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寶抄--如意輪觀音法雜集(釋六臂義)
第一手思惟,愍念有情苦(利地獄道) 思惟者,觀察義。故大日經疏云:『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得 成普眼蓮華。』同十五云:『以此普眼觀於眾生,故名觀自在者,入 此三昧已,從心種種光。』 思惟者定義也,亦定者。為觀自在初入蓮華三昧之異名也。此中 自在梵本,正翻是富貴義。如人得大勢位,具足財寶,隨心所欲自然 成就,此菩薩亦爾。 假令十方一切有情,希求世出世間種種資具,隨其性欲種種不同 ,能以如幻三昧一時給與。各得滿其所願。愍念者:慈悲義。 大疏三云:『慈悲謂憐愍之心,徹於骨髓,謂有所作,皆為建立 眾生,必使成就無盡法界之樂。度脫無餘眾生之苦。』 儀軌云:『轉大妙法輪,皆從意寶生者,說思惟手也。思惟即寶 ,云事也。故仁王(梵字)釋云:此云思惟,又隨求(梵字)題云、 或思惟寶云、或如意寶云,即此心也。即輪思惟寶生,云心也。 凡此本尊本誓,尤有思惟手,故云:愍念有情故也。其本誓者, 以福智二嚴,利益六道一切眾生也。福即寶,智即輪也。故儀軌云: 能轉大寶輪,此為福智路。 此文云:福即寶,云智即轉也。故文云:一切意願應心之所念, 皆得成就。』 又云:能斷諸結使,即是寶輪二用也。先愍念六道有情給故。為 拔濟方便故也。 地獄眾生諸苦最重,菩薩於彼慈悲偏重,入深三昧,思惟愍念拔 苦與樂義也。迴利生,思惟施愍念濟度者也。依思惟施福智,故思維 手,為本體也。思惟之後,寶珠手表與福德之義也。 金剛智唸誦結護云:『普通一切菩薩印,是寶思惟王妙印。隨觀 一一菩薩形,皆用此印。二手十指以右壓左,相叉為拳,猶如寶形, 當合頭在指岐間,互相堅固,指便密無縫,勿令指頭出放指間,以印 當心。』 既是名思惟寶,云思惟即寶義顯然。金印非內非外印,寶珠印也 。又思維者,觀察智慧義也。我心月輪即思惟體,此月輪亦寶珠也。 建立護摩儀軌云:『專注菩提心,月輪如意珠。』 又金剛智念誦結護云:『震多菩薩具足六臂,成神通應化六道, 能令眾生滿六度。』覺云:『毘盧舍那內心得金剛法清淨無染三昧已 ,從其心出種種光。』 第二持如意寶,能滿一切願(利餓鬼道) 覺云:『鈔云:寶三密攝持,故得大悉地,觀音三密、寶珠三密 、眾生三密,三平等,成大悉地。又財寶為從珠生,為人口生。即因 緣和合生,依玉出寶。依行生珍,無玉有行無財,玉有無行不出寶。 寶與行相應與二世寶,本覺之理,無行願時不顯。』從寶珠雨淨妙甘 露濟餓鬼道飢饉苦,亦破三品貪斷餓鬼道三障也。 (梵文略),此真言,是即如意寶珠也。流放千光明,照耀十方 世界。出生無邊七寶,隨一切有情願,滿其求願,是觀世音菩薩肝心 法寶也。即號:思維寶,亦名如來寶,有勝用方便,能滿眾生諸願。 三密相應成法寶悉地。觀音三密、寶珠三密、摩尼三密、眾生三密, 密密攝持故,速得大悉地。 大疏九云:『如如意寶珠,寂然無心亦無定相,而能普應。一切 皆應稱悅其心,故云巧色摩尼。從巧色摩尼身出巧色摩尼語,示巧色 摩尼心。普雨法財,滿法界眾生種種希願。觀音三密、寶珠三密、眾 生三密,三平等,成大悉地也。』 大疏十五云:『如如意珠,在幢頭能滿一切人願。隨心所欲,可 彼所求心而至。今觀是彼從珠得生耶?從人心生耶?若從珠生,何故 一切時不出?要待人心希願方出?若從人心出,則人心何不自求,何 待珠也?當知不從珠出,不從人心生,不共不因緣,但和合有耳。今 悉地不思議神變亦如是,但猶真言,觀本尊及身印等緣,而成悉地。 由真言故,口業淨;觀本尊故,意業淨;印故,身清淨。三事平 等故,自然而有不思議業。』 依如意珠德,眾生三密淨,三業清淨故,施寶珠功能。 疏十九云:『如如意寶珠,滿一切願,乃至三事亦能淨也。若人 欲其身淨,珠力故,令其身如琉璃。若欲語意淨,亦隨意、亦隨分而 得淨。世法尚爾,何況如來如意妙寶而不能作如此事耶?如世珠雖作 種種事,滿種種願,而寂然不動,無思無為、不來不去,為成一切; 何況如來大寶耶?』 如意寶珠三密攝持,眾生三密故。 疏二云:『由三密方便,自心澄淨故,諸佛密嚴海會悉於中現。 或自以如意寶珠身,於一切眾生心水中現。』觀音利生之智力緣振哆 明珠之中,如意神珠之色光現眾生信心之水。 故疏十二云:『方諸向月,而水降。圓鏡向日,而火生。因緣相 應而思念亦可為喻。非是諸佛有心行,而同凡夫之起應也。若心不相 應事緣有缺,則本尊不加護念,故無應驗非佛菩薩等之過也。』 如意寶珠有:上中下。上品秘密真言如意珠遺告云:『大日如來 為一切眾生說密教也,無非蒙萬物利益者。但此法是如如意寶珠喻。 如意寶珠在名號聞,不顯實體,然而出生萬寶利益一切眾生。』 中品自然道理如來分身遺告云:『自然道理如來分身者,是注祖 師大阿闍黎口決,成生玉也。密之上密,深之上深。則不注儀軌,大 日如來所說也。曰生成玉,是能作性玉也。』 下品觀佛三昧經云:『有金翅鳥,名正音:伽樓羅王,命終已後 ,火起焚之,餘悉灰滅,唯有心。有難陀龍王取此鳥心為明珠,輪王 得為如意珠。』 遺告云:『或時出善風,發雲於四州,令生長萬物,利益一切眾 生。水陸府地萬物誰不蒙利哉?』轉輪王寶珠迦羅龍王心,出生珠財 寶,利國土人民。真言摩尼寶,觀世音肝心,出恆沙法寶,滿眾生所 願。非寶珠力用,何施觀音威德?亦離眾生信心,誰蒙摩尼利益?必 行願與寶珠成就相應速成悉地。 當知佛心者,真言心是也。喻無垢寶珠寶體淨,淨行者業垢。寶 珠體明淨,為垢所不染,性即無礙,能雨降無量寶。眾生心源淨,六 識亦能淨,自性清淨故,得悉地成就。觀音內證珠,即無垢明珠,交 眾生垢穢,不為垢穢所染,若瑩行寶珠更光明耀發。若不觀明珠,即 性不淨,得清淨身器,不得至無為果。故對如意珠。 三十卷教王經二云:『一切如來大摩尼寶,以一切如來圓滿意樂 三昧。於普盡無餘諸有情界,悉令獲得一切義利。即得一切適悅快樂 。』 大疏五云:『內有如意寶珠,此是如來無邊福業所集成。如觀佛 三昧等經廣說,滿足一切眾生願也。』 又云:『作一切諸佛菩薩真陀摩尼印,此是淨菩提心,無邊行願 之所集成,常能普雨世出世間一切財寶。諸救世者,皆從性淨蓮臺中 現如是寶。故云:住於白蓮上,阿闍黎言:此是通一切印,亦可於諸 方皆置之。若諸佛菩薩經中不言所持印相者,亦無價寶珠皆得也。』 大論十云:『如意寶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變為如 意寶珠。』 大日經具緣品云:『號名滿重願真陀摩尼珠。』 第三持念珠。為度傍生苦(利畜生道) 畜生是愚癡倍增最重故,以慧珠手滅除癡暗苦。千手經云:『我 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覺云:『念珠百八智,斷破癡暗。』念珠 是智慧之用故,取數不忘失,是智用也。念珠是轉法輪於世界,母珠 是彌陀也,又佛果也。線是觀自在菩薩也,從母珠轉一珠至于半。擬 菩薩下化,從半至母珠,擬菩薩上求。每轉一珠斷一煩惱,斷除百八 煩惱,成就百八三昧。但母珠不可逾,佛果故也!斷百八煩惱,證百 八佛智。一一皆具諸法妙德。 又念珠有發心修行涅槃之四義。所謂綎是發心義;發心即是菩提 心,菩提心即慈悲也。此綎入諸珠中,表觀音慈悲通諸佛心。是故念 珠經中以綎為觀音。諸珠是修義。隨誦取數,如隨行增位。母珠是菩 提,是故念珠經中,母珠為無量壽佛,則當菩提位也。又母珠名達磨 ,此云法。無量壽佛,蓮華部中佛,蓮華部名法部。故以名又引垂一 珠,(在今十弟子)表涅槃義。涅槃者滅度,此涅槃有有餘無餘等四 義。今此涅槃滅生死苦度菩提道;生死是沈下,菩提是昇道。是故取 總數時,合時珠而從下至上也。 又菩提涅槃不可別離,故屬十數,於母珠也。又云十弟子珠表十 波羅蜜,波羅蜜者度義也。即離生死岸到菩提岸也。依行從下至上近 菩提,又十珠末二露珠,是表福智二嚴。是故唸誦已,安珠二掌左右 垂二珠,由此念誦,得願福智,念誦法之時,先從母珠起,是依菩提 發心也。 次經一一之珠到母珠,是依修行增一一位遂證菩提也。 次引上十珠,救有情義。 常喜院云:『私云:問:餘手不別云度其道,何故持珠別度傍生 。答:十手利益,可有二義;一者:別表以六種三昧利六道眾生也。 二者:總表一一三昧普利六道乃至十界一切眾生也。文言雖略,義意 必然,貴在得意,莫守杌矣! 又問:五手所表義准可知,持珠手度傍生苦。其義云何?答:此 義未詳,然念珠功德經云:珠表菩提果,中絕為斷表斷漏,線貫表觀 音。母珠為彌陀,以是不應越母珠,積功德速成就故。』今案之,珠 表菩提果者,菩提是智德也。彌陀觀音,是五部中智門之佛也。又念 珠計數,令不忘失,是慧分也。若然念珠表佛智慧。千手經云:『我 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准之畜生愚癡重故也。以智珠手而化度之 也。今云:以上三手化三惡道,三惡道重苦故。故強力自在右手用也 。 左第一手(利修羅)左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 阿修羅恆與諸天鬥諍,於諸善品,易退動也。故調伏其心,不傾 動也。一念嗔恚,俱胝劫善根焚燒,何況常恆忿怒鬥諍耶?光明山者 ,補陀落山,觀音依報居淨土,山頂有寶莊嚴之道場。是觀音所依之 宮殿,即智性了因智慧莊嚴,亦聚集緣因福德莊嚴。頗梨為地,種種 妙華遍佈其上,寶樹行列,開敷寶華,諸枝條上垂妙天衣。微風搖激 出微妙音,其聲諧韻,猶如天樂。妙香普燻三千世界,諸分身佛於寶 樹下,妙寶香爐燒無價香,摩尼寶玉以為燈燭,並妙花普散諸佛。無 量菩薩、聲聞、緣覺、天龍八部、天。珠美善芬馥香潔塗香抹香珠縵 瓔珞,供養雲海諸婆羅蜜,供養菩薩歌讚觀音真實功德。 故法華經云:『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 (梵文)云光明。光明者,表佛智,光明照耀,遍滿十方虛空法 界,驚覺諸佛菩薩。大疏三云:『云復次山者,梵云娜伽,是不動義 。謂阿闍黎瑜伽中觀,此行人住於性法中。所行善事,堅心不動』密 藏記云:『心不動山不動云』如意輪經云:『亦見十方一切諸佛,亦 見觀自在菩薩所居之處補陀羅山,見得自清淨』 常云:『補怛落山(此云海輪)又云光樹,又云光明山。花嚴經 云:南方有山,名曰光明,彼有菩薩,名曰觀世音。』毘沙門經云: 『南方海中在山,如稻樹,名小白山。』千光眼經云:『如來一時住 白華山,觀自在宮殿』愚推云:『補怛落者,忿荼利迦歟。彼山多白 蓮華生。』 仁濟云:『押山名光明山,其故如何?答:小野傳云:光明山者 ,補陀落山也。彼山樹華,當有光明,是表大悲也。』都表軌云:『 布多勒迦山。』 第二持蓮手,能淨諸非法(利人道) 淨人界一切三毒非法也。梵:缽那摩,此云:紅蓮華。是表一切 諸佛自性清淨意也。理趣釋云: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華,觀一切有情身 中如來藏性,自性清凈無明惑所不能染。同經云:如蓮體本不為垢所 染,諸欲性亦然,不染利群生。或文云: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華,一切 眾生心中本來清淨理,雖沈淪無明三毒泥中,往來六趣四生,垢穢不 染,猶如蓮華。大疏十五云:今祕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如法蓮華, 最秘吉祥,一切加持法門之身,加此華臺也。然世間蓮華有無量差降 ,所謂大小開合,色相淺深,各各不同,如是心地華台亦有權實開合 等異也。蓮華者,眾生佛性,又諸佛大悲德,又佛座,又表萬德莊嚴 。又同疏云:身既無有定量,當知座及印亦如是,乃至心能廣座同彼 量也。 此蓮華有三種為開敷蓮華,未敷蓮華等也。開敷表如來座。疏十 五云:『若是佛為當作八葉芬陀利華,白蓮華也。其華開敷而四布。 疏云:觀自在者,即是蓮華部主,為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得成普 眼蓮華。私云:觀音即體蓮華部無邊功德,只持蓮御手在者歟。』疏 十二云:『一切眾生此心即蓮華三昧之因,以未能另開蓮故,為諸煩 惱等之所纏繞。所以不能字了其心如實之相也。』又云:『此蓮華三 昧之心,若開敷時,無量法門無不具足。為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 、禪定解脫、百八三昧、五百陀羅尼門,如是等無量無邊,無不具足 也。』疏二十云:『此八葉及中胎五佛四菩薩,豈異身乎?即一毘盧 遮那身,欲分別如來內證之德,表示於外,故於一法界中作八葉分別 說耳。』 私云;『胎藏一曼荼羅,十三大院,四重聖眾。又佛果萬德,眾 生開悟,並持蓮手具足圓滿者也。六臂總體只此事在之,深可思之。 』今此胎藏右二十一尊,中央居即胎曼荼羅,為如意輪也。智證云: 『胎向東意在說法,如意菩薩思惟手。』 第三手持輪,能轉無上法(利天道) 摧天上著樂,入菩薩地位也。凡三界諸天雖免三途極重苦,未斷 生死輪迴苦故,轉法輪令脫苦輪也。所以欲色無色諸天,摧破生死有 漏報,覺悟無常轉變樂相也。大疏十三云:『斫羯羅(輪也),伐底 (轉也)言聖者以得是法輪,願為一切眾生故,轉此法輪。』 轉者摧破義也。內破煩惱,外摧魔軍,輪有多種,六輪八輻,乃 至千輻輪也。一一其表示有之。大佛頂法云::『毘盧遮那以法界宮 成八輻金輪即毘盧遮那住輪臍中。金輪之上遍照十方。』又云:『爾 十方諸佛以八輪花輪,擲行者頂,此輪放光明照行者身心,三業極重 罪悉消滅,忽成佛。』隨心如意寶珠轉輪秘密觀自在菩薩根本陀羅尼 住云:『我現六臂莊嚴體,大悲誓願深如海,經劫無量阿僧祇,悲愛 眾生如一子。今世後世能施樂,三世諸佛慈悲水,皆融皆圓皆凝堪。 悉入我獨大悲海,大悲三昧思惟手,難度眾生能度相,大悲三昧明三 手,八風不動利他相,大悲三昧蓮華手,能示眾生不染相,大悲三昧 如意手,願求眾生諸滿向,大悲三昧金輪手,能轉法輪滅罪相,大悲 三昧數珠手,三途眾生離苦相。』金剛智念誦結護云:『震多菩薩具 足六臂,成六神通,應化六道,能令眾生滿足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