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覺讚略釋

歸命本覺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蓮台
本來具足三身德,三十七尊住心城
普門塵數諸三味,遠離因果法然具
無邊德海本圓滿,還我頂禮心諸佛

「如實」乃當下,即原始、原本;亦即不增一些、不減一微,是真如之本性;因此舉凡一切的思惟、形相、音聲皆不著染,若有皆為諸塵。所以,應放下一切,悠遊輕盈之心情唱頌,要先能「放下一切,不求任何」,而且「不急不緩」才能真實地與自己內心深處相接觸〈此內心深處是唯一而絕對的,是孤獨無偶,他識不知的〉,也就是必須「本著放下,以清淨中自現清淨」,讓法音自然由心田流現,此刻則陶冶在此流現的悠揚中。內心之清淨本不可說,無以言表,但為方便乃立下文詞讚偈,歌頌讚歎自性,正如「清淨」無以言喻,僅以無垢不染的白色蓮華作為闡揚之代表,所以不要被偈中之文詞所拘,不可在文字上作思惟,也就是不要誤作「由外而內求」,而是「內而自現」;這是唱頌本覺讚應有的基本且重要的無上口訣。

「歸命本覺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蓮台」
其實佛性是沒有任何形相,也沒有任何言語文字能描述的,無奈眾生心垢塵染,無以見佛性〈也就是無以見如來〉,所以才善巧方便,順應眾生執相之心,而有所謂「大日如來的形相」;藉著此假相之面睹而了知原本之面目。大日如來乃一切之總體,具足一切佛德,所以真正清淨自成大日。而所謂的菩薩等,不論何尊皆代表一一佛德所現,此現可能是不同的因緣,因應眾生之心識或乘願而現諸形,所以若眾生之心能圓成某尊之德性,則成就該尊,也就是代表眾生去除了某些無明塵垢,或說斷除了一種煩惱心,也就增加〈證得〉一分佛智慧;所以,也成就一尊金剛護法身。如果眾生能以歌聲而斷煩惱而契入佛性〈清淨〉,則此刻即為金剛歌菩薩之示現,也就是說此刻之心已成金剛歌菩薩,其示現,也就是說此刻之心已成金剛歌菩薩,其自內心之言語即為金剛歌菩薩之真言,形表於外之梵行即為金剛歌菩薩之身境,如此便具足菩薩三密。所以舉凡一切無量菩薩皆是眾生轉塵識、業識而成之佛智,而成就之功德體。

眾生之心皆具八識,而眼耳鼻舌身五根乃人類對週遭一切有所覺,有所知的由來,也是對色身香味觸五塵感覺存在的原因,這也就是「成所作智」的具體表徵,由此人類能覺知有形世界之存在;以入世而言,眾生因此智而能作對立、分別,諸如冷熱、喜怒、黑白、美醜……等;以佛法而言,眾生以此智來觀察諸法本空,了解一切迷妄之實,進而察覺事之真性,導引眾生契入佛性,這就成就了「妙觀察智」。人若無此妙智則不能看清事情之真相,就會過於執著,引來無邊無盡的煩惱,甚至增添無限的貪、瞋無明,於是陷自心於無限的痛苦深淵之中;若能具足妙觀察智,而且能如實受用,則能了知真理及佛法之真諦,於是薰習乃漸生「平等性智」,於是能遠離一切的分別──平等義,不被事相所困而住入真如平等,所以「平等性智」具足即能成就一切,正如清明圓鏡能照澈一切景物,無所分別,不執於任何相之存在與消失,故能體照萬物如如不動的本來面目,能體證真如本性,但是只能照知、覺知一切,稱為「大圓鏡智」,但不能受用,正如心中有不可名狀之思潮,但又不可外現,一直到「心行滅處,言語道斷」第九識才能完完全全展露,才能完全受用,如此才成就「法界體性智」。所以對於眾生之八識,無以言狀乃假「八葉心蓮」有相而示:而白色表清淨,正如白業表清淨識,而「中央蓮台」即表法界體性智,即心之本;由自性流出無量心識轉成無量菩薩,因此一一心識即為一一法門,每一法門皆可契入心之本體,即每一門皆能入實乃至開演而用,所以真實清淨即本具、本覺,理智二全即心法身,一一妙法即能開演,亦皆能如實契入,故稱「妙法心蓮台」,所以本覺讚的首句「歸命本覺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蓮台」即道盡了真如本體。

「本來具足三身德,三十七尊住心城」
所謂「三身德」乃指「法、報、化」;法身猶如一個人的思想、精神或理念;長相即是報身;以此報身去擔任不同的身分、角色就如同化身;故任何人皆本具足三身德,因此「本來具足三身德」,就真言宗而言即為「身密、口密、意密,三密具足」,也就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此三種德性,若能將此開展,一一呈現則具足三十七尊。〈三十七尊乃大日如來以四方佛來闡揚其功德,每一佛又流現四菩薩,故共有十六尊;再加上八供養、四攝智、四波羅蜜及五方佛,一共三十七尊〉此三十七尊既是由眾生之本性蓮台向外開展,一一流現轉成,所謂自性蓮台即是胎藏界,是三十七的整體,心包括了三十七尊,故稱「三十七尊住心城」。三十七尊由自性展露,故應無時不刻在眾生的心識或言語、舉止之間,生活上每一環節都蘊存著,只是眾生心不清淨缺乏智慧,迷妄失真而不得見,如能了知此本源,故則能深體「即真即俗」的甚深道理,若離開塵染塵識的娑婆世界,何能察知淨土的存在,更何處有淨土可求。====>