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真言宗的道場介紹 |
【發佈人】: 日奎( 210.70.60.58)http:// |
真言宗在台灣發展較晚,吾人想要了解在台灣發展的現況。希望有這方面資料的大德能提供,以讓學真言宗的人多一些真言宗發展現況的知識。謝謝!
|
【發佈時間】:2003-10-01 09:03:04【點閱數】:83142 |
【回覆人】:日奎(220.137.3.65) |
SPONE 寫道: heruka 寫道: 定慧 寫道: 定慧 寫道:[請問有哪位大德知道關於徹聖上師,請問有哪位大德知道關於他的事? 徹聖上師,俗名陳聖華,他的緣由是皈依五智山悟光阿闍黎的在家阿闍黎研習班出身,他是在家人,他的道場在高雄市中華大乘普賢佛學會,他自立門派獨創ㄧ格,他有創辦佛三等活動,嗯 陳聖華先生他已經不是 悟光上師的弟子了! 陳先生早年曾經數次私自舉行灌頂儀式,加上他曾公開說[他不認識 悟光上師,他的傳承跟 悟光上師無關..........] 畢竟他並不是真正的“傳法大阿闍梨“......只是一般修過四度加行的修行者,並不具有傳法資格! 如果說他不認識悟光上師,那麼他就不要用「徹」字輩的頭銜,大家都知道「徹」字,乃是悟光上師的皈依弟子,如此,他不是拿磚頭砸自己的腳嗎 不知此位發言大德,對徹聖上師認識多少?若對他的各方面有意見,可以直接進入彼學會網站交換意見,或許汝對他會更直接地了解。 ![]()
|
【回覆時間】:2005-07-30 22:29:11 |
【回覆人】:a0040(220.137.23.137) |
回日奎大德,樓上講的〔----畢竟他並不是真正的“傳法大阿闍梨“......只是一般修過四度加行的修行者,並不具有傳法資格! ---〕是真的,汝大概不了解。但我認為本門不應介入其中,以維持中立立場。
|
【回覆時間】:2005-07-30 22:38:10 |
【回覆人】:spone(219.81.192.241) |
日奎 寫道: 智山光明王寺 「五智山光明王寺」座落於南台灣的山谷,面對旗山與鼓山,西有涼傘尖,其下有圓潭、口溢,東有玉梳山,後有王爺大橋山,西南則為將軍山、古亭。五亭山形如蓮花,四方有四山丘重重環抱,與中央合為五山,形如五智曼荼羅,故以此象徵命名。 創建人悟光上師,法名悟光,字全妙,於1974年由日本佛教真言宗高野山金剛峰寺中院派法脈學成歸台,灌頂傳法,於是全台才有了真言密教光明流的修學中心四處。 「五智山光明王寺」第一代傳燈大阿闍梨悟光上師,因研習真言宗理智不二後,覺悟萬物本來實相是光,故取名為「悟光」,創建之寺名曰「光明王寺」。 創建人悟光上師於八十九年圓寂,即由今之住持徽定法師繼承上師遺志,傳真言宗密教佛法。徽定法師為學士出家,於民國六十九年畢業於逢甲大學機械系,學生時代即已皈依,以悟光上師為師潛心向佛。大學畢業後,順利考上華嚴佛教研究所,三年後畢業就剃髮出家了。 五智山光明王寺位於高雄縣內門鄉永興村32-3號。 參考資料 1.黃鴻銘(民92,苦澀的成長孕育智慧的花朵。頁1-2。www.fcu.edu.tw/then/alwww/html/107fm/107fm34.htm 2.陳士東(民92),唐密源流略講。頁3。 3.徹貞(民92),密人顯語,台灣五智山光明王寺大殿開光大典。頁1。www.fengshui-magazine.com.hk/No.30-Dec/A6.htm 下面這些網站資料:似乎不屬於:五智山光明王寺所有。有假借廣告之嫌。智者自行認清。 1.黃鴻銘(民92,苦澀的成長孕育智慧的花朵。頁1-2。www.fcu.edu.tw/then/alwww/html/107fm/107fm34.htm 2.陳士東(民92),唐密源流略講。頁3。 3.徹貞(民92),密人顯語,台灣五智山光明王寺大殿開光大典。頁1。www.fengshui-magazine.com.hk/No.30-Dec/A6.htm 文字 在此加入文字 文字 除了第一頁,介紹台灣五智山光明王寺大殿開光大典外,接下來的網頁,都不是,實在是..............。
|
【回覆時間】:2005-08-05 21:46:05 |
【回覆人】:spo93(219.81.192.241) |
日奎 寫道: 智山光明王寺 「五智山光明王寺」座落於南台灣的山谷,面對旗山與鼓山,西有涼傘尖,其下有圓潭、口溢,東有玉梳山,後有王爺大橋山,西南則為將軍山、古亭。五亭山形如蓮花,四方有四山丘重重環抱,與中央合為五山,形如五智曼荼羅,故以此象徵命名。 創建人悟光上師,法名悟光,字全妙,於1974年由日本佛教真言宗高野山金剛峰寺中院派法脈學成歸台,灌頂傳法,於是全台才有了真言密教光明流的修學中心四處。 「五智山光明王寺」第一代傳燈大阿闍梨悟光上師,因研習真言宗理智不二後,覺悟萬物本來實相是光,故取名為「悟光」,創建之寺名曰「光明王寺」。 創建人悟光上師於八十九年圓寂,即由今之住持徽定法師繼承上師遺志,傳真言宗密教佛法。徽定法師為學士出家,於民國六十九年畢業於逢甲大學機械系,學生時代即已皈依,以悟光上師為師潛心向佛。大學畢業後,順利考上華嚴佛教研究所,三年後畢業就剃髮出家了。 五智山光明王寺位於高雄縣內門鄉永興村32-3號。 參考資料 1.黃鴻銘(民92,苦澀的成長孕育智慧的花朵。頁1-2。www.fcu.edu.tw/then/alwww/html/107fm/107fm34.htm 2.陳士東(民92),唐密源流略講。頁3。 3.徹貞(民92),密人顯語,台灣五智山光明王寺大殿開光大典。頁1。www.fengshui-magazine.com.hk/No.30-Dec/A6.htm 除了第一頁,介紹台灣五智山光明王寺大殿開光大典外,接下來的網頁,都不是, 文字
|
【回覆時間】:2005-08-05 21:47:06 |
【回覆人】:spone(219.80.133.188) |
a0040 寫道: 回日奎大德,樓上講的〔----畢竟他並不是真正的“傳法大阿闍梨“......只是一般修過四度加行的修行者,並不具有傳法資格! ---〕是真的,汝大概不了解。但我認為本門不應介入其中,以維持中立立場。 我是「悟光上師」,「徹」字輩的弟子,引言所述:確實如此。 徹聖。在五智山光明王寺,只取得四度加行的「教授」阿闍黎。不具有傳法資格,其再外的 一切行為,與「五智山」無關。 悟光上師,由日本高野山回台,是取得「傳法大阿闍梨」的資格才回台傳法的。 且言語間也未有與傳承相應之現象,且對悟光上師未有尊敬之意。「法脈」何來?
|
【回覆時間】:2005-08-08 09:54:02 |
【回覆人】:請問(220.137.34.195) |
上師吉祥!各位師兄法安!晚學想請問說,不知道有沒有師兄能多多給予晚學,相關於 青龍山不動寺,惟勵老法師的資料?很抱歉!晚學又給諸位師兄添麻煩了!因為有關於 惟勵老法師的資訊真的蠻少的,所以又勞駕各位師兄了!阿彌陀佛!
|
【回覆時間】:2005-08-10 22:13:02 |
【回覆人】:請問(220.137.34.195) |
各位師兄!拜託了!![]()
|
【回覆時間】:2005-08-12 12:22:54 |
【回覆人】:日奎(218.174.128.101) |
請問 寫道: 各位師兄!拜託了! 汝直接電話或親自到屏東惟勵法師住持寺院,請求開示即可得到汝所要的資料。若有心再轉貼到此網,供大眾參考。 ![]()
|
【回覆時間】:2005-08-12 14:27:29 |
【回覆人】:Jacky(203.218.55.198) |
SPONE 寫道: heruka 寫道: 定慧 寫道: 定慧 寫道:[請問有哪位大德知道關於徹聖上師,請問有哪位大德知道關於他的事? 徹聖上師,俗名陳聖華,他的緣由是皈依五智山悟光阿闍黎的在家阿闍黎研習班出身,他是在家人,他的道場在高雄市中華大乘普賢佛學會,他自立門派獨創ㄧ格,他有創辦佛三等活動,嗯 陳聖華先生他已經不是 悟光上師的弟子了! 陳先生早年曾經數次私自舉行灌頂儀式,加上他曾公開說[他不認識 悟光上師,他的傳承跟 悟光上師無關..........] 畢竟他並不是真正的“傳法大阿闍梨“......只是一般修過四度加行的修行者,並不具有傳法資格! 如果說他不認識悟光上師,那麼他就不要用「徹」字輩的頭銜,大家都知道「徹」字,乃是悟光上師的皈依弟子,如此,他不是拿磚頭砸自己的腳嗎? ![]() 在此加入文字 請問李居明徹豪的傳承是否真的?港密又是什麼?
|
【回覆時間】:2005-09-30 01:26:26 |
【回覆人】:AMY(61.231.198.244) |
日奎 寫道: 真言宗在台灣發展較晚,吾人想要了解在台灣發展的現況。希望有這方面資料的大德能提供,以讓學真言宗的人多一些真言宗發展現況的知識。謝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9週年慶特別號 2005/11/18 特別號 張燈結綵 歡慶89週年 中斷六十年 護摩供再現 今日的吉安鄉是日本在台灣的第一個官營移民村—吉野村的前身,當年第一批移民大多為來自日本四國地區德島縣的吉野川沿岸,為了懷念故鄉,遂把此地稱為「吉野」。對移民來說這裡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更有移民子孫是在此出生。 國家三級古蹟--吉安慶修院的前身「真言宗吉野布教所」,即是日本移民宗教與精神之寄託,當年病苦及災害移民都由這座古樸寺院撫慰眾人的心靈,所以他們與這座寺院的感情深厚,難以言喻。 慶修院修復啟用兩年多,已成為花蓮縣最重要的鄉土教育據點,也是新興的知性之旅景點,慶修院已於去(93)年迎回空海大師本尊,目前相關文物愈趨完備。 圖為日本移民後代到慶修院尋根。 本月十五日至卅日間將運用文物的文化意義,隆重舉辦「真言宗文化祭—護摩火供」,作為慶修院八十九週年慶慶祝活動。 真言宗是密教在日本的重要傳承,密教最令人耳熟能詳的祭儀之一就是護摩火供。 今日慶修院的前身-真言宗吉野布教所庇祐居民,「護摩供」是每日的例課,自台灣光復後,布教所釋智猛住職一家人返日,中斷至今已六十餘年,為使民眾對「護摩供」文化意涵有正確認識,特別 邀請台灣密教真言宗法脈-----「不動寺」高僧 釋惟勵老和尚主法,機會難得,敬邀社會各界及十方大德參加,同沾法益。 圖為釋惟勵法師介紹護摩法器的意涵。 護摩火供 具有不可思議的功效 護摩 (Homa)是梵語 之譯語,為焚燒之義。火既令人恐懼,也是廣被恩澤之物,燒盡萬物的反義則是再生淨化與豐裕人類的生活。密教的護摩具有不可思議的功效,可分為外護摩與內護摩,內護摩是以智慧之火來燒煩惱之薪,並藉智慧之火來開悟菩提心。外護摩是造作壇場、供養本尊(不動明王),祈求息災、增益、調伏、敬愛等成就之焚薪。 密教法器及祭儀展 11月15-30日歡迎參觀 密教護摩可分為外護摩與內護摩。外護摩是造作壇場、搆設爐器、順次加持、投於爐中,供養本尊祈求成就之焚薪。 內護摩是精神方面的,主法者利用觀想和智力將煩惱業障燒盡,令純淨菩提心成長,作三平等觀,行者、本尊、壇上之爐火,一體無二,平等無礙。以智火燒無明薪,因一切眾生皆從業生,今燒除前業即得解脫,而行者在修三密觀想中成就廣大供養,是即佛法真正護摩,深密火法。 密教信徒認為何護摩加持具有不可思議力量? 弘法大師對加持的解釋是 :「佛日的光明,投印於眾生的心水為加;而行者的心水能感佛日的垂護則名持。加持即是表示如來大悲水的普施與眾生信心的承納獲益。」有修證的行者,在護摩祈禱時,證入本尊德性,當下即是本尊之化身,藉本尊慈悲的功德力,為信心堅定的患者,消除業障,解脫惡緣的作障者,去除病根而得痊癒,必能獲致不可思議之圓滿結果。 慶修院表示,需要祈願的民眾 可以自即日起到慶修院寫護摩木,個人祈求者,在木條一面寫上姓名年齡及祈願內容,另一面寫上地址,27日將在慶修院火供,讓祈求滿願。 圖為執行長黃榮墩介紹護摩木。 展出中的護摩法器。 金剛盤內各種法器各有涵意。 舉例而言,金剛盤為代表眾生之心蓮華之標幟。盤面上置有表示金剛部之五鈷杵,佛部之三鈷杵,及蓮華部之獨鈷杵。比喻三部無量功德在心蓮華中圓滿通達。 走一趟慶修院,你會對密教法器有更深入的認識,是一趟難得的知性之旅! 介紹 釋惟勵阿闍黎 「阿闍黎(教授和尚)」惟勵大和尚,早年剃度於基隆十方大覺禪寺靈源長老座下,曾留學日本高野山,受法師阿闍黎灌頂,現為屏東不動寺住持,曾任基隆十方大覺禪寺八十七年戒會教授和尚。師精進行道,弘傳禪密淨法,並定期舉辦佛學講座、兒童夏令營、發行佛學出版品、推動度化志業,不遺餘力,現為屏東青龍山不動寺住持。 「不動寺」,乃是希望修行者藉由修行得到「動靜一致、身心一如、心身安靜,安心立命」之效果,而臻「不動」之修行境界。住持上惟下勵法師,民國20年出生於台南縣麻豆鎮,早年求學於台北,化學工科出身,民國49年於十方大覺寺剃度出家、而後師事上懺下雲法師、靈源老和尚、道源法師等,並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在民國六十年至七十三年間陸續至日本修行、並專攻真言密教。惟勵法師有志於將此殊勝之法再度於祖國弘揚及普利於眾生。 慶修院89週年慶系列活動 11/15~30(9:00~17:00) 密教法器與祭儀展、主題書展 11/24(四)19:30 「日本密教信仰-真言宗、台密與修驗道」 主講:佛光大學宗研所 藍吉富教授 11/26(六)9:00 護摩火供(天祥寧安橋下不動尊) 歡迎式 15:00 陶然雅樂國樂演奏 16:00 「不動明王的信仰」 主講:青龍山不動寺 釋惟勵老和尚 11/27(日)9:00 護摩火供(吉安慶修院) 發行者 吉安慶修院 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 吉安慶修院 黃榮墩 翁純敏 江目尼 花蓮縣吉安鄉中興路345-1號 03-8529905 0938-529994 eric221s@yahoo.com.tw 歡迎示知e-mail 方便發送社區報 說明:1.入壇參加護摩儀式需先報名,03-8529905。 2.護摩儀式全程禁語,請著整齊服裝參與。 3. 配合24日晚間演講,當晚慶修院開放,歡迎參觀。 佛光大學宗研所 藍吉富教授 主講 「日本密教信仰-真言宗、台密與修驗道」 藍吉富老師 小檔案 臺灣省南投縣人,民國三十二年(1943)生。畢業於東海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碩士班。著有《隋代佛教史述論》、《中國佛教泛論》、《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佛教史料學》等書。編有《現代佛學大系》、《大藏經補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等書,可以說是當代華人佛學研究的具體而微的索引。 藍吉富老師關心的佛學問題,大約以1995年為分界線,前此著重在中國佛教史、佛教史料學、日本與韓國的新興宗教,並各有專文論述。之後,研究方向主要著重在比較世界各大系佛教文化的異同。未來將以宏觀的角度來探討南傳、中國、西藏及日本等系佛教的異同,而撰寫一部「佛教文化型態學 」(暫名)。 佛教文化發展線索之考察 藍吉富老師 主講 佛教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至少已經形成了南傳、漢傳、藏傳、日本等四大系及其他若干支系(如:中亞、越南、朝鮮、雲南大理、台灣等地的佛教)的佛教文化。在這幾系之間,稍加比較,就會看出彼此有極大的差異。在教義、修持方法、教團生活、信仰對象等方面,幾乎都有南轅北轍的不同看法。我們不妨先從下列事例談起。 部派佛教徒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證得阿羅漢果。他們認為如能證入阿羅漢果位,則「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從此淨除三毒、超越三界,而得到終極的解脫。 這一看法,迄今仍然是南傳(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佛教圈所奉持的基本教義,很多南傳修行者仍然以證得阿羅漢果為個人一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然而,中國漢傳、藏傳與日本等系佛教徒則不然,他們的目標是成佛。他們以為阿羅漢是不究竟的,是應該迴小向大的。唯有成佛才是佛教徒應有的宗教理想。 對部派佛教徒而言,阿羅漢既然是個人修持的終極目標,因此,凡是已證阿羅漢果位的人就應該小心防範退失。《大毘婆沙論》等書即曾提出「羅漢退法五事」的說法,認為下列五事可能使某些境界不穩定的阿羅漢退轉,此下所引為《大毘婆沙論》文ヾ。 ぇ多營事業 え樂諸戲論 ぉ好和鬥諍 お喜涉長途 か身琣h病 這意思是說上列五事對於追求解脫證果者是有障礙的。其中的「樂諸戲論」在其他漢譯佛典中也有人譯為「好讀誦」,可見該詞原義應是指研讀一些與解脫無關的書。 然而,中國佛教徒所經常掛在口頭的四弘誓願,其中即有「法門無量誓願學」,並且鼓勵行菩薩道者謂「菩薩當於五明需求」(「五明」指因明、聲明、工巧明等五種學問),可見這與前述「羅漢退法五事」的修持方向是矛盾的。 此外,國人每以其人有無素食來判定是否佛教徒,也常以頭上是否燃戒疤來判定是不是真的出家人。其實南傳、藏傳佛教徒都不行素食,比丘比丘尼頭上也都不燃戒疤。 二十世紀末期,藏傳佛教大量傳入台灣。屬於藏傳法門的「中陰救度法」也頗為台灣信徒所熟悉。該法即是在亡者逝世後之四十九天內,親屬延請法師為亡者的中陰身所修的密法。企圖透過這一法門使亡者的中陰身能早日往生善道。然而,南傳佛教徒根本就不認為人死後會有中陰身,更不用說修什麼法來救渡了。 除此之外,日本的日蓮宗強調唸誦「南無妙法蓮華經」,而主張「唱題成佛」說。日本淨土真宗認為能否往生西方,端在於信心之是否建立,並不是由於唸佛唸到一心不亂的結果。這樣的主張,也都會使傳統的中國佛教徒瞠目結舌、無法置信。 從上面所徵引的信仰事例,可以明白地看出,佛教文化確實存有多種彼此互異的型態。 從這個角度來衡量,對前述四大系佛教,我們可以視之為佛教文化的四個不同類型。而對其他支系,則可視之為小的類型,或轉型未成功的佛教文化。 由此可見,佛教文化型態之多歧,是人類歷史上的既成事實。正視這一歷史事實,並進一步探討其成型或轉型的原委及內容,當有一定的意義。至少,它可以與前此之時間系列式的歷史研究法相互發明,而且,它可以導引我們進入比宗派的範圍更大的研究領域中,更清晰地觀察世界各地的佛教。 佛教文化型態的種類 佛教在印度發展了一千多年。從釋迦牟尼成佛以迄佛教滅亡(一二○三年超戒寺被毀),佛教在印度大體發展過四個階段,此即一般學術界所謂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與密教等四時期。依我的看法,這四個階段的佛教,也就是四個類型的佛教。這四型包含的是原初一型,以及在印度所發展出來的三型。 原初一型,即一切佛教文化的根源,也就是釋迦牟尼一生的教法及原始教團所複合而成的佛教文化。 其後在印度所發展出來的三型是: 瘜′ㄕ繸苤G以原始佛典(阿含經或南傳nikaya、及律藏)為信仰依據所開展出來的佛教文化。時間大約始於西元前三世紀。 蝷j乘佛教:以大乘經為主要信仰依據所開展出來的佛教文化。大約始於西曆紀元前後。 鞊K教:以密教經典為主要信仰依據所開展出來的佛教文化。大約始於西元七百年左右。 佛教在印度弘傳之後不久,大約在阿育王(B.C. 268即位)時代開始向錫蘭等地流傳。之後,又向中亞、中國、西藏等地傳播。繁衍迄今,乃形成了南傳、漢傳、藏傳、日本之四大類型。這彼此互異的四大類型,雖然形成的過程相當複雜,但是仍然是有跡可尋的。其中的主要軌跡就是「承襲」與「衍生」、「認同」與「挑戰」等交互演化的歷程。 承襲與衍生 佛教文化獨立成型的必經階段是「承襲」與「衍生」。「承襲」是文化基因的吸收。任何類型的佛教文化,如果沒有這種文化基因的承襲,便可能脫軌成為類似佛教的外道。如果沒有經過「衍生」式的發展,則獨立性格不明顯,往往僅成為所承襲之根源地文化的傳播支系,而未能形成新的類型。 以現存的四型為例,南傳佛教承襲的主線是部派佛教中的上座部教義。這種教義體系給予南傳佛教以傳承的合法性。因為上座部教義體系之為佛教之一支,是眾所認同的,因此,以之為文化基因的南傳佛教,其傳承之正當性自是不容置疑。這便是承襲的主要意義之一。 其次,所承襲的主線既然是上座部體系,在先天上,南傳佛教的發展便被限定在部派佛教範圍內。除非轉型,否則,它的文化性格便只能朝這一方向發展,而不能朝大乘、或密教方向發展。所以,有主線承襲,則其文化發展方向即被制約。 在漢傳佛教方面,它所承襲的內容雖然包含大小乘及密教,不過,主線則是大乘佛法。由於大乘佛法範圍大,經論多,因此,漢傳佛教界對所承襲的大乘佛法是經過選擇的。以經典為例,雖然傳譯來華的經典有一千餘部之多,但是,歷史上較被中國佛教徒所信仰與研究的,不過三、五十部而已。由此可見,「選擇」是承襲內容的初步過濾。在佛教發展史上、或佛教文化類型的形成過程中,它都有一定的意義。 在藏傳佛教方面,它所承襲的內容雖然也有大小乘,但是主線卻是印度佛教的最後一型(密教)。在密教的雜密、純密與金剛乘之中,它又以金剛乘為核心。以之為文化基因,所發展出來的文化特質,乃大異於其他各類型。 承襲之後的必經階段是衍生,無衍生則不能獨立成型。這一階段的內容,包含下列各項的局部或全部。 皝鴭狻蚥圻簳慦熒s詮釋。 蝳b修習所承襲佛法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新的修持體系。 颲A應本土文化所形成的新理論體系。 暽鴭狻蚥坐漁e之揚棄、增補、綜合與融會。 在經典詮釋方面,中國三論宗嘉祥吉藏的甚多著作,便是對所承襲之印度三論的新詮釋。日本日蓮宗對承襲自中國的《法華經》,也有異於他宗的看法。日本淨土真宗對《無量壽經》中之彌陀本願的看法,也是一種新見。凡此,都是各佛教文化成型過程中的﹁衍生﹂歷程之一。 在新的修持體系方面,中國的禪宗、日本的淨土真宗與日蓮宗、藏傳的寧瑪等派,都有相當獨特的衍生內容。造成這些衍生內容的重要條件固有多端,然而,學術界常會忽略的一項,便是這些開宗立派者的獨特修行體驗。他們的宗教體驗,往往是衍生成新型佛教文化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適應本土文化方面,顯著的事例是日本佛教史上的本地垂跡思想。他們將日本本土的神祇,視之為佛菩薩的「權現」(化身),並且在各宗派大本山內,設有傳統信仰的神社,以供奉這些佛菩薩所權化的神祇,成功地統一了外來信仰與本土信仰的矛盾。 在對承襲內容作揚棄或增補方面,漢傳佛教的顯著事例就是對甚多已傳譯經典的擱置與忽視。清代以前的漢傳佛教圈,對《阿含經》、《大集經》等顯教經典、及甚多密教經典是不甚措意的,因而使這些經典對傳統中國佛教的影響相當有限。此外,天台、華嚴等宗的判教思想,其實也對某些被判為層次低下(如小乘經)的經典,提供若干可以忽視的理論基礎。日本日蓮宗創始人日蓮所提倡的經典看法,就認為正法時代適合弘揚小乘與權大乘,像法時代適合《法華經》的跡門(前十四品),而在末法時代則應弘揚《法華經》的本門(後十四品)。這種說法,也為日蓮宗徒奠定了可以揚棄其他經典的理論基礎ゝ。 在增補方面,以《法華經》為例,漢傳羅什譯本<方便品>中,有「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十如是」的經文ゞ,事實上,梵文原本僅有類似五如是的陳述,其他的五如是,很可能是羅什依《大智度論》(卷卅二)論文所增補的々。而天台智顗即依羅什譯本這「十如是」,加上其他教義,建構出「一念三千」的理論。 在綜合與融會方面,中日兩型佛教文化對準提法的傳承,即為不同發展方向之顯例。準提法的信仰依據是唐代來華的善無畏與金剛智所譯的《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等三部密典。中日兩國的佛教界同樣承襲這些佛典,但是衍生的結果,兩系的準提法卻內容大異。其差異略如下列: 瑼韖@中國人所修的準提法,大多依據遼代名僧道眯瓟s《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的儀軌。這一儀軌是作者依據漢譯准提法經典及《大乘莊嚴寶王經》等密典,加上個人的體驗所融會而成的。儀軌中有淨法界真言、護身真言、六字大明咒與準提咒等。然而日本人所修,則是直接依據唐譯諸經,而不依《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因此,日本準提法中並沒有前述淨法界真言等咒,而只持準提咒。此外,觀想的種字也不同。道眯珥娃s的儀軌,所觀想的是LAM字,而日本準提法則觀想「bu」字。 蝧韖N以後的準提法,主要是顯教徒在修持的。其後還發展出與顯教懺法類似的「準提懺法」。至於日本準提法,則大多為密教(真言宗、台密、修驗道)所修,而且沒有發展出懺法來。 由此一例可知,即使所承襲的信仰依據一樣,如果衍生的方向不同,那麼兩系佛教的發展結果也可能互異。 認同與挑戰 在佛教發展史上,任何新的承襲或衍生,都有可能遭到傳統佛教徒的認同或挑戰。新的承襲之能否得到認同,新的衍生之是否經得起挑戰,是該佛教文化能否獨立成型的重要因素。 新的承襲如能獲得認同,即顯示這一型文化中加入新的成分。如果所承襲的內容與舊傳統有質的不同,即會受到傳統成員的懷疑或挑戰。以錫蘭佛教史為例,原本專弘上座部佛教的錫蘭,是以位於首都阿努羅陀補羅(Anuradhapura)南方的大寺(Mahavihara)為中心的。西元前一世紀,位於首都北方的無畏山寺(Abhayagiri-vihara)建立。從此,錫蘭僧眾分裂成二派。其後,大寺派固守上座部傳統,而無畏山寺派則引進大乘佛教而有新的承襲。此後兩派相爭數百年,到十二世紀左右,大寺派的上座部佛教才完全確立其在錫蘭的正統地位,無畏山寺派的新承襲(大乘佛教)乃告消失。 舊傳統批判新承襲的文化內容時,所用的術語常是「非佛說」、「魔說」、「外道」,或評斥所承襲之新文獻為「偽經」。而從事新衍生的宗派也對傳統信仰常有酷評。日蓮在日本開創日蓮宗時,即曾大力破斥當時佛教界的四大宗派,而提出他那著名的「四箇格言」,即: 「念佛者無間地獄之業,禪宗是天魔所為,真言是亡國之惡法,律宗是國賊之妄說。」ぁ 日本淨土真宗的創始人親鸞主張「一念(信心)發起,平生業成」,以信心為往生西方極樂的第一要件,反對他力あ。也斥責違反此義的其他淨土信仰為「淨土假宗」。 然而,這樣費力的破斥,其實仍然無法動搖被破斥的那些宗派。日蓮宗與淨土真宗成立之時,那些被破斥的宗派也與他們並存於日本的佛教圈內。 《楞嚴經》自宋代以後在漢傳佛教界備受尊崇。其流行的盛況,呂澂曾如此描述: 「賢家(賢首宗)據以解緣起,台家(天台宗)引以說止觀,禪者援以證頓超,密宗又取以通顯教。宋明以來,釋子談玄,儒者闢佛,蓋無不涉及《楞嚴》也。」ぃ 對於這樣一部在佛教史上具舉足輕重地位的書,呂澂寫了一篇〈楞嚴百偽〉加以破斥。全文列出一○一條證據,以證明該書確為「偽經」。文中並謂「《楞嚴》一經,集偽說之大成。」「一門超出而萬行俱廢,此儱侗顢頇之病,深入膏肓,遂使佛法奄奄欲息,以迄於今。」い 這位二十世紀的佛學權威對這部經說了這麼重的話,舉出那麼多證據來證明它不值一讀,然而效果是有限的。持〈楞嚴咒〉的人迄今仍大有人在,信受《楞嚴經》的人仍毫不稍減。 從上面這些事例可以看出,對於承襲或衍生之文化內容的挑戰,大抵無法達到摧破對方的目的。真正能使某一佛教文化消失的原因,主要仍是政治力量、軍事力量、或異教徒的攻擊。 錫蘭的無畏山寺派毀於政治力量,中國唐代的三階教也是如此。至於印度佛教,則是滅亡於伊斯蘭教徒之手。 範式轉移 佛教發展史,是一種文化型態逐漸轉變的歷史。由於文化重心的轉移牽動了整個文化體系,因而使該一型態發生結構性的轉變。一個階段的舊傳統被打破,一個新的文化結構的形成,其間的關鍵即在於文化重心的轉移。在佛教史上,這種文化重心即是指各系佛教的主要信仰依據。 前文所述的承襲、衍生、認同、挑戰等方面的內容,其實也是這種文化重心轉移(信仰依據改變)過程中的重要文化環節。這種現象可以由「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名家庫恩(Thomas Kuhn)的「範式轉移」理論得到啟發ぅ。 庫恩詮釋科學史時所提出的「範式」(paradigm)一詞,是「從語言學裡借用來的。原意是語法中表示詞形的變化規則,如:名詞變格、動詞人稱變化等。由此可以引申出模式、模型、範例等義。」う。依據庫恩的意思,範式包含符號概括(用符號形式表述科學理論中的定律、定理、假設等概括)、範例(解題基準)、模型等內容。它是科學史發展的一種有機的內涵。一種範式是一段時期的科學研究界的共同指導原則,但是,當有一種與範式之預期不相符合的反常現象出現時,此一範式即面臨被取代的危機。科學史的發展,就是這種新範式不斷取代舊範式的歷程。J 用庫恩這種理論來詮釋文化發展史是頗合符節的。事實上,不祇學術界已有多人用它來詮釋哲學、文化的發展,即使是佛學界,也已有人開始用來釐清禪宗的頓漸問題K。筆者也以為,用庫恩這一範式理論來說明佛教文化型態轉變的現象,是頗為貼切的。 釋迦牟尼的教法,確立了「以解脫做為終極關懷目標」的原則,也確立了緣起、無常、無我的現象界詮釋理趣。他的思想與體驗,便成為他所指導的信仰共同體(教團)所依循的範式。 部派佛教時代,釋尊的教法被結集成經律二藏。各個部派的範式,便是他們所擁有的經律,以及他們研究釋尊教法的成果--三藏中的論藏。 西曆紀元前後,部派佛教徒所遵循的範式開始出現信仰危機。不久,新經典(大乘經典)出現。當時處在部派佛教氛圍之下的某些佛教徒,開始接受新經典,承認它們是「佛說」,於是,一個重新組合的信仰共同體(大乘信徒)從此產生。他們也承認早期的範式(《阿含經》等)是佛法,但卻壓低它們的價值,從而也高揚新範式(大乘經典)的價值。 印度佛教史的核心發展就是這種舊範式取代新範式的過程。大乘教法取代部派教法,接著,密教教法又取代了大乘顯教的教法。雖然被取代的舊教法仍然存在,但是已經不是主流。而且,其時代光芒也較前黯淡。 佛教從印度傳到其他國家,範式轉移的現象仍然一再重現。不過,由於牽涉到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新因素,因此,轉移的過程與原因,都顯得比在印度更為複雜。在前一節文章堙A筆者用承襲、衍生、認同、挑戰等概念來概括,就是企圖在複雜演化過程中找出一些關鍵點來切入佛教史。要瞭解佛教型態之如何形成依此切入,當較易索解。 結語 印度佛教在一千六、七百年間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佛教文化型態轉變的歷史。由釋尊主導的原初一型,依次發展出部派、大乘與密教三型。這三型由於範式轉移,因此在信仰依據、教義體系、實踐方法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分歧。它們分別在不同時代傳播到印度之外。而在印度這第一世代的三型佛教消失之後,亞洲的其他地區又有第二世代與第三世代的佛教文化在繁衍著。在人類的歷史舞台上已經存在千年以上的南傳、漢傳、藏傳、日本等四型佛教,目前仍然持續在發展中。 編著一覽表: 1. 日本日蓮系新 (興) 宗教應用傳統佛法的態度與方式 / 藍吉富,1990 佛光山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nference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編) 國際佛教學術會議論文集 = 1990 Anthology of Fo Kuang Shan 2. 日本佛教寺院文化的發展趨勢 / 藍吉富,2002 年佛光山佛教學術研討會: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 /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編) 3. <<印順思想>> -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Buddhist and Religious Studies, Essays in Honor of Venerable Yin-Shun on His 95th Birthday / 藍吉富 主編 4. <<往生咒研究>> 序 / 藍吉富 5. <<嘉興大藏經>> 研究 / 藍吉富 6. 一九七七年佛學研究論文集 / 楊白衣等 7. 一九七六年佛學研究論文集 / 釋東初等 8. 一九九一年佛學研究論文集 / 鎌田茂雄等著 9. 一九八三年日本佛書目錄 / 藍吉富主編 10. 七十年來的中國佛教 / 藍吉富撰 11. 了義炬 / 姜貢康著; 藍吉富主編 12. 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 (摘錄) / 藍吉富 13. 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 / 藍吉富著 14. 三階教殘卷 / 藍吉富主編 15. 三塔主峰禪師語錄 / (清) 主峰圓法撰, (清)覺海錄, 藍吉富主編 16. 三論宗綱要 / 前田慧雲著; 朱元善譯; 藍吉富主編 17. 大孔雀經 / Sylvain Levi著; 藍吉富主編 18. 大正大藏經解題 (下) / 小川貫□等著; 藍吉富主編 19. 大正大藏經解題 (上) / 小川貫□等著; 藍吉富主編 20. 大乘起信論之法諍 / 藍吉富 21. 大乘經典中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其角色功能 / 藍吉富 [全文] 22. 大乘經典中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其角色功能 / 藍吉富 23. 大華嚴一乘法界圖註并序 / 清寒子, 雪岑撰; 藍吉富主編 24. 大藏經的成立與變遷 / 小川貫□等著; 藍吉富主編 25. 大藏經略說 / 藍吉富 26. 大藏經概說 (一) / 藍吉富譯 27. 大藏經概說 (二) / 藍吉富譯 28. 大藏經補編--總目索引 / 藍吉富主編 29. 大寶法王紀念專集 / 莫佩嫻譯; 藍吉富主編 30. 中日佛教交通史 / 木宮泰彥著; 藍吉富主編 31. 中外佛教交通史料匯編 / 張星烺編; 藍吉富主編 32. 中外佛教關係史略 / 高觀如著; 藍吉富主編 33.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 / 季羨林撰, 藍吉富主編 34. 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 / 藍吉富編 35. 中國民間宗教概說 / 吉岡義豐著; 藍吉富主編 36. 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 / 呂澂等人合著; 藍吉富主編 37. 中國佛教史 (下) / 牧田諦亮著; 藍吉富主編 38. 中國佛教史 (上) / 藤堂恭俊, 鹽入良道著; 藍吉富主編 39. 中國佛教史 / 蔣維喬著; 藍吉富主編 40. 中國佛教史料初編 / 藍吉富編 41. 中國佛教史料續編 / 藍吉富主編 42. 中國佛教史論集 (二): 隋唐五代篇 / 張曼濤 (主編); 釋道安 (監修) 43. 中國佛教史論集 / 高雄義堅等著; 藍吉富主編 44. 中國佛教史學的規模及其特色 / 藍吉富 45. 中國佛教史籍概論 / 陳援庵著; 藍吉富主編 46. 中國佛教泛論 / 陳觀勝等著; 藍吉富主編 47. 中國佛教泛論 / 藍吉富著 48. 中國佛教泛論 / 藍吉富 49. 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一)--魏晉南北朝 / 石峻等編; 藍吉富主編 50. 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二)--隋唐五代部分 / 石峻等編; 藍吉富主編 51. 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三) / 石峻等合編; 藍吉富主編 52. 中國宗教史論文目錄 / 齋藤昭俊編; 藍吉富主編 53. 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 / 牧田諦亮等著; 藍吉富主編 54. 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 / 江燦騰 55. 中國淨土教理史 / 望月信亨著; 藍吉富主編 56. 中國歷代思想家(17)--道安, 慧遠, 竺道生, 陶弘景 / 藍吉富等著 57. 中國歷代思想家(22)--慧能, 法藏 / 藍吉富著 5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輯; 藍吉富主編 59. 中觀思想 / □山雄一等著; 藍吉富主編 60. 中觀哲學 (下) / 穆帝(=T.R.V.Murti)著; 藍吉富主編 61. 中觀哲學 (上) / T. R. V. Murti著; 藍吉富主編 62. 中觀與空義 / 瓜生津隆真等著; 藍吉富主編 63. 五代宗教史年表 / 牧田諦亮著; 藍吉富主編 64. 五卷書--印度傳統文學名著 / 季羨林譯; 藍吉富主編 65. 六祖壇經中之修證理論與藏密寧瑪派大圓滿法門之比較 (上) / 藍吉富 66. 天台山家山外論爭之研究 / 淨心著; 藍吉富主編 67. 天台思想 / 田村芳朗, 梅原猛著; 藍吉富主編 68. 天台教學史 / 釋慧嶽編著; 藍吉富主編 69. 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 霍韜晦主編 70. 太虛選集 / 藍吉富主編 71. 巴利系佛教史綱 / Charles Eliot著; 藍吉富主編 72. 日本佛教史綱 / 村上專精著; 藍吉富主編 73. 日本佛教史綱 / 村上專精著; 藍吉富主編 74. 日本佛教寺院文化的發展趨勢 / 藍吉富 75. 王恩洋選集 / 藍吉富主編 76.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 藍吉富主編 77. 世界屋脊--西藏及其密學 / Amaury De Riencout著; 張之傑譯; 藍吉富主編 78. 出定後語 / 富永仲基著; 藍吉富主編 79. 刊本大藏經之入藏問題初探=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Question of Which Texts Were Incorporated in the Blockprint Edition of the Tripitaka / 藍吉富=Lan, Chifu [全文] 80. 古農佛學答問 / 范古農主答; 藍吉富主編 81. 台灣佛教史上的後印順時代 / 藍吉富 82. 台灣佛教的發展概況 / 藍吉富 83. 布頓佛教史 (下) / 布頓著; 藍吉富主編 84. 布頓佛教史 (上) / 布頓著; 藍吉富主編 85. 平等閣筆記 / 狄葆賢著; 藍吉富主編 86. 正法念處經研究 / Sylvain Levi著; 藍吉富主編 87. 印度佛教史 (下) --大乘與密教 / A. K. Warder著; 藍吉富主編 88. 印度佛教史 (上) --原始與部派 / A. K. Warder著; 藍吉富主編 89. 印度佛教史論集 / 明石惠達等著; 藍吉富主編 90. 印度佛教聖蹟簡介 / 方之著; 藍吉富主編 91.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 呂澂著; 藍吉富主編 92. 印度軍荼利瑜伽術 / 聖喜發難陀著; 超悟譯; 藍吉富主編 93. 印度哲學概論 / 梁漱溟著; 藍吉富主編 94. 印度部派佛教哲學史 / 李世傑著; 藍吉富主編 95. 印度邏輯學論集 / □山雄一等著; 藍吉富主編 96. 印順.呂澂佛學字典 / 藍吉富 主編 97. 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印順導師八十壽慶論文集 / 藍吉富編 98.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 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第三屆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 (編) 99. 因明聲明與佛學研究法 / 雪帆著; 藍吉富主編 100. 在家眾可以住持正法嗎? --比較太虛與歐陽漸對此一問題的不同見解 / 藍吉富 101. 多元佛教新方向 / 藍吉富主答 102. 如來藏思想 / 高崎直道著; 藍吉富主編 103. 如實觀的哲學 / 霍韜晦著 104. 曲肱齋叢書 (一) / 陳健民撰; 藍吉富主編 105. 曲肱齋叢書 (二) / 陳健民撰; 藍吉富主編 106. 曲肱齋叢書 (三) / 陳健民撰; 藍吉富主編 107. 曲肱齋叢書 (四) / 陳健民撰; 藍吉富主編 108. 灰身滅智與寂滅無為--早期印度佛教的解脫觀 / 藍吉富 109. 西洋佛教學者傳 / William Peiris著; 藍吉富主編 110. 西洋漢學家佛學論集 / Sylvain Lvi等著; 藍吉富主編 111. 西域大藏經總目錄 / 藍吉富主編 112. 西域之佛教 / 羽溪了諦著; 賀昌群譯; 藍吉富主編 113. 西藏十六世噶瑪巴的歷史 / 噶瑪聽列著; 藍吉富主編 114. 西藏大藏經總目錄 / 藍吉富主編 115. 西藏王統記 / 索南堅贊著; 藍吉富主編 116. 西藏佛學原論 / 呂澂著; 藍吉富主編 117. 西藏研究文獻目錄 / 貞兼綾子編著; 藍吉富主編 118. 西藏密教研究 / 鳥越正道等著; 藍吉富主編 119. 西藏密教圖像集 / 藍吉富主編 120. 西藏語文法入門 / 池田澄達著; 藍吉富主編 121. 西藏語古典文法合刊 / 突彌桑菩札等著; 藍吉富主編 122. 西藏語讀本 / 釋依空譯; 藍吉富主編 123. 佛典泛論 / 呂澄著; 藍吉富主編 124. 佛典研究--初編 / 山口益等著; 藍吉富主編 125. 佛典研究--續編 / 楊曾文等著; 藍吉富主編 126. 佛陀的綸音 / 高樂斯著; 程慧餘譯; 藍吉富主編 127. 佛家哲學通論 / 邁格文著; 江紹原譯; 藍吉富主編 128. 佛書答問 / 高觀如著; 藍吉富主編 129. 佛教文學論集 / 高觀如等著; 藍吉富主編 130. 佛教史料學 / 藍吉富 131. 佛教史學者: 藍吉富老師 / 釋自衍 採訪 132. 佛教史雜考 / 松本文三郎著; 許洋主譯 133. 佛教各宗大意 / 黃懺華著; 藍吉富主編 134. 佛教地圖集 / 藍吉富主編 135. 佛教在現代社會中所面臨的難局 / 藍吉富 136. 佛教的人生觀 / 李石岑著; 藍吉富主編 137. 佛教的本質及其發展 = Fo Jiao di Ben Zhi ji qi Fa Zhan = Buddhism: Its Essence and Development / Conze, Edward, 1904-; Hu, Guo-jian (tr. 譯) 138. 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 / 釋聖嚴等著 139. 佛教的起源 / 藍吉富主編 140. 佛教的緣起哲學 / 藍吉富 141. 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 / 釋恆清=釋痦M=Shih, Heng-ching (編) 142. 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 / 水野弘元;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編譯委員會 (譯) 143. 佛教修證義 / 王進瑞譯; 藍吉富主編 144. 佛教哲學--一個歷史的分析 / 加魯帕赫那(=D. J. Kalupahana)著; 藍吉富主編 145. 佛教哲學要義--印教的中國的\日本的 / 高楠順次郎著; 藍吉富譯 146. 佛教徒的信仰 / K. Sri Dhammananda著; 藍吉富主編 147. 佛教梵語聖典概觀 / 渡邊海旭著; 藍吉富主編 148. 佛教碑帖集成 / 藍吉富主編 149. 佛教實踐研究院成立計劃書 / 藍吉富 150.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 藍吉富 151. 佛教與休閒生活 / 藍吉富 152. 佛教語言論集 / Wilhelm Geiger等著; 藍吉富主編 153. 佛教學人動態與出版消息 / 藍吉富 154. 佛教辦大學的現實與理想--座談會 / 155. 佛教禪法--理論的與實踐的 =Buddhist Meditation--Systematic and Practical / 陳健民著; 藍吉富主編 [C.M. Chen口述; REVEREND B. KANTIPALO撰] 156. 佛教叢書 (七種) 總目錄 / 佛教資料研究會編; 藍吉富主編 157. 佛教叢書 (七種) 總索引--書名索引 / 佛教資料研究會編; 藍吉富主編 158. 佛教叢書 (七種) 總索引--著者名索引 / 佛教資料研究會編; 藍吉富主編 159. 佛教藝術--音樂, 戲劇, 美術 / 高楠順次郎等著; 藍吉富主編 160. 佛教藝術論集 / 許地山等著; 藍吉富主編 161. 佛經文學故事選 / 任俠選註; 藍吉富主編 162. 佛像的起源 (下) / 高田修著; 藍吉富主編 163. 佛像的起源 (上) / 高田修著; 藍吉富主編 164. 佛學大綱 / 謝蒙(無量)著; 藍吉富主編 165. 佛學四講 / 張澄基著; 藍吉富主編 166. 佛學概論 / 藍吉富主編 167. 佛學與科學的宇宙觀 / 藍吉富 168. 判比量論 / 神田喜一郎秘藏; 釋元曉述; 藍吉富主編 169. 呂澄選集 / 藍吉富主編 170. 呂澂小傳 / 藍吉富 171. 呂澂與熊十力論學函稿評議 = A Critique of the Discussion on Buddhism Contained in the Letters between Lue Chen and Hsiung Shih-li / 江燦騰=Chiang, Tsan-teng [全文] 172. 吠檀多精髓 / 金克木著; 藍吉富主編 173. 坐禪的理論與實踐 / 關田一喜著; 藍吉富主編 174. 宋代佛教史研究 / 高雄義堅等著; 藍吉富主編 175. 宋儒與佛教 / 林科棠著; 藍吉富主編 176. 我國傳統史籍中佛教專篇史料之檢討 / 藍吉富 177. 我國傳統史籍中佛教專篇史料之檢討 / 藍吉富 178. 沈曾植選集 / 藍吉富主編 179. 見月讀體律師之戒律思想初探 / 釋德祖(李光來)撰 180. 亞洲佛教史略--佛典解題事典序章 / 平川彰著; 藍吉富主編 181. 兩岸佛學教育與佛學研究回顧與前瞻 / 藍吉富 182. 兩岸佛學教育與佛學研究回顧與前瞻 / 藍吉富 [全文] 183. 明季滇黔佛教考 / 陳援庵著; 藍吉富主編 184. 東西佛教名人傳 / 鷹谷俊之等著; 藍吉富主編 185. 東亞佛教概說 / 里道德雄等著; 藍吉富主編 186. 東坡禪喜集 / (明) 徐長儒輯; 藍吉富主編 187. 東南亞佛教概說 / 明石惠達等著; 藍吉富主編 188. 法住出版社會議. 第二屆 --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發表論文 / 佛教法住出版社主辦 189. 法海微波 / 釋印順=Shih, Yin-shun (編) 190. 空之哲學 / 吳汝鈞譯; 藍吉富主編 191. 初級佛學課本 / 釋竺摩編著; 藍吉富主編 192. 近三十年來臺灣的佛書出版概況 / 藍吉富 193. 近五十年來台灣行的佛教工具書 / 藍吉富 194. 近五年來臺灣地區佛學典籍簡介 / 藍吉富 195. 近代中國的佛教制度 (下) / Holmes Welch著; 藍吉富主編 196. 近代中國的佛教制度 (上) / Holmes Welch著; 藍吉富主編 197. 近代日本社會中的新(興)宗教 / 藍吉富 198. 近代日本社會中的新興宗教 / 藍吉富 199. 金剛經與中國佛教 / 藍吉富 [全文] 200. 陀羅尼字典 / 阿部宥精等著; 藍吉富主編 201. 阿吒力教與密教--依現存之大理文物所作的考察 / 藍吉富 202. 阿育王及其石訓 / 周祥光譯; 藍吉富主編 203. 青史 (一) / 廓諾 迅魯伯著; 藍吉富主編 204. 青史 (二) / 廓諾 迅魯伯著; 藍吉富主編 205. 青史 (三) / 廓諾 迅魯伯著; 藍吉富主編 206. 信行 (504-594) 與三階教 -- 一個被國人遺忘的我國宗教 / 藍吉富 207. 南傳大藏經解題 / 高楠順次郎等著; 藍吉富主編 208. 南傳佛教巴利文獻簡介 / 釋淨海著; 藍吉富主編 209. 洛陽伽藍記校釋 / 周祖謨校譯; 藍吉富主編 210. 甚麼是佛法 / 張澄基講; 沈家楨記; 藍吉富主編 211. 紀念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 / 釋聖嚴 212. 英譯阿彌陀經 / Max Muller譯; 藍吉富主編 213. 香光閣隨筆 / 釋觀本著; 藍吉富主編 214. 俱舍學綱要 / 李世傑著; 藍吉富主編 215. 修持法彙編 / 藍吉富主編 216. 原始佛教的實踐哲學 / 和□哲郎著; 藍吉富主編 217. 唐代文學與佛教 / 平野顯照著; 藍吉富主編 218. 旅美佛教瑜伽士陳健民先生 / 藍吉富 219. 涅槃思想研究 / 張曼濤著; 藍吉富主編 220. 耕耘播種 -- 中華佛學研究所廿週年特刊 = Tilling the Soil, Planting Good Seeds: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 藍吉富, 等 (編輯); 賢遍喇嘛, 等 (編譯) 221. 唯識方隅 / 羅時憲撰; 藍吉富主編 222. 唯識思想 / 高崎直道等著; 藍吉富主編 223. 基礎佛學論集 / 山口益等著; 藍吉富主編 224. 密宗要旨 / 神林隆淨著; 歐陽瀚存譯; 藍吉富主編 225. 密教研究法 / 松長有慶等著; 藍吉富主編 226. 密教發達志 (下) / 大村西崖著; 藍吉富主編 227. 密教發達志 (上) / 大村西崖著; 藍吉富主編 228. 密教發達志 (中) / 大村西崖著; 藍吉富主編 229. 密教資料彙編 / 阿部宥精等著; 藍吉富主編 230. 將終極托付給歷史--兼評藍吉富 <<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 與 <<中國佛教泛論>> / 王雷泉 231. 從 <<佛祖統紀>> 一書對隋煬帝之評價談志磐的佛教史觀問題 / 藍吉富 232. 從「佛祖統記」一書對隋煬帝之評價談志磐的佛教史觀問題 / 藍吉富 233. 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 傅偉勳主編=Fu, Charles Wei-hsun 234. 梁啟超選集; 陳寅恪選集; 陳援庵選集; 選堂選集 / 藍吉富主編 235. 梵巴藏英文佛學辭典彙編 / 藍吉富主編 236. 梵文入門 / 吳汝鈞編著; 藍吉富主編 237. 梵文文法 / R. Antoine S.J.著; 藍吉富主編 238. 梵文文法動詞及梵英字彙對照表 梵文入門 / R. Antoine S.J.著; 藍吉富主編 239. 梵字悉曇習字帖 / □井榮信督書; 藍吉富主編 240. 梵漢, 漢梵陀羅尼用語用句辭典 / Robert Heinemann著; 藍吉富主編 241. 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 / 中村瑞隆著; 藍吉富主編 242. 梵語佛典導論 / 山田龍城著; 藍吉富主編 243. 梵語阿彌陀經 / 藍吉富主編 244. 梵藏漢和四譯對校翻譯名義大集 / □亮三郎編; 藍吉富主編 245. 梵藏漢和四譯對校翻譯名義大集梵藏索引 / □亮三郎編; 藍吉富主編 246. 深中帶廣 廣中帶細--論中國佛教研究的方向及方法 / 藍吉富 247. 淨土教概論 / 望月信亨著; 藍吉富主編 248. 現代中國佛教的反傳統傾向 / 藍吉富 249. 現代中國佛教的反傳統傾向 / 藍吉富 250. 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 / 江燦騰著 251. 現代日本的佛教教育與文化--資料篇 / 藍吉富主編 252. 現代佛學大系 / 藍吉富主編 253. 略論嘉興藏的特色及其史料價值 / 藍吉富 254. 訪藍吉富居士談佛教教育 / 姚麗香整理 255. 提婆達多 / 藍吉富 256. 敦煌變文--佛教故事類 / 藍吉富主編 257. 普賢菩薩聖德彙編 / 藍吉富編 258. 景昌極選集 / 藍吉富主編 259. 朝鮮寺剎史料 (下) / 藍吉富主編 260. 朝鮮寺剎史料 (上) / 內務部地方局纂輯; 藍吉富主編 261. 湯用彤選集 / 藍吉富主編 262. 絲路佛教 / 井в口泰淳等著; 藍吉富主編 263. 絲路與佛教文化 / 岡崎敬等著; 藍吉富主編 264. 菩薩思想的研究 (下) / 神林隆淨著; 藍吉富主編 265. 菩薩思想的研究 (上) / 神林隆淨著; 藍吉富主編 266. 華嚴思想史 / 高峰了州著; 釋慧嶽著; 藍吉富主編 267. 華嚴經釋題 / 清寒子, 雪岑撰; 藍吉富主編 268. 華嚴學論集 / 宇井伯壽等著; 藍吉富主編 269. 評 <<佛教哲學大辭典>> / 藍吉富 270. 隋代佛教史述論 / 藍吉富撰 271. 隋代佛教史述論 / 藍吉富著 272. 隋代佛教史概述 / 藍吉富 273. 隋代佛教風尚述論 / 藍吉富 274. 隋唐佛教史稿 / 湯用彤著; 藍吉富主編 275. 雲南大理佛教論文集 / 藍吉富等著 276. 傳燈的人--歷代僧侶的分類考察 / 藍吉富 277. 奧義書選譯 (下) / 藍吉富主編 278. 奧義書選譯 (中) / 藍吉富主編 279. 奧義書選譯(上) / 藍吉富主編 280. 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 / 藍吉富 281. 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 / 藍吉富 [全文] 282. 楊白衣選集 / 藍吉富主編 283. 當代中國人的佛教研究 / 藍吉富編著 284. 當代中國人的佛教研究趨勢 / 藍吉富 285. 當代日本佛學論叢總錄 / 齋藤昭俊監修; 藍吉富主編 286. 當代日本佛學論叢總錄索引 / 齋藤昭俊編; 藍吉富主編 287. 當代臺灣的佛教出版趨勢: 兼論其在文化史的意義 / 藍吉富 288. 當前華人佛教在教義與實踐上的若干問題 / 藍吉富 289. 義相法師法性偈 / 釋聖奎; 藍吉富主編 290. 嘉興大藏經的特色及其史料價值 / 藍吉富 [全文] 291. 實用佛學辭典 / 藍吉富主編 292. 實用佛學辭典索引 / 藍吉富主編 293. 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 / 赤沼智善著; 藍吉富主編 294. 漢藏對照辯中邊論 / 山口益編; 藍吉富主編 295.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 湯用彤著; 藍吉富主編 296. 漢譯本 <<中論>> 初探 / 藍吉富 [全文] 297. 漢譯本 <<中論>> 初探 / 藍吉富 298. 碧巖集定本 / 伊藤猷典教校定; 藍吉富主編 299. 精校標點大唐西域記 / (唐) 玄奘, 602-664, 辯機 (撰); 藍吉富 (主編) 300. 臺灣地區佛教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 藍吉富 301. 臺灣佛教之歷史發展的宏觀式考察 / 藍吉富 [全文] 302. 臺灣佛教的發展概況 / 藍吉富 303. 臺灣佛教發展的回顧與前景 / 藍吉富 304. 蒙藏梵漢和五譯合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橋本光寶, 清水亮昇譯編; 藍吉富主編 305. 遠離四種執著修心法集解 / 噶瑪聽列等著; 藍吉富主編 306. 齊物論釋 / 章炳麟著; 藍吉富主編 307. 德格版 西藏大藏經總目錄 (下) / 宇井伯壽等著; 藍吉富主編 308. 德格版 西藏大藏經總目錄 (上) / 宇井伯壽等著; 藍吉富主編 309. 摩訶婆羅多的故事 / 唐季雍譯; 藍吉富主編 310. 歐美佛學研究小史--一個歷史的分析 / 狄雍(=J. W. de Jong)著; 藍吉富主編 311. 歐陽漸選集 / 藍吉富主編 312. 談中國佛教的特質與佛教資源問題 --訪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藍吉富老師 / 溫金柯 313. 論儒釋兩家之講經與義疏 / 牟潤孫著; 藍吉富主編 314. 學術報導.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會議記實 = Academic Report.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釋永本=Shih, Yung-ben 315. 諷誦在大乘佛教中的意義 / 藍吉富 [全文] 316. 霍韜晦選集 / 藍吉富主編 317. 龍喜記 / 戒日王, `Harsa`, `Sriharsa`著; 藍吉富主編 318. 彌陀淨土法彙 / 藍吉富 (編) 319. 彌勒菩薩聖德彙編 / 藍吉富 (編) 320. 禪宗全書 / 藍吉富主編 321. 禪宗論集 / 宇井伯壽等著; 藍吉富主編 322. 禪林象器箋 (下) / 無著道忠撰; 藍吉富主編 323. 禪林象器箋 (上) / 無著道忠撰; 藍吉富主編 324. 禪學講話 / 日種讓山著; 釋芝峰譯; 藍吉富主編 325. 韓國佛教史略 / 釋聖嚴編; 藍吉富主編 326. 簡明中國佛教史 / 鎌田茂雄著; 藍吉富主編 327. 藏文文法 / H.A.J?chke 著; 藍吉富主編 328. 藍吉富--縱身悠遊佛教史 / 朱秀容 329.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節錄佛教相關部份 / 周良一著; 藍吉富主編 330. 羅摩衍那的故事 / 瑪朱姆達改寫; 藍吉富主編 331. 關於「色即是空」命題的一些重要的概念 / 藍吉富 332. 關於白雲宗之形成及滅亡的若干考察 / 藍吉富 333. 釋太虛選集 / 藍吉富主編 334. 釋文紀 / (明) 梅祚鼎輯; 藍吉富主編 335. 釋氏六帖 / 義楚撰; 藍吉富主編 336. 釋氏疑年錄總目 / 藍吉富主編 337. 釋印光選集 / 藍吉富主編 338. 釋印順選集 / 藍吉富主編 339. 釋演培選集 / 藍吉富主編 340.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林郁芝 (執行編輯) 341. 觀世音菩薩聖德彙編 / 藍吉富編 342. 觀世音菩薩聖德新編 / 藍吉富 (編) 343. 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 / 鄭僧一著; 藍吉富主編 附錄選讀
|
【回覆時間】:2005-11-21 17:18:44 |
上一篇(本人介紹---) | 回上一頁 | 回討論區首頁 | 下一篇(二六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