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行菩薩人格改造之過程
一 、慈悲心
對於諸佛菩薩,吾人所以感覺尊崇者,雖具有涉及內證與外用
之種種,但就中大慈悲心,亦碻屬其一(1)。 夫人類亦有所謂慈愛可
尊之精神行動,如母性之愛即是,此母性愛更淨化而擴大之,即為
所謂具有諸佛諸菩薩精神之大慈悲心。人類之慈愛,任視為如何淨
化,若深入其真髓考之,當有淨化至於若何程度之問題,故自任何
方面觀之,無垢真純、廣大甚深之愛,即慈悲心也。此慈悲心為佛
菩薩萬善萬行之根幹與支柱( stambha)(2),菩薩修行之德目,為檀那
( Dana施)、尸羅(Sila 清涼即戒)、 羼提(Ksanti忍辱)、毗利耶( Virya
精進)、禪那(Dhyana靜慮)、般若(Prajna智慧)六種,名之為六波羅密
(Paramita到彼岸),或曰六度。依此六德目而為訓練,於是始得養出
為佛陀精神之大慈悲心。踐修此等德目之際,菩薩之身心,彌益淨
化,煩惱障與所知障等之餘殘習氣,悉行除去,如是大慈悲心愈益
完全修養,遂成為無垢清淨圓滿無礙之大人格者,成就為人天大導
師之大覺者。
二、人格改造之原理
真言密教以修三密妙行,為人格改造之最善方法。依此妙行,
於吾儕凡夫之精神的本質-第八阿賴耶( Alaya藏)識,起一大變化
。藏識者,包藏精神及肉體活動之潛勢力,名其潛勢力之狀態為種
子(Bija),此種子依於精神及肉體之活動,為連續而來之新熏習(
Vasana)不斷培養。至吾人之精神及肉體之活動,有可稱之為善者
,有當稱之為惡,亦有善惡難名者(稱之為無記),統名之善(Kusala)
、惡(Dosa)、無記(Avyakrta)三性。吾人身心之活動,因有善、惡
、無記之三性,故於熏習,亦當有此三性之別。此三性之熏習,結
合於第八識中之種子,是種子亦有善、惡、無記之三性。善之熏習
,結合於善種子;惡之熏習,結合於惡種子。職是三密妙行,因為
法身佛陀之行業,此種行業之熏習,當為善性,自不待論。此善性
之熏習力強,且永續熏發第八識之善種子,循是第八識中之善種之
(本有無漏種子anut-padanasravabija)不斷為所培養;反之,惡種子
(本有有漏種子 anutpasa sasrava-bija)因無惡熏習之熏染,遂彌益
萎靡。為第八阿賴耶識之本性者,惡種子雖屬主要成分,但依於三
密妙行,於二六時中,僅為善熏習所熏發,則第八識漸次成為根本
的改造;又以第八識中之惡種子,萎靡衰頹,善種子愈益倍增勢力
,即於此人格本質之第八識而起如是變化,以行人格之改造。
凡夫迷人,因於永遠存續,無論精神方面或肉體方面,由無明
(avi- dya)、妄想(moha)發現之惡業(dosa-karma),當為繼續不斷。
此種惡業之熏習,結合於第八阿賴耶識之惡種子,秉持永續性,是
物即為業壽之種子。此業壽種子(Karma- jiva -bija),為凡夫迷人之
生命本質,根本撲滅此業壽種子。除去凡夫迷人之本質生命,而掀
入於新生命,則為密教修行之主目。於此意義,真言密教,誠可謂
在力求人格之改造者。此際所掀入之新生命,即善菩提心。此菩提
心,備具廣大清淨包容之三德,恰如虛空之境,故稱之為虛空無垢
之菩提心(Akasamala-bodhi- citta)。
『大日經疏』第一云:
今修平等三業清淨慧門,一切蘊阿賴耶業壽種子,皆悉焚滅,
得至虛空無垢大菩提心。
此為真言密教行者,極端明示人格改造之意義。蘊阿賴耶之業
壽種子者,指凡夫迷人之人格本質而言;虛空無垢之善菩提心者,
誕生於佛家新生人格之本質生命。入於佛家之新生涯,往來於十方
無量世界,努力完成十大願或百萬億大願,乃真言行菩薩之不斷活
動;即菩薩於初地位。發得菩提心,觀見二地以上,地地淨菩提心
之增明,同時成就大慈大悲之化他萬行,斯即真言行菩薩生命之所
存也。
『大日經疏』第二云:
是初地菩薩,得此虛空無垢菩提心時,自然於十無盡界,生十
大願,乃至滿足百萬阿僧祇(asamkhya無數)大願。以此即是菩提心
為因,從二地以去,增修大悲萬行。
此真言行菩薩,對於人類社會,因於救濟解脫,指示所當行之
真正活動也。
三、 本有無漏種子
諸佛諸菩薩之大慈悲,吾儕凡夫之心雖欲起而決不起,蓋入於
菩薩之境界,方克顯現者也。吾儕凡夫之慈愛心,在於極有限之範
圍,且決非純潔,故吾人人類之慈愛心,瞬時變遷,起於第六意識
之上,不過為一時間感激之物。吾儕個我(Jivatman) 之本質,佛教
則稱為第八阿賴耶識( Alaya-Vijnana)。此阿賴耶識,為前世業力所
報之總報果體,一名異熟識(Vipaka-vij'nana)。異熟識者(3),謂與
起業之原因,類異而成熟之識之義,指為前生業因所報之果體。真
言行者之人格改造,厥為此阿賴耶識-即異熟識-須根本改造之義
(4)。阿賴耶識亦時稱為種子識(Bija-vijnana),以此識包藏一切種子
(5)。種子為精神及肉體活動之結果,同時亦指將來當復起彼等活動
之潛勢力。種子雖有種種差別,試先大別之為本有與新熏之二類(6)
:本有種子者,自無始以來,先天的備具於第八識中之種子之義;
新熏種子者,依於現在世之業力,新生出之種子之義。此本有種子
與新熏種子,又各分為有漏- 即帶有煩惱妄執色彩之物;與無漏-
即全無煩惱妄執之物之二種類(7),試以圖表示此關係如左:
在此等種子之中,本有有漏種子,依於迷妄之業力,不斷熏染之時
(8),阿賴耶識永遠存續;反之,本有無漏種子,依於淨妙之力,不
斷熏發之時,本有無漏種子,彌益增大,本有有漏種子,因無迷妄
之業力熏染,反益萎靡不振,職是有漏種子,遂至完全萎靡消滅。
似此無漏種子彌益增大,第八識得以完全改造,早已不稱為阿賴耶
識,而稱為無垢識(Amala- vijnana)(9)。惟此無垢識,因殘餘習氣
( vasana)尚為存在,密教謂之微細妄執(Samprasuksma-parikalptab
- hinivesa),一乘家則稱為根本無明(10)。除去此微細妄執時,天
真無垢之清淨心,始得顯現,此即自心實相之淨菩提心也。
四、 淨菩提心之發得
此淨菩提心者,為真言行菩薩,由初發心之始,欲體得之目標
也。此淨菩提心(Suddha-bodhicittam)在五智中,即當於法界體性智
(Dharma-dhatusvabhavajnana),或僅稱為金剛智。
真言行菩薩體得淨菩提心云者(11),菩薩於自身之清淨心中,
觀見本具之佛德。易言之,淨菩提心之發得,為行者之本質-即真
我-由被纏於煩惱妄想之狀態,還原於真善無垢之狀態之義。密教
稱此種狀態為成佛(Abhisambuddha),成佛一語,自古惟以神秘之
意義解之,誠屬遺憾;成佛為人格之淨化,或改造之義,乃著者所
碻信者也!
復次法界體性智者,真言行菩薩新人格之精神要素,由此法界
體性智,現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之四智,
是為解剖行者新人格即智法身之四要素。由此四智,更現種種靈妙
之動作,稱之為如來神變之妙用。
五、 五智
第八識可視為迷人凡夫之人格本質(dravya);其為真言行菩薩
之新人格-即智法身(Jnanadharma -kaya)-之本質者,則法界體性
智 。法界體性智者,與字宙法界之體性合一之心智之義。心智者
,不單獨存在,必當具於人格之內,為指名其人格中最優之部份,
且不僅指智(Jnana)之為物,乃指具有其智之具體的存在之人格。
智者決斷簡擇之義,古來已言之,蓋指其能明瞭適碻,認知是非曲
直正邪善惡之精神之最高之作用。此智有總有別,合而稱之為五智
,所謂五智者- 大圓鏡智(Adarsa- Jnana)、平等性智(Samata-
Jnana)、妙觀察智(Pratyave-ksana-jnana)、成所作智(Krtyanusthana
-Jnana)及法界體性智(Dharmadhatusvabhava- jnana),此中前四智
為部份的,最後一智,乃為總體。八識中,第八阿賴耶識雖為根本
識(Mula-vijnana),然五智中,則法界體性智,當視為基本之物。
部份之四智,固由總體之法界體性智所生出,然於八識中,何以又
目第八識為根本之物?蓋第八識既稱為藏識,則一切為精神作用原
因之種子(Bija),悉包藏於其中,故一切精神生活,悉由第八識中
所發出。就佛教唯心哲學唯識宗(Vijnana-tanmatra-Vada)之立場言
,不承認第九無垢識之獨立存在;以為無垢識(Amala Vijnana)之名
目雖存,然此為第八識之變形(Pari-nama)。不過自第八識觀之,為
無有漏種子(Sasrava-bija)之物,故不以無垢識為獨立的存在(12),
固屬當然。至在密教,則視無垢識為獨立精神要素之一,且以為比
第八識更屬根本之物,其理由觀於五智相互之關係自明。故四智
說雖為通佛教所承認,五智說則謂為真言密教獨特之說,亦決非過
言也。
五智中之法界體性智,僅為密教所言,通佛教殆全未說及此智
。法界體性智者,第九無垢識之一轉,爰以發生。故密教教義,當
以為乃認第九識於因位之菩薩精神生活中,必要不可缺之一要素也
。復次稱為五智之時,雖似視智僅為以抽象的處理之,惟在密教,
僅以抽象處理之物,完全無有,論智之時,亦必以所有此智之具體
的存在為前提-由密教人法不二之原理,可推定為當然之歸結。人
為具體的存在,法為概念,以此二者為必然的相結合一致,亦可認
為密教哲學之一特色( Visesana)。職是,對於抽象之五智,遂容認
具體表現五智之五佛存在也。
六、 五佛五智
五佛者,大日(Maha-vairocana)、阿 (Aksobhya)、寶生(Ratna
-sambhava)、無量壽(Amitayus)、不空成就(Amogha-siddhi)。其中
,大日如來稱為普門尊(Samanta-mukha-pradhana):餘四佛,稱為
一門尊( Ekamukha-Pradhana)。但法界體性智,為大日尊內證之智
德;乃至成所作智,為不空成就佛之內證智德,於此五佛五智之關
係,法界體性智有如何重要之位置,足可推知。自經典史上觀之,
四佛之存在(13),既已明顯後,大日如來,始現於經典中(14);惟
就真言密教之立場,全與此相反,視四佛為大日如來之分身,乃大
日如來四智之表現。大日如來之內證,雖為法界體性智,若由四智
為此智之表現考之,則五智中,法界體性智為根本的,故於五智中
為最高之物,厥義甚明。又五佛之中,「大日如來」備具觀照諸法
界實相之智德(15):(阿 佛)備具明了觀見諸法、法界種種相之智
德;「寶生佛」住於無我他彼此差別執情、平等一體之理念,備具
觀照萬有種種相之智德;「阿彌陀佛」 對於普遍眾生界,住於攝
取不捨之大慈悲心;「不空成就佛」因於濟生利民,而當實際的活
動。易言之,真言行菩薩入於佛果位後(16),名觀照「阿」字諸法
本不生際、不可得之理之智 ,為「法界體性智」;名如實觀照諸
法萬有種種相,如實有狀態之智,為「大圓鏡智」;又名照見生佛
一如、凡即是佛之妙諦之智,為「平等智」;以攝化利生之智,名
「妙觀察智」;以接於直接所化眾生實行方面之智,為「成所作智」
。在於似此意義之五智中,「法界體性智」,自為諸法根本之絕對
真理,觀照密教所謂「阿」字本不生、不可得之理之大智慧,而可
認為精神生活中之基本物者。於佛果之位,此法界體性智為一切精
神生活之綜合體,故謂自此根本智( mula-jnana),以生出大圓鏡智
等之四智也。
七、 轉識得智
菩薩修六度萬行,昇於佛果位時 (17),須行所謂轉識得智。轉
識得智者,通佛教咸以為轉捨八識,轉得四智,惟密教則為轉捨九
識,轉得五智之義。惟此項事實,菩薩在五十二位中,於十地之位
行之。關於轉識得智,如古來所言之妙觀、平等,初地分得,大圓
、成所,唯佛果起等。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於十地中初地之位,
獲得一分;於初地以上之地地,漸次增廣此二智,而獲得佛果位。
一剎那前(18),大圓鏡智與成所作智,俱完全轉得-乃通佛教之說
明。至密教則以為於十地以前六無畏(San-nirdhaya)之位,悉能斷
盡到達於通佛教之佛果之惑障,即於十地中之初地入心位,體得淨
菩提心-即法界體性智,同時綜合獲得四智。至如『大日經疏』所
述(19),於初地觀照由淨菩提心地展開曼荼羅之一分,以至十一地
之位,似若觀照其全體-此乃準照通佛教之說。真言密教之真意,
蓋以初地即為極位,於此位體得淨菩提心,此淨菩提心視為化他門
諸善萬行之原因(Hetu),如是實現化他行之大悲萬行,悉成為第二
地以上之行事,於茲自利自度之行全不存在,以完成大慈悲門之願
行(carya-pranidhana)為主眼;密教教義,即於此點,與通佛教之思
想,極其有異者也。
復次密教所謂轉捨九識而得五智者,所謂九識,為眼識(Caksus
-vijnana)、耳識(Srotra-vij) 鼻識(Ghrana-vij)、舌識( Jihva-vij)、
身識(Kaya-vij) 之五識(稱為前五識),與第六意識(Mano-vij)、第七
末那識(mano-vij)、第八阿賴耶識(Alaya- vij)及第九無垢識(Amala
-vij)。此九識中,轉捨前五識,轉得「成所作智」;轉捨第六意識
,轉得「妙觀察智」;轉捨第七末那識,轉得「平等性智」;轉捨
第八阿賴耶識,轉得「大圓鏡智」;轉捨第九無垢識, 轉得「法界
體性智」。但九識與五智,真言行菩薩在因位時,與進於果位時異
:前五識與成所作智為同種同類之活動,乃至第九無垢識與法界體
性智,亦不外為同種同類之精神作用,惟在因位之時,為無明妄執
所染,於果位則無明妄執之色已除,成為還原於無色透明天然自然
狀態之精神作用。
八、 即身成佛之新意義
轉識得智雖為人格改造之終極,是時所須注意者,當轉識得智
稱為成佛之時,以為乃完全與人類殊異變相之物,殆古來一般所認
為如是者-惟此種思想,殆屬迷信。雖密教之三密妙行,亦不謂獲
得超人類的不思議力(acintya-bala)。要而言之,以淨化(suci-kr)眼
、耳、鼻、舌、 身、意之六根六識,及為此等基礎之精神要素,
乃最始最終之目的-斯當勿忘者!在一座行法上,入於瑜伽妙觀時
,或入於我即大日之觀(20),面接三世諸佛菩薩(21),觀照十方法
界無涯之事事物物,為行者自心功德之所現示;即於一座行法以外
,凡日夜所接之人眾,以為悉皆宿緣不淺、三世聖者之化現(nirma
-na),尊重其人格,乃至山川草木、禽獸魚貝,念此器世間乃嚴淨
法界等流之功德-如是悉為真言菩薩平常生活之狀態。蓋澈底推進
心清淨者,常見佛之思想(22),是即密教之成佛思想。「心淨則國
土亦淨」雖先佛之金言(23),至密教之複雜教理,暨數多行事之最
終目的,與其謂在淨自己之身心,毋寧謂為表現是等之行事及思想
選練之結果之物,而為吾人本所備具無垢清淨本然之德,表出於事
實之上者。是故身心縱能淨化,然以有為轉變為條件之此肉身,四
大離散之時一至,即與迷人無少異,莫能逸於生者必滅之常法;但
其已受淨化之第八識,即真言行菩薩之精靈(Purusa),因已自煩惱
業苦之羈累遁出,故相應其念願,而迎受新生,並於十方三世諸佛
菩薩共住其處之信念之下(24),得不礙世務, 於十方三世,生生
世世,持續無染( asamklista)、無著(asanga)之清淨行-信此為真言
行菩薩成佛以後之生活情狀也!密教之所謂「即身成佛」,為即於
此身迅速成佛之義,故雖成佛,其人之內部生活,縱屬全異,然外
部此身,仍如原來-別非變為神怪不可思議之物-此四字中含義有
如此云。
註 (1)『觀無量壽佛經』(宋量良耶舍 Kalayasas譯)云:「諸佛
心者 ,大慈悲是」。
(2)『大日經』『住心品』云:「此等悲為根本」。
(3)『成唯識論』第二云:「此(阿賴耶識)是能引諸界趣生善
不善業, 異熟果故,說明異熟」。
(4)『攝大乘論』(無著作後魏佛陀扇多Buddhasanta譯)云:
「淨轉阿梨耶識,得法身故」;『成唯識論』(護法造玄
奘譯)第三云:「 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
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
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
(5)『成唯識論』第二種子定義曰:「 謂本識中,親生自果
,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
,理應爾故,雖非一異,而是實有」。
(6)『成唯識論』第二云:「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
無始來,異熟 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
,(中略)此即名為本性住種 。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
數現行熏習而有,(中略)此即名為習所成種」;又曰:
「有義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無始有。故諸種子
無始成就,種子既是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習而有」;
又:「有義一切種子皆本性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
但可增長」。
(7)『成唯識論』第二云:「如契經說一切有情,無始時來
有種種界,如惡又聚,法爾而有,界即種子差別名故」
;『成唯識論述記』(窺基 撰)卷二末云:「既言無始時
來有種種界,故知有漏無漏種子,皆是無始法爾而有」
:『成唯識論』第二云:「無漏種子,法爾本有,不從
熏生;有漏亦應法爾有種,由熏增長」。
(8) 第二云:「諸有漏種,與異熟識 ,體無別故,無別攝
。(中略)諸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因果俱是善性攝
故,唯名為善」;又云:「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於一切
時展轉相生,互為因果」;『攝大乘論說』;「阿賴耶
識與雜染法互為因緣」。
(9)『成唯識論』第三云:「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
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
,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如契經說
,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
,阿賴耶名,過失重故,最初捨」。
(10)『起信論義記』(法藏造)卷下本云:「無明義者,名為
智礙,能礙世間自然業智故。言無明者,根本無明也。
(11)「大日經疏」第一云:「越百六十相續心,即是淨菩
提心」;同疏第二云:「今觀此心,即是如來自然智,
亦是毗盧遮那遍一切身」;『 心月輪秘釋』云:「自
性清淨心者,法界體性智,又名清淨法界,或名淨妙法
身」
。
(12)無垢識者,由第八識除去煩惱業垢之物,與所謂自性清
淨心相當,密教視此為心之本質。『三種悉地儀軌』載
有阿摩羅(amala無垢)識體,阿梨耶識用,此所以示無
垢識與阿賴耶識一體之意,毋寧為準據通佛教之說明,
尚未充分表現密教獨特之意義。
(13)四佛思想者,於元魏菩提流支譯之『佛名經』第一卷散
見四方佛之名 ,有東方阿 佛、南方普滿佛、西方無量
壽佛、北方難勝佛。又唐義淨譯之『稱讚如來功德經』
有東方無垢光如來、南方無垢日幢如來、西方寶勝如來
、北方無垢稱如來, 知當時四方佛思想,尚未充分成
立也。
(14)大日如來加於四佛,成為五佛,權輿於善無畏與金剛智
兩三藏之譯經 ,參閱「大日經」『入秘密曼荼羅品』
第十三、『時處儀軌三十七尊心要』等。
(15)『秘藏記』。
(16)『秘藏記』云:「五智,謂:一、 法界體性智-三密
差別,數過剎塵 ,名之法界:諸法所依故,曰體也;
法然不壞故,名為性;決斷分明,得以為智。二者大
圓鏡智-謂自他三密,無有邊際,名之大也;具足不
缺曰圓;實智高懸萬像形現鐿之喻也。三、平等性智
-清淨智水,不簡情、非情故;彼此同如故,常住不
變故,名曰平等性智。四妙觀察智-五眼高臨,邪正
不謬,因以為名。五成所作智-二利應作故,曰所作
,妙業必遂成之稱也」;又四智之說明,參閱『成唯
識論』 第十巷。
(17)『成唯識論』第十云:「謂由轉滅第八識中二障麤重
,顯法身故」。
(18)『成唯識論』第十云:「菩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即初現起異識熟種與極微細所知障種,俱時捨故」。
(19)『大日經疏』第三云:「謂初發菩提心時,見此曼荼
羅已遍法界;昇第二住又逾廣逾深:作十轉開明,乃
至第十一地,而後所見圓極」。
(20)『大日經疏』第二十云:「決定諦信我即法界、我即
毗盧遮那、我即普門法身」;又『大日經疏』第一云
:「法界者,廣大金剛智體也。 此智體者,所謂如來
實相智身,『 大日經』第六云:『彼能有知此內心
之大我』」。
(21)『悲華經』第四云:「以三昧力故,於一念中,悉見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有妙世界」;『智度論』第
在諸佛所有妙世界」『r智度論』 第四十七云:「菩
薩入三昧王,放大光明,請召十方,無不悉集,又遣
化佛,遍至十方」;『三昧耶佛戒儀』云:「眾生界
清淨,應知即法身」。
(22)『智度論』第九云:「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說法,而
以罪故,不見不聞」:又云:「眾生心清淨則見佛,
若心不淨,則不見佛」。
(23)『心地觀經』第四云:「心清淨故 ,世界清淨」。
(24)『五秘密儀軌』云:「由修五密,於涅槃(nirvana)、
生死、不染不著:於無邊五趣生死,廣作利樂,分身
百億,游諸趣中,成就有情,令證金剛薩埵位」。
(25)『即身成佛義』云:「若能觀念此理趣,三密相應故
,現身速疾顯現證得本有三身,故名速疾顯,如常即
時即日,即身義亦如是」。(摘錄自密宗要旨)。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