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 海 上 師 開 示 集


 

真言行者於睡前可----

真言行者於睡前可淨三業、三部、披甲護身、(十八道以上者,可加結金剛橛、金剛牆、金剛網、金剛火燄印言)然後觀己身為金剛杵橫臥於蓮花上入睡。若直觀己身為金剛杵橫臥於蓮花上入睡,亦可。醒時入淨三業境界,住於八葉白蓮,無量氤氳光氣中,身心了不可見。至於更詳細作法,礙於初學所知有限,故無法深談。

 

 

 

修法的迷思

吾輩修法的目的,在於能契入人類生活為要,否則修法讀經只是思想的烏托邦,也非佛陀本旨,此就人類而言。於修法中,藉由行者本尊性德的生起,遂於生活中由肉体展現性德,完成生身本尊。是故,修法中每一個步驟,都有其要行者學習的性德。藉由密教特殊之身心兩者結合之修觀方法,在修法中達到生佛不二,令行者生起本有性德(身及心理結合之覺受及轉換,為六大真實境)。

所謂修法不是練習神通,亦不只限於氣脈明點----等等,及一切識幻作用或肉身之變化而己。乃在於,如實掌握本尊性德,躍現於生活中,如此為完整之佛法。但人對【真實】的認知,是透由心理及生理,兩者結合的認知。所以在身心轉化的過程中,生理之變化也是必有現象(氣、冷熱、光明、-----)。若無生理之轉化很容易,將佛法變成思想的烏托邦,流於口水式的哲學論調,於法義無法完全掌握。但執以生理之現象,又容易流於身見、我執之弊,產生對「神佛,超能力、神通、異相---」之盲目追求,不知此乃一心之幻化,常見(滿天神佛、及不思議加持力----)之論調,更甚者,將淨土當烏托邦,逃避現實的理想國。此輩之人,若不能回歸佛法,落實身心不二,生活完全体現之修法。執理論者,終不解佛義,流於思想的烏托邦。執相者,於法中一切殊妙勝境,終不可及,望梅止渴也。是故,以完全之心,突破身心二者之迷障,完全的生活,体受六根妙味,嘗盡佛法甘露。

 

 

 

生起喜悅欣往之心

修法中於本尊性德生起喜悅欣往之心,乃是相應之初步。若能如此,則依法持咒將於內心有所得,雖不見尊容,內心亦常被本尊性德慈光所沐泳。反之,若以雜亂求成就求感應之心而修,其心初已亂矣焉得其果。充其量乃在淨化一己之亂心,故而久修無味。不知是此法不靈乎!亦或自己根器不行?若能依前提,於本尊性德生起喜悅欣往之心,則修法乃養性之行,日日於心上踏實,其餘不求自得矣!但於無所求之行,一切妙法自如月倒影,廓然妙不可言。卻記不可口說心行兩相違,否則有如蚊蟻釘牛角,成就之日則歲月悠悠矣

 

 

 

心佛本一源,何嘮強分別?

勿過度執經文追求功德利益,一切功德源自本尊性德。於自性本尊性德未生起前,偶有感應道交,此乃行者凡夫心行中,偶爾知見放下,稍入而生。以凡夫心重故,對佛菩薩之不思議加持力,遂而產生品頭論足,何咒為高?何咒為低?此乃瀎佛!亦是愚痴行!以致有念佛者云念佛高,持咒云持咒高?高低乃人心之起落,相應者為高。必竟凡夫心不一,相應亦有不同。何來高低?若相應不妨死心修之,佛法元無二,應機即為上,心佛本一源,何嘮強分別?修行者慎之!

 

 

 

修行是解行並重

修行是解行並重,修法前,對法本理趣之研讀乃是必要。法上之理趣,乃爾後實修逐步引導之指南。亦是行者爾後修証,自我檢視之依據。而實修過程中,會因個人習氣及生理不同,所遇現象也會有不同,而往往這些錯綜複雜因素,所造成之心理反射或生理反應千奇百怪,往往經論上並無詳細言明。就是有,也因個人知見不夠,無法一窺真理所在。一般人往往執以,自身所親歷而認以為真。其實此中仍有,一些個人未覺之自我意識含藏左右其中,所以在實修之路,除依據佛經佐證外,仍需假以上師或各善大知識加以引導剖析,方能無誤。在此希望大家在初機探討外,也能起而行,加入實修行列,深入探討一些,實際修持上所遇到之問題。一則提倡實修落實佛法之風氣,二則為自己解惑,畢竟境界無高低,皆個人過程而己,不必羞靦。三則可提供有類似問題之同修,一個很好的參考,以節省時間,深入佛法。必竟生命有限,口水無用。此致寶海合十

 

 

 

修行是一個持續的,且是累積的

我想修行是一個持續的,且是累積的。不求一時,只求步步落實。不同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會有不同困擾,若以學生生活之單純,無法每日颩蚺@小時,則將來入社會則更難掌控了。其實修行並不用佔太多時間,吾人每天花費於一些無謂的事,其時間比修法多太多了。若能於現處環境中,做些規劃則游刃有餘了。當然這些規劃中,修行必需是首先為重的,否則累了是修不來的。不妨從靜坐持咒再加上本尊觀開始吧!寶海合十!

 

 

 

欠篩而已?

當汝在實修上身心有反應時,若自己不明此為何?則其對汝毫無意義,此乃未到前之過程,宜持續前心平常對之,勿貪勿求如前用功。亦可稟之上師開示,以免歧途費時。若自己心知肚明,也宜稟示上師,加以求證,進求開示以增上益。舉凡一切境,一切修行對否?宜是自己愈修愈明白,己心若不明問他人何有益之?己知心明復問之,乃求証希免自以為是爾。若是正確修行,愈修內心愈踏實,內心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如六祖慧能大師回五祖之語【欠篩而已?】

 

 

 

 

完整的修行

(一) 修法時,每以為持咒感應,為全部之密行,其實非也。若於所修之法本尊性德無法深入,只是在光氣影中打轉,久修必有停頓無力之感,亦得不到本尊殊勝之加持力。對本尊理趣之体悟,生活上本尊性德之落實,實為行者,深入獲取無上菩提之津要。所謂無理寸步難行,加持力及法力之獲得,乃從對本尊理趣之体悟,生活本尊性德之落實,而深入而得証的。
修行不解理趣不解本尊願力,徒在光影中尋找自我,雖名為修行,實則與老太婆唸佛徒個往生無異。若問佛為何?何為密教?意趣為何?皆啞口無言,一代聖教只落個迷信。鳴呼!情以何堪?故勸有心者,除儀軌修持外,宜深入了解所持本尊性德,及如何落實於生活中?於顯密諸義也宜會通。必竟解脫,乃智慧之開脫。非由神通及感應加持力。再多的神通及感應加持力,也沒有辦法解決,大德目前的思緒困擾。現世己苦,何托將來呢?唯深入本尊性海及諸經義,令已從煩惱中脫困(此非指滿足私慾之脫困),才是長安久治之道。


(二) 修法及深入本尊性海及經藏外,常每日整理所學點滴,務令前後會通。常見行者,隨所學愈多所知見愈多,因其所學皆為差不多而己,未能於受學後,詳加研究,常自以為懂其,實是一知半解掉東掉西。故吾每勸初學法者,於實修一段時日後,再次詳讀法本解說及理趣,必會有一番新發現,此乃因初學無實修体驗,故於聽受法要,未能深入之故,勸有心者,每修一段時日,宜如上重溫法要,如此可省下很多冤枉路及時間。除了法上外,於一切法義,宜常自思考整理,如作筆記或上網發表文章,這是很好的方法。諸位看網上各師兄姐這段時日來,在網上發表之文章,就知其功效了。無論在法義之領受上,或文筆措辭上皆有大進步。為什麼提這些呢?因思想的整理,可讓自己知道,該作些什麼?什麼是有意義的?自己的鉊禰艅洸韟鞳H讓所學會通,佛法思想一貫。如此更有助於修法時,般若空慧的契入。否則光念咒語其餘不知,與開佛知見遠矣!不覺得,整日忙著唏喱呼嚕,追求這個法殊勝,那個法殊勝?口唸唸有詞、整日在週遭追捕感應,到最後忘了我是誰了?有朝一日猛醒之際,不覺一切空白,不知有何意義嗎?


(三) 修行的好壞不在神通感應及往生,在於能溶入生活,落實於生活,於生活中体現本尊的智慧及性德,若只會念咒於心行處不知檢討,則常見為一般人之嘆!〔修法是修法,光影中找,下座又是凡夫一個。〕此有如無根之蘭花,久必枯萎!生活中,常處思想矛盾之兩極化,不知此樣學佛有何用?於現實生活中,有何價值?若能除修法及法義探究外,於生活中m加落實奉行。則生活中之体受,必有助於修法時,對本尊性德之契入。對本尊性德之契入,有助於生活中之落實,互得其彰。

(四) 從以上吾結論:何為真實修行者,每日之必備四要行,何為完整的修行。
【一】 勤於修持所受之法
【二】 研讀本尊有關願力及性德法義
【三】 深入研讀顯密諸法義
【四】 勤於整理所學所悟,融會貫通,並以札記或發表督促之。
【五】 落實生活,於生活中之微細處,即知己行有多深了。

 

 

 

千萬法兒換瓶裝,不同瓶不同景

法無殊劣,本自圓成。抵心一門入,總比空心指望月。初宜以息念淨心為主,論壇爭論徒擾心,掩心靜意明心為首要,否則千萬法兒換瓶裝,不同瓶不同景,終究依然是瓶兒。若能悟斯,抵死修。一入皆入,心燦燦。否則饒他八萬四千法門,依然妄心中過日。

 

 

 

一步一腳印,成果拋腦後

修行的人在境界上有些覺受時,往往為求更進一步,而別生攀緣。以攀緣故易墮歧途,至使功夫退失。此乃常見之事,亦一嘆也!修行中不宜見勝心喜,若是真口訣即依此修行,勿失根本用心處,即可直驅正道。若見勝心喜別生異想,或少修而多求者,如失根之蘭花,終如浮萍必散。是故初心不忘成就不難,基礎宜紮實,一步一腳印,成果拋腦後,日日知吾心,圖個明白最重要。

 

 

 

把卻心頭,無憂樹下好端坐

神通有其應緣而現,感應乃心影鏡射。鼓吹追求勝妙,無異於捨彿正法,逐於心外,誤眾者甚大。不若一掃諸相歸空寂,予其以慾勾之,不如以般若智令其曉悟。向來正法無人問,群心亂相有人尋。把卻心頭,無憂樹下好端坐,吾之門人宜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