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海阿闍梨聖如意輪法問答錄
問:屬於何部? 問:體相如何? 問:三昧耶形、種字、手印為何? 問:眷屬為何? 問:體相是指菩薩六臂的身相嗎? 問:種子是在淺釋聖如意輪之名義文中的圖案嗎? 問:再開始觀想蓮台、種字、咒謾而就此安住。"種字代表一切功德出生之處。"如果有人觀不出種字、月輪時指自己如本尊坐在蓮台上嗎?
問:咒謾、月輪是指什麼?種字、咒謾、月輪其位置安住在何處?極略軌可略過嗎? 問:若剛開始,觀想不出本尊時怎麼辦? 問:必須睜開眼睛觀嗎?可以閉著眼觀嗎? 問:腿是打坐的姿勢或是其它的姿勢? 問:此時可觀種字、咒鬘,若是覺得困難,必需由內心把一些執著再放下,禪定才 能再深入,種字才能很自然地安住。自己還沒有止的功夫,可以就開始修觀嗎? 問:普禮真言約多少時間? 問:極略軌中並沒有要行者跪拜禮佛啊?要拜幾拜呢? 問:歸命於阿字本不生之地是什麼意思呢? 問:"體證到自心本俱有的光明,此時結手印進入觀想"若無法體證到自心本俱有的光明,可繼續往下做結手印進入觀想嗎? 問:本覺心蓮是什麼?長得什麼樣子? 問:淨三業約多少時間? 問:是否和普禮真言一樣要先拜佛?拜幾拜呢? 問:應結淨三業印才是? 問:為何說結未敷蓮花印呢?不散安額誦言是什麼意思? 問:光氣是什麼? 問:八葉白蓮長得是什麼樣子? 問:心輪在那裡?喉輪在那裡? 問:披甲護身入觀時間多久?密觀時間多久? 問:若觀不出中脈,就無法密觀了嗎? 問:氣脈指中脈嗎?明點在那裡?極略軌可略過嗎? 問:大日輪長得是什麼樣子? 問:五悔時要起身拜佛嗎?拜幾拜呢? 問:發菩提心真言、三昧耶戒真言和召請印只需念一遍嗎? 問:本尊加持的時間約多久?印頂是指印頭頂嗎?觀想於頂上捧珠是指觀想雙手捧珠於頭頂正上或額頭前?本尊正念誦的入觀時間約多久?"念珠入掌中合掌捧頂上"是指頭頂正上或是額頭的前面? 問:普傳極略軌要隨緣灌頂嗎? 問:不必供養護法嗎? 問:初修時是否是一邊看極略軌的簡略說明再依著做? 問:請教上師,何以有人專修?有人專修兼修兩具? 問:可否請寶海上師開示結印持咒之重點? 問:寶海上師:請問誦持咒語時可否默唸?師父的mp3都是很有穿透力的聲音,這樣唸誦當然最好,但有時夜深人靜怕自己的聲音打擾別人休息,所以不敢全力髮聲,請問是否可以小聲(口唸耳聞,自己聽到)或者默唸?
問:請問 上師在觀想的對境的過程中,所見的自心相可以視為本尊及其淨土相嗎?謝謝! 問:因為弟子在練習觀想時住心觀想時發現自心當所見之境,即是自心所開展之相,此相會隨著自心深入而變化;亦即每深入時所見之對境不同,所以自己以為每次所見的心即是本尊心。不知如此之理如法否? 問:頂禮寶海上師,請問:回向後是否需要想一下,回向者、回向的物件、回向的功德,三輪體空,本無自性呢?謝謝。 迴向三寶願海
迴向三界天人 迴向是三密作用,非顯教口頭迴向,此中亦最後收攝於三輪體空,其實修法中三密作用己作加持了、口頭之迴向只是重申意旨,有無皆可。若無三密作用之迴向,只屬空口無用。幻化佛事終歸空寂,故雖有前之三密作用迴向,畢竟体性空寂,了不可得,歸於三輪體空。 問:準提法中有ran字觀,又云為淨法界三昧,不知上師可否方便開示一.二? 而其實修次第,先結定印,身心寂然安住後,再觀於頭頂十字縫處有一ran字赤色火光熾盛,為三角錐形,此火大之形狀也。此ran字由行者智力觀照,火光大盛遂於ran字外圍成一寶珠形,如十萬日光赤色火燄聚之,此ran字所成之寶珠,一半在頂內一半露出頂上,行者如此安住良久,有一段定力,寶珠遂流出火燄如炙熱之咱藺峇鶪s岩漿,沿中脈滴下將頂輪之中心熔化,並將頂輪整個熔化,並透由頂輪所接之各大小支分氣脈,向外沿燒,最後透由毛孔燒出。此時一邊修觀一邊持誦長音之om.ran,令音振盪頂輪,助其頂輪熔化,乃至火光透由毛孔燒出。然後行者攝持前頂輪極熱熔化之智力火光,順中脈向下沿燒而至下一輪脈,其修法亦如頂輪一般修之,每經一輪火光智能即倍增,如此直至海底輪,終將全身燒燼。身心不可得,不住而住於空光中,即成淨法界三昧。以上提供給自行修法者,作參考。欲令其知法非白紙黑字,人人皆可習得其精髓。 準提佛母三眛耶形釋義
上師開示: ◎有關普傳法本中,何謂待有覺受時,方印之,之解說 唱誦咒語或梵唄的重點是心境要沉穩,要有悠閒的感覺,而不在於氣的長短,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有沒有把心寂靜下來。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平常腿一盤心一放鬆,心就能夠靜下來,如是唱梵唄或念誦咒語時,心境才能感覺悠遊、自在、愉快。 在極略軌講解中常講:「當你內心有所覺受時,然後結手印,印在你要印的地方,印時要觀想讓你的自性光氣由此處開展出來。」對於這一點於此做一詳細解說。譬如:結淨三業或披甲護身手印時,結手印放在胸前,開始念誦咒語,這中間咒語不斷。在念誦之前,對於淨三業的道理、什麼叫做三業清淨、什麼叫身、口、意、淨三業的境畀,淨三業所包含的道理,是什麼等都要把它搞清楚。但是不是像讀書般把它讀一讀記下來,然後在修法之時,把這些道理想一遍而已,這樣子不叫做修「淨三業」,這是不對的修法,若你這樣修的話,是得不到快樂的。 淨三業的理趣,就是三業清淨,這三業清淨,在修法上是很重要的,關係到未來的修持。各位你此三業清淨的道理懂了,可是不見得對這道理,馬上有所領受、受用,還必須經過生活上,及法上很長時間的磨練,於是乎在生活上,隨著個人因緣之不同,就有不同的體受。當你陷入在非常煩惱之時,然後再從煩惱之中走出來後,那時你就會喜歡,沒有煩惱時的清淨。唯有當你從煩惱中,走出來時,你才會了解到什麼叫身、口、意三業清淨。 這些都是要各位,用你寶貴的生命,用你全部的生活,一點一滴去體受的。所以有人問一個法到底要修多久?光是淨三業來講,難道學佛不就是要淨三業嗎?若能三業清淨,則你的法就已修成,沒事了。由此可見每一步驟,都要用你的生命一步一腳印地走過,才能了解堶扈u正的內涵,及甚深的用意。所以,每一個步驟都是修不完的,隨著你的程度越來越深,體受就會越來越深, 師父教的淨三業、咒語、手印都相同,但是各位的人生歷練不同、體受不同,前半年、後半年心境也不同,過年前、過年後心境又不一樣,心境不斷地在成長。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顆覺照的心,所以各位會自然地在生活與修法過程中,於佛法上會不斷地有所修証體受。所以三年前修淨三業,三年後也修淨三業,乃至最後也修淨三業,你的意境心情都不一樣。所以 師父一再跟各位講,所謂「覺受」不是要去製造一個感覺的假相,「覺受」是各位內心的體受。這些體受的生起,除了日常生活之中的磨練之外,當然依照密教的方法觀想、修持,固定的修持,會讓你身體氣機產生變化。由於時間的不同,所謂的「覺受」是行者,當下對於整體的感覺,及接受的道理,透由生活、身心而有的體受。 所以,透過密教固定的修持方式,能使行者一坐下來就能契入,可以幫助各位把氣脈打通。須知身心調合會影響到心理,所以師兄們幫各位整椎之後,坐下來氣就暢通。有時會從下丹田升起一股涼氣,根本不用觀,坐下來氣就上來。所以身體對於心理上的影響很大。所謂的成就,就是身體與心理一起的成長,兩者互相影響而得解脫,所以固定的修持相當重要。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有體受,再藉助於密教的修行方式,能讓自己的心在修行之中,對於所領受的道理更加深入,所以固定的修行會助長,生活上的攝受及體悟深入。相對地生活上的體驗,也會助長靜態修行的進展。 所以我們講:修行是全部的、整體的,不是只有坐在蒲團(坐墊)上才叫修行,甚至連下坐以後所有身心的體受,也都是下次上座依法修行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感覺到佛法修行,跟生活是一體的。所以所謂「覺受」,方便講是感覺,所謂「覺受」不是各位所講的,依照道理,然後去假想模擬一個心理狀態,再把自己套入此狀態中。這樣是不對的,這是自欺欺人,是自我欺騙的行為。 修行是心靈上的享受,是內心很高興的事,好像跟自己的內心在幽會一樣。咒語是此時此刻心情的表達,修行應該是這樣的,是一種心靈的追尋。如果用前面所講自我欺騙的方式去修的話,修到最後會覺得索然無味,剛開始運用情緒化,可能會帶動一些體受;但修久了以後,就會發覺情緒化的修觀,是無法代替心靈享受的,因為情緒化的東西是假的。那不是我們內心深處真正想要追求的,這種修持到最後,你終會放棄。 這樣修不要說成佛,就是對現在的你,又有何幫助呢?正確的修行,應該是每修一座,就有修一座的快樂,就像與自已心靈約會過一次一樣,而你的心,在你的念誦時就已表達出來了。像 師父帶領大家唱讚偈時,你不覺得它也跟你的內心,很相契合嗎?很舒服。這不是你當初來學佛時想要的,那一種心靈上的快樂嗎?也是佛法所講的法喜充滿。這樣子就好了,至於成就不成就,成不成佛,那是以後的事,不用管它。現在想那些,對現在的你來講是摸不著邊的事。 當下的你是否領受到佛法的快樂?是否由內心深處流出快樂的心境?那是一種沒有負擔,零壓力的現象。這些才是最實際,你最想要的,成就、成佛那是無聊的人在講的。只要你每一刻都高高興興,都在法喜之中,一步一腳印地走下走,從現在乃至未來際,所累積起來的法喜,都會讓你感覺到生活就是修行。所以禪宗講平常心就是道,人成即佛成;淨土宗講當下即是淨土。其實這些話,你不必想得很深,也不必從文字相上去解釋。就像
師父所講的,此刻修法的你,若不能獲得法喜,修法有何用?因此,每次在修法的當下,無形中、這些潛在意識就籠罩著你的心,潛在意識想修得更好一點,想要有所感應,乃至問自已這樣修對不對?為什麼會有這些念頭?因為你想要修更好一點。這些莫名其妙無形的壓力、思緒在你坐下來修行之時,你不用去想它,就直接籠罩著我們的思緒。 所以,今天最重要的是把各位無始以來修行的盲點,內心盲目的衝動把它解析清楚,清楚之後就可放下。我們人有時在生活中,其實沒有什麼事情,但是會莫名其妙地急躁。其實你的內心,是有一點在擔心什麼?只不過你現在的心很散漫、很粗無法體察到而已。相同的我們在修行坐下來,當下籠罩在自已心頭上的,那股莫名其妙追求的急躁心理,只要自己能察覺到,它就會釋然而消弭無蹤。所以各位請記住一句話:每一座的修行,是希望給自己法喜而已。 今天解釋所謂「覺受」及當你有覺受之時再修觀,這相當重要的,所以,各位要在修法之前,先靜坐一下,不用任何的方法,依照從前 師父所教的靜坐方式,讓身心寧靜下來,才有辨法以一種寬鬆的心,去享受你的心靈。如淨三業,即六祖壇經所講本來無善無惡,法性原本清淨。 就像金子一樣,金子提煉出來放在櫥窗之中,看到時你就會說是百分之百的純金,但是它未提煉出來之時,在礦土堙A難到它就不是金子嗎?難道金子跑到泥土堶悼h了嗎?沒有吧!所以佛云:我們的自性原本清淨,沒有受任何染著。把它丟到臭水溝,金子還是金子,清淨就是清淨。此是很重要的思想。修淨三業要認取這一點,此刻的你,不管你曾經做過什麼,乃至未來際,你會造何業或現在的你怎樣,都沒有關係。 當下聽得進去 師父所講的這句話,佛性有如金子,原本清淨,不增不減,不淨不垢,常恆不變,所以此心就像金子。不管用爛泥巴、雜草、石頭來比喻,我們從以前到現在所造下的種種業力,或起心動念中的善惡念等,種種複雜的東西。解脫跟善與不善無關,直接認取每人原本清淨的佛性即是。就像一個人每天都過得很累,剛好放假幾天,一個人跑到山上脫離,這些累人的生活環境,暫時把自已那些要面對,疲於應付的事,暫時切斷關係,跑到到沒人干擾的山上,做一些自已想做的事一樣。 你會感覺到好舒服,這表示每個人對於內心原本清淨的感覺,是永遠不會忘記的,即使環境再怎麼壓迫它,有一天它還是會抬頭的。所以,為什麼這麼多人一放假就往山上跑,這就表示每個人都需要此心靈上的糧食。若你聽得懂 師父剛才所講佛性原本清淨之理,此時此刻放下一切善與不善,放下無始以來的無明,當下即能直取真性,把自己的真心顯露出來,放下周遭圍繞的意識塵埃。 現在讓我們來唱一首讚偈,以其經文意思引動剛才 師父所講的那段「自性原本清淨」邊唱邊進契入讚偈的意境,放下心來回到原本的清淨。 梵了五心偈: 梵唱淨業心離垢,了卻塵剎百千心, 五蘊幻化本不實,心空獄空無明盡, 懇祈冥顯施恩資,興慈運悲遍塵剎。
所以前面極略軌的教授云:在你的內心有所覺受之時,再開始印某一部位,然後把你的心透過意境轉化成為光氣,從那個地方引動出來。若剛才各位唱梵了五心偈時能契入,即能了解 師父以上所言。要勉強講也講不出來,幻化再幻化,了不可得,無從說起,嘴巴要講,但千言萬語無以表達。所以法本解說時,說就像一個人想「媽媽」的感覺一樣。「媽媽」這兩個字,大家都知道代表的是一個怎樣的感覺,可是當你想時,卻是有不同感覺,此乃因為每人的感受、領受「媽媽」的感覺不一樣的緣故。 各位唱梵了五心偈時,依讚文的內容至心而誦很容易深入,唱調若選擇適當,當時更易表達心境,再加上讚文的描述,則更能深入箇中三昧,此是唱誦讚偈的好處。 相同地修行時,很多人不肯研讀理趣,都以法本為主,講究那堶n結手印,咒語要念幾遍。其實錯了,沒有意境,沒有覺受,光是結手印、觀想、持咒而修,那是在演布袋戲一樣,自我安慰一番而已,所以請各位平常要,將你現在所修法本的理趣,好好研究探討,要將整個法本,從頭到尾研究至爛熟,不要一邊修又一邊想。如此加上生活上,能依照法本思想,來修養個人的心性,則如此每次上座修法,就會別有一番滋味。一開始上座修法,唱讚偈的那個無法言語的感覺,很自然地就會跑出來。 所以 師父法本講解,如何觀淨三業時說:由海底輪下部,有一股無始以來清淨的智慧光氣湧上來,各位就觀想一股清涼的氣升上來,這是練氣功,是自我欺騙。既然要了解,無始以來清淨的智慧氣,那各位是不是要回想 師父剛才所講「佛性本來淨之道理」,放下,放下,再放下,清淨就好,於是氣自然就會升上來,那就是清涼之氣,甚至你會感覺到清涼,此是不用去想的,要想一個清涼的氣,上來幹什麼?製造一些假相做什麼? 如果自己了解清淨的佛理,當下身心放下,契入原本的清淨,自然能帶動氣機,把氣引上來,氣一上來,自然會感覺到清涼,如是就能感覺到心氣合一之意。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其實任何觀想,都是由你的內心生起覺受後,再來藉助觀想,把你的心再度開展出來。此關鍵相當重要,每個法本的修持都要這樣做,這樣修。 外面普傳弟子請師父開示:修一座法大概要多少時間?因時間上的限制關係, 師父開示:修行的目的是在於心靈享受。前面 師父開示的很清楚,要先升起覺受,要身心放鬆、放空,等到內心有覺受時,就繼續修下去。每人的程度不同,有些人一坐來,就能契入;有的人可能一時無法做到,需要更多的時間。至於時間需要多久?有人可能需要幾分鐘就好了?有人可能修一天,有人可能需要修一輩子。 淨三業把五個地方印完了,等於說把佛性完全開展出來了,此時對自己的自性清淨的體受會更深,此時對清淨的覺受越深,就越放得下,看得開。若是你印完了就馬上結束,那就錯了。印完之後,還要讓內心繼續深入,讓覺受圓滿,這才是我們要的結果。一般人印完了就跳過去修下去,只為了趕時間修完一百零八座,那就沒意義了。所以,後面的覺受圓滿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覺受圓滿之後,讓境界繼續深入,咒語繼續唱誦,讓你身心在堶控y遊一番。往往在後面這一階段,會讓你有突破的,你的心境體會提昇很多,往往真正的功效,在後面這一段,很多人都忽略了。 今天師父特別開示:若時間不允許的人可以分段修,譬如今天修淨三業,明天修披甲護身,一段一段地修,等到有時間再來修整座的法。修整座法有如享受滿漢全席般,修淨三業可能是享受菜單堛漱@道菜而已。整套法本是很完整的,一個眾生從凡夫開始,淨化到成佛,然後再開展出自己內證的完整體系皆包含在內。修一套法本,即是你從凡夫走到解脫,然後再發起大悲心來渡化眾生;整個過程這樣修一趟,對心靈而言,是一種享受,有如是享受整套的大餐。所以,對於時間不夠的人,就分段來練習也是可以的。初學者,分段練習之後,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每天必須持本尊咒;不管你如何分段修,最後一定要持誦本尊咒,十分鐘或百遍亦可,不一定要千遍。若為了要念滿千遍,念到最後反成雞飛狗跳那就沒意義了。 試問修行最重要的是在那裡? 以上為 寶海上師 課堂開示,弟子恭錄整理,希能如法。
◎觀想實義 〔一〕月輪觀之重點,在於体性圓融之体受,月輪乃圓滿之佛性也。若修此觀離此,則錯矣。 ◎持咒,發音問題 自然音由下丹田而發,是修行好現象,此一般聲音家皆如此發音,但吾有教汝等,唱誦非喉聲,非下丹田音,乃微微之脈中音,與身心共振,而產生巨大渾厚天然之音。希望汝依現在受用之法用功下去,日久自然會体受師父所提脈音一事。 其實〔口中念心散亂,喉嚨喊破也枉然。〕此句對持咒,及念佛者皆適用。咒語散持並沒有作用,等同於散持名號沒有效果一樣。靈不靈、有沒有效果,皆在行者本身,心相應否?
若說持咒口誦,心不持之,亦可得諸佛不可思議功德。若其是以,諸佛不可思議誓願力,及龍天護法之護持,為依據之理,此可信也。但也需於散持中,有些許與心相呼應方可。散持念佛之功效,亦同此理也。 總結,有無功效,端在自心。佛名聖號與佛之心咒何有異?功德皆等同,不應於此起差別,只是入手方法,及巧妙各不同罷了!
◎咒與心之關係 咒語是本尊功德智慧的濃縮,真言宗講一字含千理,每一咒字,皆如一個作文題目,可無盡開展。而持咒當須對咒意完全掌握,方能產生持咒之功能及功德。而對咒內涵性德之掌握,非一邊持咒一邊思惟其義。乃是依受法時上師講解之理趣及修觀方法,實修之。瞻W師之引導開示及實修方法,乃是本尊性海契入之鑰,而咒意即本尊性海。人人本具自性本尊性德,依法修持,一經開啟即能,目睹親遊自性本尊無盡莊嚴園,隨興所至,一片景色自天然。故心乃咒力之根源,而此修法之意密即咒義咒密也。捨心求咒音,亙古與本尊不相見,思之! 【一】
以讚嘆、歡喜心、自性供養之心,吟詠本尊咒
〔一〕對所持本尊性德之了解及契入
◎持咒與念佛 若就其相應之原理,實無二也。皆要與自心相應。 至於持咒者,何以三密加持,能疾速成佛?何謂本尊?本尊性海妙義為何?為何如此修能解脫呢?三業如何轉呢?何謂成就呢?生出很多手嗎?還是變得不是人了才算?何謂三密?作用何在?理趣何在?------等太多了,不勝繁舉。
寶海上師•造 稽首皈命如意輪。大哉觀自在菩薩。 頂現觀自在王佛。端坐無垢虛空地。 寶髻頂嚴 無垢地。臉如秋月身金黃。 額乃寬廣平實地。一切平等勝自在。 鼻隆準圓翼豐滿。此於一切最勝義。 首楞嚴 妙覺受用。自在解脫香攝受。 兩眉彎彎如垂拱。紺目澄清似大海。 獨眼慧炬第一義。五眼俱足一切智。 耳垂金珠 福田王。離諸塵垢 清淨聲。 口吞四海無明盡。於法自在能演繹。 隨意攝受 語威德。三紋三身圓滿義。 自在如意自在姿。生死操殺能自在。 於一切處而無礙。三業滿足而攝受。 化他自覺皆圓滿。右第一妙思惟手。 能睹清淨般若相。離於無明一切智。 手持如意摩尼珠。萬行圓滿福智嚴。 無礙攝受 施一切。珠珠旋轉 正念續。 淨念相續 語清淨。安住 蓮華語三昧。 左第一手光明山。山者自在心王體。 心地發光忍不動。無瞋無癡劫火息。 手持妙蓮清淨義。八葉白蓮常自淨。 蓮無垢意亦無垢。一切不染 意蓮華。 八輻如意 寶金輪。一 指頂弄股掌間。 眉間白毫 威怒相。能摧所摧 本體空。 幻化滅時 空依在。若能解此 步擲意。 操殺縱橫 步三界。我今復以皈命禮。 無上如意摩尼寶。大威德觀自在王。
南無大哉聖如意輪自在菩薩摩訶薩(三反)
附註:此為上師十多年前,在妙見山信手拈來,約十幾分完成的作品。紅色字體部分為一個詞句,不可將其斷開讀誦。 上師開示: 珠珠旋轉正念續
淨念相續語清淨 "珠珠旋轉正念續" 修行所重以清淨心修行, 行者若能於一切處,起心動念,皆能如念珠一樣,念珠者心也,汝心是煩惱心,還是凊淨心呢?【淨念相續】如於日常生活能於每起煩惱時,反照自心,息諸妄想,進而乃至念念凊楚,不為垢障,此即【淨念相續】之意,如此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即是修本尊念珠手之成就也。而於日常生活之中能落實,於靜態之修行,自能起相輔相成之功用。 【淨念相續語清淨】此提醒吾人,日常中,若能常保持內心清淨,自然開口講話,皆是充滿智慧,所以修行人,平時最好不要講一些沒有用的話語,以杜絕口業。要如,真言宗祖師所開示: 「舉手投足皆印契,開口發音皆真言」 如此才是,真言行者 ,以上若能做到則念珠手修成矣。 左第一手 【光明山,山者自在心王體,心地發光忍不動】所謂光明山,即是吾人自在心王,行者平時要有,忍辱精神,面對事情發生,內心要先能,安忍,猶如光明山,,如如不動。【所謂光明者---智慧也,,,山者--心也,,即菩提心體】"心不動-境即不動",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觀念,所以,如能有此心態,自然能於一切處,而無礙,常保清淨心,無瞋無痴劫火息,若能如此,自可遠離一切煩惱無明,所以各位修念珠手,要配合光明山手的不動安忍之心。 修行最重要是要能落實於生活之中,日常生活,若於逆境現前時,能憶光明山手之奧義,瞬息間妄心瞋火頓息,乃致不起者,光明山手修成矣。此為眾等開示靜態修行後,於日常生活修持之心要,動靜一如方為成就,缺一不為成就。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