,但其所具彌陀實相功德之理在絕言一如法爾平等之理,故諸極樂淨土終究是歸為一實相淨土而己。
關於草木成佛,真言宗認為三世皆識大所生,何以故?因吾人有識大作用方能認識此世間,可以說因為有你,這個世界才存在。若有心於草木,有情與無情類,則因識大之遍攝,即物即心,皆顯有佛性也。舉一例而言:山中之荒木,若無人發現,則永遠是朽木矣,一經發掘用於花道佈景,或廳堂擺設,突顯出古意盎然,生機無限,此時你說有無佛性呢?又若經佛彫刻師之妙手,即為佛案上妙相莊嚴之本尊,你說袉是否有靈性、佛性呢?還是一塊木頭?當初釋佛夜睹明星樹下成佛時,說了一句話「天下眾生皆有佛性」應該也是諸如此類之,真言宗云:(一草一木,一瓦一石,皆是大日如來等流分身,皆具足如來性德,此中大日如來者,吾人佛性也)非是草木有心,蓋因仁者有意,得彰此莊嚴國土,無盡花色燻也。
欲界諸天──
四大天王統領神兵神將,分別監護四大部洲的居民。所謂四大部洲,又名四天下,包括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 我們的地球位於南贍部洲,又名閻浮提,在南增長天王轄區之內。不過,一般人膜拜的對象是四大天王平行並列,一視同仁,並無輕重之分,因此許多佛教廟宇都有四大天王的塑像。古代留傳的四大天王合修法,以四大天王為本尊,虔誠齋戒、沐浴、禱告、膜拜,以一便禳災招福。關於四王天和人間的密切關係,《佛說四天王經》有非常詳盡的描述: 若於斯日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清心守齋,布施貧乏,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翫經散說,開化盲冥,孝順二親,奉事三尊,稽首受法,行四等心,慈育眾生者,具分別之以啟帝釋。若多修德,精進不怠,釋及輔臣三十三人,僉然俱喜。釋敕伺命增益壽算,遣諸善神,營護其身,隨戒多少,若持一戒令五神護之,五戒俱者令廿五神營衛門戶。殃疫眾邪陰謀消滅,夜無惡夢。縣官盜賊,水火災變,終而不害,禳禍滅怪……臨其壽終,迎其魂神,士生天上七寶宮殿,無願不得。 若有不濟眾生之命,穢濁盜竊,婬犯他妻,兩舌惡罵,妄言綺語,厭禱咒咀,嫉妒恚癡,逆道不孝,違佛違法,謗比丘僧,善惡反論,有斯行者,四王以聞,帝釋及諸天僉然不悅。善神不復營護之,即令日月無光,星宿失度,風雨違時。」 世界各地的一切宗教神話,都有善行昇天、惡行入地的說法。埃及的太陽教、波斯的拜火教、柏拉圖的共和國〈第十章〉、希臘神話、印度的婆羅門教、但丁的神曲、耶教的聖經都強調這一點。但是,佛家的經典,卻將善惡業報學理化和系統化,並且以不共他教說法的因果業力詮釋之。 換言之,天神獎善罰惡的現象,只是業力報應的一種示現而已。按照佛家的理論,五戒十善是昇天的先決條件,但五戒有心戒和身戒,善行有心行和身行。戒行的程度不同,昇天的層次亦異。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界眾生,末離三欲,即淫欲、食欲和睡眠。持戒行善,首重離欲,先離淫欲,次離食欲,然後離欲心現,自然會達到莊子所謂「至人無夢」昏睡全無的境界。 情為貪欲之本,淫為禍亂之根,恣情縱欲,萬惡隨起,何有五戒?何有十善?《首楞嚴經》說:「純想即飛,純情即沈」,信有至理。 四王天天人仍有飲食男女之欲,一如常人。但是他們敦品勵行,恪守五戒,不犯邪淫,也就是俗話所說的「生平不二色」。在淫慾方面,他們不但作到潔身自好的「身戒」,而且也作到「佳麗當前,心無邪念」的「心戒」。他們的品行端正,心地光明,在精神發展方自然高人一籌,所以死後報生欲界的初天。《首楞嚴經》描述他們針對邪淫方面的身戒和心戒頗為真切:「於邪淫中,心不流逸〈心戒〉,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王天。」 四王天天人的生活方式,和人間大同小異,他們持戒離欲的程度,和人間的正人君子不相上下。然而他們也有飲食男女之欲,男女歡,投懷送抱,肌膚相親,一如人間。但是,天上的生活狀況,和人間卻有很大的距離,他們居住在須彌山腰的七寶宮殿堙A廣廈連雲,飛閣流丹,畫棟雕樑,金鑲玉砌,富麗堂皇,美不勝收。他們高居天半,與日月為鄰,與雲霞為侶,遠離塵世的喧囂污染和人海的風波困擾,他們外出行旅,排空馭氣,任運飛騰,出入青冥,遨遊八方,無人間船車勞頓之苦。他們的衣履器皿和日用所需,隨念化生,取給有餘,不知人間飢苦為何物,當然更談不到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了。他們食有定時,多在清晨〈平旦〉,但是食物的品質和色澤,隨心顯現,因人而異,因為諸天的業感不同,福報亦異。 仞利天──
玉帝和人間接觸頻繁,關係密切,因此,在一般人心目中,他是人天的主宰和膜拜的對象。民間的凌霄寶殿和帝王家的天壇,都是針對玉帝而興建的。《宋史》真宗記說:「祭玉帝於朝元殿」。唐王維詩云:「翠鳳翊文螭,羽節朝玉帝」。足見玉帝是帝王卿相、黎民百姓共同祭祀和膜拜的對象。關於玉帝和人間的接觸,無論在佛家經典和民俗故事中,都有很生動的記載。
大藏經冊五十史傳部有載: 夜摩天── 夜摩天,梵文焰摩〈Yama〉,譯為時分,因為該天天人「安時處順」,善知時分,飽享天福,無時無刻不唱快哉。《佛地論》卷五說:「夜摩天者,謂此天中隨時受樂,故名時分。」此天在仞利天之上,遠離人間,七寶宮殿,橫亙天半,有地如雲,安住其上,日月光華,上照不及。但是此天天人欲習微薄,身心明淨,無分晝夜自能發光,燭照十方,故名夜摩。《大智度論》卷九說:「夜摩等諸天,七寶地在虛空中,有風持之,令住。」
兜率天── 外院有小摩尼殿,為天人欲樂之所,屬於凡夫境界。補處菩薩如釋迦牟尼佛前身及彌勒菩薩等,常至外院暢演法音,教化諸天。如機緣成熟,受教諸天契機悟理,則引入內院,進修菩薩道。內院外院固屬一天,但是凡聖殊途,判若雲泥。
「善慧大士者,婺州義烏縣人,齊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降生於雙林鄉傅宣慈家。……與里人稽亭浦摝,獲已,沈籠水中曰:止『去者適,者留。』人或謂之愚。會有天竺僧嵩頭陀曰:『我與汝昆婆尸佛前發誓,今兜率天宮衣缽現在,何日當還?』因命臨水觀影,見圓光寶蓋,大士笑謂之曰:『鑪?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矣。』大士躬而居之。有人盜菽麥瓜果,大士見,即與籠盛去。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放光襲其體。大士乃曰:『我得楞嚴定。』天嘉二年,感七佛相隨,釋迦引前,維摩接後,惟釋尊數顧共語,為我補處也。……梁武帝請講金剛經,士纔陞座,以尺揮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聖師曰:『陛下還會嗎?』帝曰:『不曾。』聖師曰:『大士講經竟。』又一日講經次,帝至,大眾皆起,士端坐不動,近臣報曰:『聖駕在此,何不起?』士:『法地若動,一切不安。』大士一日披衲頂冠靸履朝見,帝問曰:『是僧也?』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去。有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又曰:『空手把鉏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指月錄卷二〉
布袋和尚── 師有偈曰:『是非僧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又另二偈曰:『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人少,問路白雲頭。』梁貞明三年丙子三月,師將示滅,於岳林寺東廊下,端坐盤石,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化。其後現於他州,亦負布袋,四眾競圖其像。」《指月錄倦二》 像傅大士一樣,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應化身。他行走市廛村落,遊戲人間,隨緣度化有情眾生。無論在佛家經典和民俗故事堙A他都被描繪成一個方面、隆額、豐頤、大耳垂肩、大腹便便、笑口常開的胖和尚。他有時顯現靈蹟,引人注意。在天寒地凍的冬天,他在露天過夜,身臥雪中,而雪不沾身。
像傅大士一樣,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應化身。他行走市廛村落,遊戲人間,隨緣度化有情眾生。無論在佛家經典和民俗故事堙A他都被描繪成一個方面、隆額、豐頤、大耳垂肩、大腹便便、笑口常開的胖和尚。他有時顯現靈蹟,引人注意。在天寒地凍的冬天,他在露天過夜,身臥雪中,而雪不沾身。天將下雨的時候,他穿著濕麤麤的草鞋,招搖過市。天將乾旱的時候,他拖著高齒的木屐,在市街的橋頭上豎膝入睡。人們看到他詭異的行徑,便知道陰雨晦明的氣候變化了,就這一點來說,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氣象台。他為人判斷吉凶,如:響斯應,絲毫不爽。他嘔歌過市,行動詭異,暗示玄機妙諦,當白鹿和尚一向他發問的時候,他用身體的語言〈BodyLanguage〉回答問題,闡明理事圓融、性相一如、體用不二的道理:
有漏世界之分類(五) 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梵名婆舍跋提,為欲天之頂。此天天人欲習微薄,身心虛明,自有通力,轉物易境,故能自在受用他天所化種種欲樂,不勞自化。《大智度論》卷九說:「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俱舍頌疏》世間品卷一說:「他化自在天於他化中得自在故。」
戒身則淨,戒心則明,神通妙用亦隨之而生,故空居諸天衣食用具,樓台殿閣,亭台池樹,隨念化生,取用不竭,上天下地,通行無阻。化樂天人能自化五欲,縱情享樂。他化諸天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轉化他天欲樂,收歸已有。他們的神通變化何由而來呢?當然不出欲界定和未到定,亦即有漏禪定的前驅。得欲界定者,尚未斷除貪瞋之欲,故仍留欲界。得未到定者,尚未達到初禪境界,難出欲界進入色界,
故名未到定。
有漏世界之分類(六) 四禪天 《祕藏記末》云:「鳩摩羅天,六面童子形,黃色持劍,乘孔雀鳥。」 在生理活動方面,他們不但沒有男女之欲,並且不食人間煙火,以禪悅為食,佛家稱為思食。他們感到疲倦的時候,立即入定,出定以後精神飽滿,不思昏睡,段食既無,鼻舌已無用武之地,自然逐退化消失,因此眼、耳、鼻、舌、身僅剩其三。在心理活動方面,鼻舌兩識已經不起作用,僅有眼耳身三識與樂受相應,第六意識與喜受相應,所以玄裝大師的《八識規矩頌》說:「眼耳身三二地居」,無非指明初禪以上的心理活動僅以眼、耳、身三識和第六意識為限。證得初禪時,行者脫離欲界,初伏客塵煩惱,暫不受生滅法的支配,故名離生喜樂地。但是客塵煩惱祇是在定力壓抑之下不起現行,「伏」而未「斷」,禍根仍在,正如水結成冰,游魚不動。一旦天壽將終,定力消失,客塵煩惱加野馬脫韁,任運奔騰,又無法控制了。進入初禪以後,行者即能證得前文欲界諸天簡介中所述的「八觸及十功德」,此外他們也能壓伏五蓋,包括貪欲、瞋恚、睡眠、掉悔及疑慮。關於初禪天人何以能夠捨離五蓋而得喜樂的問題,《釋禪波羅密多次第法門》講得很清楚: 離貪欲蓋者:欲界之樂粗淺,今得初禪之樂細妙,以勝奪輕,故能離五欲。離瞋者:欲界苦緣逼迫,故生瞋;得初禪時,無有諸逼迫,樂境在心,故無瞋。離睡眠者:得初禪時,身心明淨,定法所持,心不昏亂,觸樂自娛,故不睡也。離掉悔者:禪定持心,任運不動,故能離掉。由掉故有悔,無掉即無悔。離疑者:末得初禪時,疑有定無定,今親證定,疑心即除,故得離疑。 二禪天── 證得初禪的時候,五種心理狀況特別明顯,那就是「覺」、「觀」、「喜」、「樂」、「一心不亂」,佛家稱為五支,即覺支、觀支、喜支、樂支和一心支,其中以「覺」、「觀」特別突出。粗思名「覺」,細思名「觀」,二者雖為入道之門,卻為禪定之障。因此,從「覺」、「觀」的有無,可以判斷定境的深淺。《大智度論》卷廿三說:「是覺觀撓亂三昧〈定境〉,以是故說此二事雖善而是三昧賊,難可捨離。」喜樂的感受,也有粗細染淨之分。《釋禪波羅密多次第法門》說:「……踴躍心中故名善,恬靜心中故名樂。」「喜」為動態的感受,如水與波,動搖心湖。「樂」為靜態的感受,如水起漣漪,波紋微細,不曾打破心湖的寧靜,天光雲影,隨時顯現,歷歷分明,初禪天人厭捨「覺」「觀」「喜」「樂」,銳意求進,淨化身心,使證二禪、《釋禪波羅密多次第法門》說: 《禪法要解》說: 以覺觀滅故,內得清淨,無覺無觀,人於二禪。問曰:「云何是二禪相?」答曰:「經中說言滅諸覺觀,若善若無記,以無覺觀故,內心清淨,如水澄淨,無有風波,星月諸山,悉皆照見,如是內心清淨故,名聖賢默然。」
有漏世界之分類(七) 三禪天 行者因中間禪修不止,得入未到地〈定〉,心無動散,即四禪方便定。於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穩,出入息斷。定發之時,與捨俱生,無苦無樂,空明寂靜。……爾時,心如明鏡不動,亦如止水無波,絕諸亂想,正念堅固,猶如虛空,是世間真實禪定,無諸垢染。
有漏世界之分類(八) 四禪天 佛家顯密二宗皆以觀息為入道之門。真言行者觀自身為如來,眾生三密與如來三密相應,即諸佛身、口、意與行者身、口、意彼此融通,圓成一體。觀身之出入息,曰身密。息是眾緣和合,從口而出,曰口密。自心觀息,出入無盡,曰意密。出息時觀阿字?,色如皎月,則此息風週遍法界,因一切法自阿字生。入息時觀嗡字?色呈紅黃代表無量法門,則諸法攝歸本體。一出一入等於宇宙的開闔一,皆成法界光明雲,出生無盡香花雲,供養無量諸佛海。復觀諸佛聖賢尊,口放無量光明雲,入於行者自身中,光光互融,光光攝入,息息相通,諸佛身、口、意與行者三密,融通交澈,圓明一體,成就阿字心月 輪,即昆盧遮那佛大法界身。 顯教的數息觀,雖然法門無量,禪淨兼顧,卻以天台宗最為突出。天台上觀法門的數息觀,是觀思觀心,平行並重,相輔相成。慧思大師《諸法無議三昧法門》說: 〈一〉四禪境界的心理現象是念清淨,心如止水,一波不生,苦樂憂喜皆不能動,故又名為不動定。《禪法要解》說:
有漏世界之分類(九) 關於證得四禪的心路歷程及其發展趨向,《首楞嚴經》有詳明的記載和分析: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梧,?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天。 四空處──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按照佛家的說法,心竅的層次,重重無盡,橫遍六合,貫穿古今,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不可思議。玄裝大師的《八識規矩頌》說: 限漏世界,無分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都代表層次不同的境風和識浪。識浪有雜染精粗之分,相對地,境風也有重濁輕清之別。在意念世界堙A四空處屬於雜染的細識境界。所謂空定,就是捨定的增勝。四空定是捨此就彼,依次漸進的有為功用。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