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海上師開示集<四>
簡錄禪坐共修師父開示: 1、不可把心放在身體的感覺上(落於身見) *離一切處不住,遍一切處,處處安住。是一杯水的原理。祇要完全溶入在此刻的你,任何方法皆不用,讓一切自自然然,不用功夫,不用思惟。卻如實的安穩自在。 *向來修行人都想追求永恆、平穩、圓滿。錯了!沒有永恆,沒有圓滿,沒有証悟,沒有解脫,衹有平凡的你,祗有面對此刻的心,此時此刻都處理不好,其他皆空談。 *熄滅內心追求的心,當下的投入,全体就是生活。每時每刻都全体体受,就受用。 *對未來不要預估,對過去不要惦念,不要一輩子在為將來擔心、打拚。那擔心、打拚就是一輩子的負擔。何能面對自已,看清自已。照顧眼前一步,腳跟站穩。看清現在,接受現在,每一個現在能安心,終其一生都安心。 *身心完全溶入,一体是有生命的,分不開是唯心覺受,是絕待之心,是有情的,是無限生命的。從此不排斥任何東西,不怨恨自已,讓一切自然,自然淨化,儘管打坐,坐到風平浪靜,黃河澄清時。看過所有風景內心才會實在。
修 行 心 態 ◎日常生活中要處處用心,凡事切勿只追求對與錯的認知,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其根本道理或發生的原因,及當下的 ◎對於人事物,內心應依住於本尊的清淨妙蓮,並學習以本尊的思惟手去看去想,自能跳脫一般塵世間人我分別的狹隘看法,而能以兼具深度及廣度的眼光和態度去解讀與對應,凡事只問自己檢討自己要求自己,如此必能日日有所體悟,有所長進,以此原則來探求人生意義生命真相宇宙真理,才像是個修行人。 ◎修行是修心,行菩薩道,修忍辱行,要無怨無悔的做,以無言身教,於團體中任勞任怨,做到令人心服口服,以六度萬行,莊嚴萬德,於團體中樹立典範,做到讓人由衷真心敬佩。 ◎平日保持安穩無事,身忙心不忙,且要心清意明,以無事心觀照法界,擴張心體感應器強化靈敏度,則家事國事天下事了然於胸,萬物靜觀皆自得。
廟地聽聞隨筆
一、 試想如果我們平常講的話都是不實在或是還要讓人家再打個折扣, 如此在信用上有重大瑕疵的人 如何能持誦真言咒語感得諸佛菩薩的相應 , 所以大丈夫不言則以 ,一經出口必一言九鼎,即使山崩地裂現前,也不為所動完成承諾, 如能有此修為的人, 一旦經過他的口講出的話 ,就是會有力量也自然能感得龍天護法擁護,此就是真實咒語的力量來源 …….誠信 二 、做為師父的傳話者 , 師父講多少話即如實傳達多少話即可 , 傳話者切忌再加上自己的意識或自己所覺得師父的用意去傳達,往往此一字之隔對於當事者差之毫里有修證的上師,針對當事者所講的話,往往蘊藏著啟發性的密碼, 若是傳話者於傳話時如再加上自己的見解的話, 有時反而會弄巧成拙造成當事者錯誤的判斷,最後也為自己帶來無邊罪業,實是要好好深思警愓 。 三、 與師父對話時 ,絕不能講欺騙不實的話 ,知道幾分即說幾分 ,也不可講誇大不實的話 師父是最痛恨講話不實在的人 祈望大家做個實在的修行人。 弟子整理悉能如法
上師網上開示:
一些省思 見於時下諸人於經論中滔滔辨之,於見地上爭於更上一層樓。雖說明辨佛理乃入道之初,見地上爭於更上一層樓,乃是精進之心。於經論中滔滔辨之,但往往卻迷失於浩瀚佛法仗陣中,落於推理而不自知。爭於見地上,卻流於爭奇鬥玄之迷霧,流於遂境見相為勝之失。不可不慎! 時又過了一年,師父提醒徒弟,該向自已報告修持近況了。這次弟子回報:「如今只是老實過日子,至於修行,誰還在乎呢?」 看完這一則故事,不知你是否,仍像那弟子一至四月間,忘卻己心,專注於所謂勝義勝境追求之迷失呢?還是已能如實面對己心,一步一腳印的生活呢? 再提一例供參考 禪師一直納悶,『到底我遺漏了些什麼?什麼地方對勁?』 註:看完這段故事,不知你有省思? 現在擁有的一切你卻棄之如蔽鞋嗎?
一些省思(二) 在真理的討論中,每一個人都不可能代表全部。我們只能就自己認知的,做一個忠於自己完全的表達。因為我們的認知只是局部的,這也包括我在內。因此面對一些討論時,只要忠實表達自己的認知,不用強逼他人認同。若強逼他人認同,縱使是真理,對他人而言,也是一種痛苦的加諸,無以忍受的暴力,不是嗎?反而因討論,我們可以認識到,心靈不同層次面的面貌。從這當中,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心,也學會去欣賞各種層次的表達,那真是一個豐盛的晚宴。也打開自己視野,彌補自己在菩提道上,踫觸不到的死角。於菩提道有了更明確的認知,令自己更趨圓滿。共勉之!
一些省思(三) 以下片言補充,禮拜一普傳上課未提及部份 常聽人云:「依法不依人」,窮究其據乃視佛典為法之依據。但有個問題-----佛經之白紙黑字即是法嗎?以佛說之法為依據,是對的,不違〔自性〕即是〔佛說之法〕,但白紙黑字依迷者之深淺不同,亦有誤解之處。戴有色眼鏡看任何景物,皆是有色,故金剛經有云:「----若於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有人以佛經未提到,則視為外道之說。何為外道?心外求法,謂之外道。 法乃無盡藏,世間所有之佛經,僅佛法之鳳毛麟角也。傳聞尚有些在龍宮尚未取出呢?不管真假與否?執以白紙黑字為據,忘卻自心即是一切法源,乃是值得警惕之處。若不明佛旨,正法變邪法,亦是可怖!據文字而推敲,無經由實証契入之說,害人尤甚!畢竟佛經乃綱提,展演於心,心外無別法。真言一字含千理,又豈寸紙能表盡? 在修行路上,除了面對生活上的形形色色衝擊外,在修行上每個人也將求成就及相應,視為一生追求的目標。每個人初學時,心中總有一個素描成道圖。這個成道圖,包括了成道者的人格特質及身心狀態。對於成就的憧憬預設一個立場,這對一個初學者,是一個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一個修行中之人,往往會據己所知之資訊,建立一個成就捷徑圖騰。但也往往因為認知的不正確,有自我導向於歧途之虞。 修行須先息諸妄念,此追求成就的目標,亦是一種妄念,一種負擔。我們不必一方面求自在,一方面卻給自己加上一個十字架。如此豈不是背道而馳,愚蠢至極? 精進之心是必要的,但卻不是為自己,加上一些目前不適合的期許。安止於眼前這步,完全溶入並享受目前,如此修行會帶來的喜悅的。千萬不要,於目前的修持中,邊修邊尋找,自己預設的成就圖騰,是否出現?若你是如此修,那你將永遠得不到法喜,永遠會在得不到的十字架中,沉重的、低沉下去!如是那樣,修行已不是享受了,與世間的名利追求,又有何異呢? 故提醒大眾『安止於現狀,安止當下的修行,勿撿擇好壞,一切之呈現,皆是自心風貌,如實面對並溶入,如此法喜必充滿』
對於修持上有目的追求,乃至在修持當中,潛意識乃放不下追求勝境之心,如此修行必帶來壓力,以致原本快樂的修持活動,變成了每天必需面對的沉重功課。常有很多人在初發心後,即陷入此種狀況,因此而打退堂鼓。乃至有些雖未退心者,亦在每天無勝境及進展的壓力下,咬緊牙根硬撐著,以為是自己根器差,用功不過,於是每日發更多的時間去用功。日復一日,終究如同嚼臘,了無趣味。或許有人云:【可能世事牽絆,以致用心未能專一】,那麼來個三年或一個月或一星期的閉關,應該可以在悟境勝境上,有所突破。其實以上皆非,其未能深入之原因乃是在修行心態的問題。 何以故?汝將悟境勝境當成一個目標,在修持當下的你,雖口誦真言,但心卻往外冀求殊勝妙境,如此一來,以念起念,念念相互追逐,終致身心疲乏渙散,一無所得而下座。修行應全心投入每個步驟中,照顧好每個程序而不作其他之想,放任心於每個步驟,成為一體,如此即能享受其中的法喜。若不能了解,吾今試舉一例,為各位解說: 從前有位老牧童,天天帶著一群牛,到大草原來吃草。有一天老牧童病了,只好叫小牧童帶著牛去吃草,小牧童因耽心牛群走失,拚命的把牛圍成一圈,一下子把牛趕往那邊吃草,一下子把牛趕往這邊吃草,就是唯恐走失了牛隻。結果一整天下來,那群牛一點也沒吃飽,小牧童也累得不行,一直呼吃不消。過了一陣子,老牧童病好了,一看小牧童瘦得不成人形,牛隻也瘦了一圈,看得老牧童直搖頭。 隔日老牧童又親自帶著一群牛,到大草原來吃草。只見老牧童舒服的,在陰涼的樹下躺著,隨興喝幾口酒,悠哉地!看著四散的牛兒,各自悠閒地吃著草,好一幅原野風光,不是嗎?沒多久時日,牛兒又恢復了以往的豐腴,更茁壯! 故事完了,不知你的修行是像小牧童,還是像老牧童?汝修行之追求【如那牛】,是像老牧童善牧投入其中,並享受在其中呢?還是,像小牧童整日繃緊神經,一點樂趣也沒有呢?
上師開示語
上師開示語:萬象更新
祈願事成
上師開示語:大日普照
法脈綿長
上師開示語:願諸眾以智慧心
行菩薩道
上師開示語:寂靜智默默行
微細處妙住心
上師開示語:寬鬆處且休歇
無住無依任性
上師開示語:如實認知己心 平靜中致遠
上師開示語:寂靜繫心 三密統攝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